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典籍連載]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歷史典籍連載]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原標題:[歷史典籍連載]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


本書由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處研究員-----劉芃和北師大歷史系教授、新課標組長-----朱漢國主編而成。本書集專家之智慧,將歷史學科的內容梳理鉤要,以使學習者能夠精到地掌握和科學地運用歷史知識。


小編節選其中的《明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強化》呈現給大家作教學參考。

在歷史環節上,明朝處於兩個外族政權之間。蒙元和滿清的統治,在中國歷史上都很有特色,使明朝面臨一些新的背景,其歷史走勢呈現得也不是很明顯。明朝的建國,以民族革命相號召。1367年10月,明朝建立前夕,朱元璋在北伐元朝的檄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政治口號。這樣的背景,使明朝諱言對元朝制度的繼承,表示要直接繼承宋朝的制度。而事實上,以北宋為代表的中原王朝的國家制度,到南宋滅亡即陷於中斷。


如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法》中所說,「夫古今之變,至秦而一盡,至元而又一盡。經此二盡之後,古聖王之所惻隱愛人而經營者,蕩然無具。」


明朝不可能直接繼承宋朝制度,而又諱言元制,於是朱元璋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大規模的創製立法。其所創立的制度,背景是元朝留下的未經整合的雜亂體制,以及遙想中的唐宋法度。落實到明朝初年,就是分封制重新抬頭,專制主義皇權進一步膨脹,統治嚴酷,視士大夫若仆隸,凡此等等,都不是承唐宋以來歷史的發展餘緒。


明建國之初,政治體制基本承襲元朝之舊。

中央置中書省統六部掌行政,御史台掌監察,以大都督府掌軍事(相當於元朝樞密院),地方置行省。洪武九年(1376),改行省之名為承宣布政使司。明朝分全國為北京、南京和十三個承 宣布政使司,俗稱十三省。地方還設立了掌軍事的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和掌司法監察的提刑按察使司,與承宣布政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三者互不統屬,直接面對中央。布政使司之下基本上是以府統縣,州則分直屬於布政使 的直隸州和隸於府的屬州。


這是朱元璋在唐宋以來尤其是元朝制度基礎上創設的一套加強中央集權的體制。在地方最高一級機構中,軍事、行政、司法三權分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而省、府、縣遞相統領的體制,則是保證中央政令貫徹和地方分區管轄較為成熟的格局。


唐宋以來,在不斷強化皇帝專制主義的歷史動力驅使下,政治體制經歷著持續的成長性變革。這種變革的趨勢是宰相在決策和行政方面的重要性都在降低。明初儘管繼承了元朝的體制,設立中書省和左右丞相,但丞相的職權實際上已被削弱,各行政機構可以越過中書省而直接向皇帝奏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謀反罪殺中書左丞相胡惟 庸,因此從制度上廢除丞相之職和中書省之機構,而以六部直接面對皇帝。


朱元璋在《皇明祖訓》的首章明確規定: 「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廢丞相、罷中書省,是明初政治體制的一個重大變革,也是朱元璋立法創製的一個重要方面。然後,御史台更名 為都察院,長官為左右都御史。都御史與六部尚書合稱「七卿」。撤大都督府。立前後中左右五軍都督府,分掌天下軍籍,並與兵部分權。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都督府統兵卻無調兵之權,戰時則另派總兵官。經過以上創製,明朝的國家體制形成了以下格局:

「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分理天下庶務,彼 此頡抗,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洪武實錄》卷239)。」


這裡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於宋朝皇帝加宰執等於朝 廷的政治概念。


朱元璋強化專制主義,除了制度建設之外,重要的體現是大殺功臣,搞特務政治,並在整肅吏治和加強社會控制方面實行重典治國的方針。朱元璋出身低微,淮右布衣,起自隴畝,面對明初政權受到一部分士大夫的抵制,他采 取鎮壓措施,嚴厲處置一些對新政權持不合作態度的士人。由朱元璋親自撰寫的國家刑事法規《大誥》中規定,


「寰中士夫不為君用,是外其教者,誅其身而沒其家,不為之過。」


他認為,那些自取別號之人,也是「輕君爵而美山野」, 是自我作賤,也要處置。

朱元璋在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同樣十分專制,他下令編撰《孟子節文》,對其中對專制主義君權不利的話進行刪除,如「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君視臣如草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等。朱元璋早年出家做過僧人 , 當皇帝 後忌諱使用僧 ( 生 )、發、光、賊 ( 則 ) 、亮、禿等字眼,各地儒士在為官府起草的駢:貯表箋中,喜歡堆砌典故,往往不慎使用了以上文字,而獲罪被誅。朱元璋開啟了以文字罪人的先例。為了避免事態擴大,洪武末年頒布了《慶賀謝恩表式》,統一使用各種表箋的文字和格式。


朱元璋時期制定的各種制度和政策,被後來的明朝皇帝作為「祖制」繼承下來,在一些方面還有所發展。如日益強化的宦官專權,就是在永樂以後逐漸發展起來的。朱元璋時期對宦官的防範十分嚴密,在宮門樹鐵牌,鐫刻「內臣不得 干預政事,預者斬」。但是,在維護皇權的關鍵時候,宦官總比大臣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充當皇帝的耳目。明成祖在 以藩王而取得皇位之後,依靠宦官刺探情報,控制局面。宦官機構逐漸定型為「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 各機構主管稱太監。此後,太監逐漸成為宦官的代稱。其中的司禮監以其「批紅」之權,成為幫助皇帝裁決政務的樞紐。 明朝宦官的權力十分廣泛,凡是國家官僚系統所至之處,就有宦官勢力的存在。宦官的人數也很龐大,通常都在數萬人, 多時可能達到10萬人。到魏忠賢專權的天啟年間,宦官及其控制的廠衛特務機構殘酷迫害東林黨,宦官的專權達到了極點。宦官專權是明朝國家結構和政治生活中的一大特色,是明朝皇權極端強化和「我家天下我自為之」政治文化帶來的結 果,是皇帝極端專制主義的強化帶來的皇權本身的異化。


清朝康乾之世是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頂峰。在明朝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基礎上,清朝的專制主義君權強化到了極點。


一方面是困擾歷代王朝中央集權專制主義的一些問題,如皇位繼承問題、皇帝如何處理千端萬緒的國家政務問題、皇帝在內廷和外朝之間的平衡問題等,由於秘密立儲制度、奏摺制度和軍機處的設立,在清朝都基本得到了解決。另一方面, 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是以皇權的強化為前提的,這種政治制度產生了嚴重的弊病。清朝數億臣民只能聽命於皇帝一人, 自王公大臣以下,在皇帝面前自稱「奴才」。唯唯諾諾的奴性瀰漫於朝野上下。文化專制進一步發展,文字獄頻繁出現, 整個思想文化領域籠罩著皇權的專制權威。

清朝的各位皇帝,個人素質都比較高,而且勤於政事,一直都大權獨攬。康熙皇帝自己認為,


「今天下大小事務, 皆朕一身親理,元可旁貸。若將要務分任於人,則斷不可行。所以無論巨細,朕必躬自斷制:」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全國大小政務主要由他一人批辦,自稱「朕自朝至夕,凝坐殿室,披覽各處章奏,目不停視,手不停批,訓喻諸臣日不下數千百言」。傳說雍正最後是累死在批閱章奏的書案一前的。乾隆皇帝直到86歲做了太上皇, 還是勵精圖治,大權在握。


他總結清朝皇帝乾綱獨斷的政治體制時說,


「皇祖、皇考至朕躬,百餘年來,皆親攬庶務,大權在握,威福之 柄皆不下移,實無大臣敢於操竊」,「本朝紀綱整肅,無名臣,亦無奸臣」。


清朝在明朝內閣制度的基礎上,繼續設立內閣,康熙以後內閣制度基本穩定下來。


明朝的內閣制度是在永樂時期形成的。由於洪武時廢丞相,皇帝直接面向中央行政機關,需要親自批閱章奏。而以皇帝一人之身是無法斷決 天下事務的,於是在洪武時開始設立輔佐官員協助處理章奏。成祖即位後,從翰林院官中選拔一些人人宮內文淵閣 當值,參預機密,稱為殿閣大學士。從此有了「內閣」之稱。永樂時期的內閣,秩五品,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 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基本上還是皇帝的秘書諮詢機構。到明代仁、宣時期,內閣的權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 逐漸取得與六部平等的地位。內閣有了「票擬」之職權,嘉靖以後,其朝位班次,具在六部之上。嚴嵩的專權,張 居正的改革,都是以內閣首輔的身份進行的。清朝內閣設大學士(正一 品銜)和學士 (從二品銜)若干名 , 內閣大學士被稱為「 中堂」。


明從制度上講,清朝內閣的性質和職權範圍與明朝相似,一方面負責起草皇帝的命令文書;另一方面是票擬,對各省和中央部院大臣的章奏提出初步處理意見,協助皇帝裁決政務。但是,清初的中央政 治格局中有議政王大臣會議,規定「大事關大臣,群事關內閣」;康熙時期又倚重內廷的南書房,讓南書房大臣草擬詔旨,分奪了內閣的部分權力;雍正時期建立軍機處以後,擔任內閣大學士常被抽調充任軍機大臣,參預政事, 而內閣成為沒有首長的承辦具體事務的衙門。軍機處是清朝獨創的機構,體現了專制主義皇權的統治特點。


雍正時期,由於清朝對西北用兵,為了處理軍務而設立了軍機處。後來發展成為取代內閣的總攬軍國大計的中樞機構。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二職,「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主要是為皇帝起草詔旨,參與大政方針的制定和重要的人事任免。軍機大臣一般由皇帝選內閣大學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親信,可以不問出身, 一切以皇帝的意志為轉移。軍機處與內閣不同,更與歷史上的宰相機構不同,它是皇帝的「內廷差使」,完全是皇帝的秘書班子軍機處地處內廷,隨時承旨,減少了皇帝處理國家政務的環節,同時提高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和保 密性,是清朝專制主義皇權發展的制度體制。


小編:大魚(周四)


微信號:Pxy_luckygir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名著連載 l 宋元時期農牧民族的碰撞與交融
優質投稿/推開歷史那扇窗
「半個老師」+「半個學生」=一節好課
100年前的今天 1917.11.7 俄國十月革命爆發
歷史課堂教學視角的選擇與實踐 ——以「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為例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