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什麼?宋朝人也過「萬聖節」?

什麼?宋朝人也過「萬聖節」?

史 太 Long

說的正是宋朝的民間儺戲:人們戴著妖摩鬼怪的面具,紛紛出動,有眼睛欲噴火的夜叉,有跪著哭泣的羊面鬼,有手執芭蕉扇的女鬼……

文|吳鉤

萬聖節到了。說點關於萬聖節的話題吧。

兩年前的萬聖節,我剛好在上海做一個講座,講座的主題,是談諸多我們以為在晚清才出現的近代性事物,其實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比如城市公共消防,城市公園。那天有一位朋友問:那宋朝有沒有萬聖節?我說:當然有了。

什麼?宋朝人也過萬聖節?

是的。不過,這裡的「萬聖節」需要打個引號。但它們的節日性質與形式,真的差不多。

我說的是宋朝的儺俗。

其實,所謂的萬聖節,就是一種儺俗。在許多民族中,都是儺俗。遠古時期,先民們以為人間的疾病、災禍是邪靈作祟,因此會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面具,舉行隆重的大儺儀驅除邪祟惡鬼。這便是大儺。按《周禮》的記載,周代已將大儺儀列入國家祭祀禮儀。不同文明體都曾經出現過類似的大儺儀式。民俗學家發現,在希臘文明、奧地利「裴西特」民俗、印第安人習俗中,都有過儺俗,萬聖節的歷史淵源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愛爾蘭凱爾特原始部落的驅鬼習俗。

這些不同文明體的巫儺儀式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驅儺的時間點都是在新舊年交替之際,如希臘儺儀在元月6日至7日舉行,中國漢民族的大儺儀一般在臘日、除夕舉行,西方社會以10月31日為萬聖節,也是因為愛爾蘭先民認為這一天是一年結束之日。其次,驅儺的儀式都要戴上怪獸或鬼怪的面具。第三,驅儺的目的都是為了嚇走邪祟惡鬼。

問題是,今天的萬聖節,已經脫離了原始宗教色彩,漸漸演化為一種世俗化、都市化、商業化的狂歡節。難道宋朝的大儺也是一個世俗化、都市化、商業化的狂歡節?還真是的。

南宋有一首《觀儺》詩,其中幾句描述道:

夜叉蓬頭鐵骨朵,赭衣藍面眼迸火。魃蜮罔象初偋伶,跪羊立豕相嚘嚶。紅裳奼女掩蕉扇,綠綬髯翁握蒲劍。

說的正是宋朝的民間儺戲:人們戴著妖摩鬼怪的面具,紛紛出動,有眼睛欲噴火的夜叉,有跪著哭泣的羊面鬼,有站著的豬面鬼,有手執芭蕉扇的女鬼,有握蒲劍的老翁。如果將歷史背景架空,用這些詩句來形容今天萬聖節「群魔起舞」的狂歡,也是挺精準的嘛。

當然,這不過是「形似」。下面我們再來看「神似」的地方。

《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的儺俗:

自入此日(臘日),即有貧者三五人為一夥,裝婦人神鬼,敲鑼擊鼓,巡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祟之道也。」《夢粱錄》亦載杭州儺俗:「自此入月(臘月),街市有貧者,三五人為一隊,裝神鬼、判官、鍾馗、小妹等形,敲鑼擊鼓,沿門乞錢,俗呼為『打夜胡』,亦驅儺之意也。」

陳元靚《歲時廣記》也載,「除日,作面具,或作鬼神,或作兒女形,或旋於門楣,驅儺者以蔽其面,或小兒以為戲。

——你看,宋朝城市中的儺俗,跟今日萬聖節之夜,孩子們戴著面具逐門討要糖果或互相嬉鬧的西方民俗多麼相似。

朱熹注釋《論語》「鄉人儺」時,也說,「儺雖古禮,而近於戲。」一個「戲」字,概括出宋朝鄉儺的突出特徵與內在精神。沿著娛樂化與世俗化方向演變的宋代儺俗,也就越來越像今天的萬聖節。

宋人過「萬聖節」

現在的萬聖節以小朋友玩得最歡。宋代的儺戲同樣深受兒童的喜愛,每當除夕,鄉儺現身之時,兒童總是追逐著觀看。蘇軾一首「除夕」詩寫道:「爆竹驚鄰鬼,驅儺逐小兒。」陸遊亦有一首「歲暮」詩說:「太息兒童痴過我,鄉儺雖陋亦爭看。」

不但如此,儺面具還成為兒童玩具商品,出現在市場上,兒童學著大人的驅儺儀式,戴起儺面目嘻鬧、玩耍。宋筆記小說《夷堅志》中有一個小故事說:

德興縣上鄉建村居民程氏,累世以弋獵為業,家業頗豐。因輸租入郡,適逢塵市有搖小鼓而售戲面具者,買六枚以歸,分與諸小孫。諸孫喜,正各戴之,群戲堂下。

前面所引的《歲時廣記》也說,除夕之日,都人會購買玩具,給「小兒以為戲」。這跟今日孩子過萬聖節,沒什麼兩樣。

顯然,當歷史發展至宋代時,由於社會生活的世俗化、城市化與商業化,古老的儺俗開始跟商品社會、城市生活相融合,演變成一種高度世俗化的市民娛樂方式。

不過,宋代的民間儺儀一般都是在臘日或除夕舉行,時間上跟今日的萬聖節略有差異。

編輯|吳鉤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東京時分,百夜行
逃出「書院」:網戒中心學生的噩夢
一個叫「AI會寫鬼故事」的鬼故事
這波雙11太難算了,堪比奧數啊
分身乏術?看看最忙碌的人如何安排一天工作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