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的「善惡承負」觀是怎樣的?

道教的「善惡承負」觀是怎樣的?

文/李信軍

在上古時期,古代先民就對天、地有了崇拜和信仰,並相信天地出現的異常變化,都是對人類善惡報應的必然反映,並因此形成了「天人感應」之說。「感應」:即有感(指行為),必有應(指結果)。感與應,也就是承與負的關係。「承負」者,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前人作惡,子孫遭殃。即有所做(行為),必有所獲(結果)一樣。通俗的來說也就是「因」與「果」的關係。

感應果報(資料圖)

春秋時期,老子在他所著的《道德經》中明確指出:「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有不信焉」。

意為善與惡是個人行為,「道」是不會強加於人的,而最終得到的結果,吉凶禍福完全是個人行為善惡的必然報應。故道祖說:「其事好還」(指行為,很快得到報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指善於行道的人)……

太上感應篇(資料圖)

道教認為,做任何事情,都要想到後果,因為「天道」報應是絲毫不爽的。

它近則報在自身,遠則報於子孫。《太上感應篇》說:「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三年,天必降之禍」。所謂的「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編輯:玄朴)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蟾宮攬勝·瓊海遨遊——「百博百文」文史哲藝瑣記、遐思
傳統文化的重塑與道教的責任
傅圓天大師「弘道利人,服務社會」道教思想學術論壇在青城山舉行
遇事如如不動,要沉得住、穩得住
在紀念傅圓天大師登真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