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日本作家對於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他看透了項羽和劉邦
原創文章簡介:
司馬遼太郎1996年去世,是日本作家,歷史發明家。
他的大學是蒙古語專業,所以他的蒙語說得特別好,滿洲語也說的不錯,但是他對於民族的見解讓我不能忍,他覺得民族不同就不應該在一個國家,這和我們國家政策是完全衝突的。
他對於歷史的見解並不客觀,有自己的感情在裡面,但是這個人真的是博聞強識,各種典故,事物來源,歐洲,亞洲的歷史等等信手拈來。
他曾經針對楚漢相爭寫過一本書《項羽與劉邦》,指出:「項羽也有慈悲和惻隱之心,甚至比常人更多。但是唯有當他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且對方完全仰仗他時,他才施予他的慈悲。
項羽生平
項羽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項羽的性格:
自尊心太強,看不到別人的存在。但又不乏對弱者的同情。
項羽謀士范增曾說:" 項羽的缺點很多,但還是一塊剛剛出土未曾打磨的璞玉」 司馬遼太郎看到了項羽的優點說:「我眼中的項羽比他(范增)看到的更加優秀。」
事實上,「項羽與劉邦不同,是名門之後,知書達理。項羽比常人熱血十倍,憤怒時會狂暴如虎,憎恨時會大肆屠殺敵方軍民,還有他流放並殺死奉為主公的懷王的行為都給人殘暴的印象。同時,與此相矛盾的是,他厚待同伴,禮遇長者。這表現了項羽紳士的一面。」
確實,「項羽能使人感到他偉岸的靈魂。但是,這偉岸的靈魂中,也隱藏了比常人更多的孩子氣。這種孩子氣,使他有時勇敢,有時表露出異常澄澈的感情。但是,孩子所具有的功利性和殘酷性,他卻無法控制。」項羽是這樣一個不能用常理衡量的人。
而且,「項羽好勇,以勇為衡量人的第一標準」,所以他的論功行賞,常常招致混亂和反叛,或是使人對他灰心失望。
司馬遼太郎明確指出:「項羽也有慈悲和惻隱之心,甚至比常人更多。但是唯有當他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且對方完全仰仗他時,他才施予他的慈悲。雖然如此,他也並不是愚人。他從不為阿諛奉承所動,他的性格真是微妙。」也就是說,「自尊心太強的人都看不見他人」這一規律發生了作用。這與項羽在政治和戰略上都缺乏靈敏的觸覺不無關係吧。
項羽習慣把世界分為敵我分明的黑白兩部分,與此相對,劉邦則把世界看成灰色,有時會變成黑色,有時會變成白色。
劉邦的性格:
虛懷若谷,掩蓋了他的無才無能。這句話對於劉邦的描述真的是一針見血,
蕭何曾問夏侯嬰為何追隨劉邦,他考慮了一會兒說:「沒有我,劉大哥就只是一個呆木瓜。」這時蕭何發現了劉邦的可愛之處。蕭何從這個角度評價劉邦:「劉邦沒有什麼德行,卻十分可愛可親。這種品質,也是世上少有啊。」也就是說,蕭何開始認識到,親和力是劉邦的光源,這種光芒掩蓋了他的無德無能。
劉邦有個特點,好像生來就不知道有『小我』」,這確實是世上少有,而且,「劉邦『自己不能之事就委託他人』」,這形成了他獨特的優勢,這就是所謂的「虛心使人聰明」。
劉邦在韓信眼裡,是一個可親的愚人。當然並不是說他蠢,而是說他這個人總是一覽無餘,沒有鮮明的主張和立場,就像一個大袋子。沒裝東西的袋子形狀不固定,也沒有自己的思考和主張,唯一的好處是有容量。這反而比賢者更能成為棟樑吧。賢者自己的思考力不論多麼優秀也總有界限,袋子卻能容納賢者為己所用。
因此,「他總是需要獻策者。他善於採納別人的智慧。有多個獻策者,他就選擇最好的策略。劉邦有這種選擇的能力。劉邦的能力還在於,他具有能激發別人為他獻計獻策的人格。」
劉邦年輕時,喜歡劉邦的人和街上的小流氓們都自然聚集到沛縣的小酒館,「他們只要看見劉邦就覺得高興,一起在酒館吹侃閑聊,劉邦有事離開,酒館就馬上冷清下來,大家也都沒了興緻,作鳥獸散」,從這裡我們可以強烈感受到劉邦那種胸懷寬廣的個性。
亂世是一個充滿著勃勃生機和機會的時期,項羽與劉邦所處的時期,整個中國社會生機勃勃。這時出現的個體典型,無不散發出無與倫比的魅力,至今仍煥發著熠熠光彩。
以上一部分借鑒自司馬遼太郎的《項羽和劉邦》,不得不說,這位日本作者對於項羽和劉邦性格上的描述,真的是一針見血,特別是劉邦的「虛懷若谷,掩蓋了他的無才無能」。 仔細想想,劉邦能得天下和他的「虛懷若谷」真的有很大關係。
謝謝觀看,再見!感謝評論!
※兩個關係超好的縣,五千年之久沒有分開,坐擁近200多萬人口
※古代的飯局都是政治,鬧不好腦袋搬家,不明白了,吃個飯咋這麼難
※項羽的這些缺點和錯誤,敗給劉邦是必然,自刎烏江罪堪稱罪有應得
※爺爺跟我講,什麼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老流氓劉邦是最好的表率
TAG:劉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