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牛奶別再亂喝了,喝錯了胃病越喝越嚴重,還容易缺鈣,喝了等於「白喝」

牛奶別再亂喝了,喝錯了胃病越喝越嚴重,還容易缺鈣,喝了等於「白喝」

牛奶是日常生活中的營養佳品,但是對於牛奶的營養問題也有很多人一直存在著各種認識誤區。那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牛奶吧!

喝牛奶常見的幾個誤區:

牛奶營養價值高,對身體很有好處,每天睡前一杯牛奶,還有助於睡眠,因此很多人都有喝牛奶的習慣。但是如何正確飲用牛奶以發揮它的最大價值,這也是一種學問。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超過九成的受訪網民經常喝牛奶,但同時也有逾九成受訪者對牛奶認識不全面,對牛奶的飲用存在一些誤區。

一、牛奶並非越香濃越好

擠出來的牛奶很淡,有一股淡淡的乳香,喝起來非常爽口。但許多企業推出了香濃概念,添加增稠劑和香精,消費者逐漸認為香濃才是牛奶的味道,而真正的純牛奶反而被認為沒味兒或加了水。

二、高鈣牛奶意義不大

牛奶本身就是一種含鈣量很高的食物,再往其中加鈣意義不大。並且高鈣牛奶里加的大多是碳酸鈣,這種鈣在人體內的吸收效果並不是很理想。過多地在牛奶中加入鈣、鐵、鋅等無機鹽,如果不能吸收,反而會對人體腎臟以及消化系統造成很大負擔。

三、晚上喝牛奶最好

到底哪個時間段更適合牛奶的吸收呢?專家表示,牛奶不應該僅限制在早餐和晚上喝,而是可以全天候、不分時間段飲用。有些人確實在晚上睡前喝牛奶後較容易入睡,原因是牛奶中含有一種可以安神、鎮靜的物質——色氨酸,起到催眠的作用。但就發揮牛奶營養作用來說,全天什麼時候喝都是差不多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特殊人群不適宜飲用牛奶,例如腹部剛做完手術的患者、缺鐵性貧血患者、食道炎患者、消化道潰瘍患者、膽囊炎和胰腺炎患者以及從事鉛作業者。同時牛奶不宜與含鞣酸的食物一齊同吃,例如濃茶和柿子等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易與牛奶反應結塊成團而影響消化。

四、喝牛奶會導致上火和發胖

現在仍有許多人錯誤地認為飲用牛奶容易「上火」,會導致身體肥胖。在此次調查中,也有22.6%的受訪網民認同喝牛奶會上火,另有26.81%的受訪網民表示對牛奶「過敏」,喝後容易腹痛、腹瀉等。

但中醫專家表示,牛奶味甘、性平,有滋潤肺胃、潤腸通便、補氣養血的作用,基本不會引起燥熱。另外,牛奶中含水分比較多,人們喝了以後,既可以補充水分,又可以補充營養。

五、牛奶補鈣,可以當水喝?

錯。牛奶喝多反而會缺鈣。

牛奶是補鈣佳品,是因為含有大量的優質蛋白質。適當的蛋白質易於鈣吸收,如果攝入過多,就會增加尿鈣的排泄,導致鈣流失。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中建議,牛奶以及奶製品每日推薦攝入量是300克。普通的200毫升的袋裝奶,每天喝一至兩袋就足夠了。

喝牛奶的禁忌:

1、不宜空腹喝牛奶

空腹身體處於飢餓狀態,需求能量階段。此時喝牛奶將蛋白質當碳水化合物變成熱能而消耗。在胃中停留時間短,很快排泄至腸道,不利於消化吸收。

2、不宜和含鞣酸草酸的食物同食

如濃茶、袖子。檸檬,楊梅、石榴、覓草、茭白、菠菜等。因含有大量草酸和鞣酸凝結成塊,不易消化吸收,破壞營養。

3、牛奶不宜放入冰箱冷凍室

防止脂肪蛋白分離出乾酪素,像水樣,味道差。

4、不宜久煮,牛奶只要煮開即可,久煮後會損失許多營養素,如加熱時間長,牛奶中呈膠狀的蛋白質微粒出現脫水現象,由原來溶膠狀態變為凝膠狀態並出現沉澱。另外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磷酸鹽由原來的酸性磷酸鈣轉化成不溶性的中性磷酸鈣沉澱物。加熱時間長,牛奶中的乳糖會焦化,不但使牛奶帶有褐色,並逐漸分解形成乳酸,同時還會產生少量的鉀酸,使牛奶帶有酸味。加熱時間長,牛奶中含有的少量維生素C也會被破壞掉。

5、不宜冷喝牛奶,因涼牛奶易引起輕微的腹瀉,更應忌飲從電冰箱或地窖里取出的冷牛奶,特別是有傷風感冒的患者。

6、這些人不適合喝牛奶:患有潰瘍性結腸炎、返流性食管炎、腫囊炎、胰腺炎及胃頸全切除手術者、缺血病人均不宜喝牛奶,這是由於牛奶較之著通飲料更能刺激胃酸分泌,而消化性潰瘍發病率與牛奶攝入量成正比,缺血的病人在用鐵補血藥物時再喝下牛奶,牛奶中的鈣質子磷酸鹽會使鐵沉澱,妨礙著鐵劑的吸收。

牛奶對於孩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營養補充劑,所以各位家長一定要用對方式,才能使牛奶中的營養被孩子完全吸收。如果大家還對其他飲用牛奶的方式存在疑問,歡迎給我們留言,小編都會為你們詳細解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微頭條 的精彩文章:

每天墊墊腳,對身體有好處,隨時隨地都能做,了解下沒壞處
大姨媽走後一個星期,紅糖水這樣喝,腰也平了,腿也細了,越早知道越好
肝臟也有「致命傷」,這幾種食物能修復肝功能,肝癌遠離你
睡覺時,經常出現這幾種現象,多半是肝不好了,學會這3招,肝病遠離你

TAG:健康微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