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電子人」隊伍發展壯大,從人到機器還有多少差距?

「電子人」隊伍發展壯大,從人到機器還有多少差距?

文/東方亦落

據英國衛報消息,全球範圍內正有一大批「身體黑客」在技術與生物學之間遊走,通過重新設計和改造自己的身體成為「電子人」,希望擁有超越人類的能力。

電子人,顧名思義就是人與機器的結合,這個聽上去很像是科幻概念的辭彙實際上卻並不科幻。早在數年前,英國著名控制論專家、考文垂大學副校長Kevin Warwick教授早開始了相關試驗,他將晶元植入自己的身體,也由此獲得了「世界上第一個電子人」的稱號。

經過幾年的發展,電子人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現實生活當中。狂熱的科技愛好者們盡情地發揮想像,在自己身體上的許多地方植入了各類設備,淋漓盡致地擴展了身體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具體都是怎樣的呢?從機器角度來說,其擬人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人的機器化和機器的人化拉近了人與機器之間的距離,這又是否會成為一種趨勢呢?

一、電子人隊伍逐漸壯大,但遭遇阻礙是必然

1998年,Warwick將一個矽片應答器植入身體之內,其作用是開關燈,Warwick因此自稱為「cyborg(電子人)」。時隔4年,Warwick又發明了一種名為「Braingate」植入物,它能夠在人的神經系統中連接數以百計的電極,並實現在互聯網中的信號傳輸。而Warwick的妻子也植入了Braingate,他們之間可通過脈衝進行相互交流。

Warwick擁有許多「電子人」門徒,甚至近年來電子人已經在歐美地區發展成一種「亞文化」。這也引起了英國攝影師David Vintiner的注意。在此前的2年中,他著重拍攝這些「電子人」,並將照片分門別類的擺放。其中包括將植入當作人體藝術的人、努力延長生命的人以及希望永久改變人類身體的人。

擁有「電子眼」的Rob Spence屬於做出改變的人。童年時期失去眼睛的他在10年前就開始用視頻攝像頭記錄與傳輸實時影像,用以填補眼睛的缺憾。他認為科技融入到人類的身體中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並表示「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先是電腦,然後是智能手機,最後是科技產品進入身體。

5年前,James Young在一次火車事故中失去了手臂,此後他靠著某電腦遊戲公司的資助獲得了配備手機充電埠、激光照明及無人機附件的仿生手臂,該手臂由倫敦假肢藝術家Sophie de Oliveira Barata參與設計。

但一年半之後,James卻對這個手臂有著複雜的感情。儘管機械臂頗有未來主義的酷炫風格,但實際上卻相當笨重,儘管這個手臂幫助他成了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但James還是能不用就不用。他希望用一種可以恰當地附著在骨骼上的模型來替代假臂,並使之能為自己的神經意圖所控。

住在巴塞羅那的Neil Harbisson患有先天性眼部遺傳疾病,眼裡能看到的只有灰色。2006年,一位外科醫生在Harbisson頭骨上植入了能將顏色光譜轉換為音符的特質天線,通過骨傳導技術使之能夠通過聲音「看」色彩。

Harbisson認為,「這不是兩種感官的結合,而是創造一種新的感覺,我還能看到紫外線和紅外線」。為了幫助更多的人,Harbisson參與了Cyborg Foundation(電子人基金會)的創建,該機構致力於為全球範圍內的「身體黑客」和「跨人類」提供參考意見。Harbisson表示,天線「觸角」已使他進化到後人類狀態,就像蜜蜂也能「看」到紫外線一樣,Harbisson將此類意識稱為transspecies(跨物種)。

然而,電子人們的這種改變無一例外地遭到了一眾反對聲。

Warwick的研究招來罵聲,並且其DIY作品並未被主流學術界、醫學界及商業技術公司採用。不過Braingate的初衷是為了幫助那些癱瘓的病人。他甚至認為,如果人和機器不合二為一,人類或許會在將來退化為低等生物,所以人與機器的結合是種必然趨勢。

一直以來,Spence曾試圖和許多商業公司討論關於電子眼的開發和應用,但都以失敗告終。畢竟這種產品涉及到醫學和法律方面的問題,而且人們只將其看作是獨眼人設計的玩具而已。

Harbisson關於改進感官的想法,也遭到反對。但他認為對身體重新設計並加以改善,最終能夠起到改善地球的作用。比如人們如果擁有夜視能力,就不必使用人造光,從而減少光污染,並且達到節能的目的。

對於「電子人」而言,太多在世俗眼裡新奇甚至激進的改善方法都是可以嘗試的,加深了人與機器的融合,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機器也愈發擬人化了。

二、機器人擬人化程度漸強,人與機器距離更進一步

最近,關於機器人類人的報道屢見不鮮,機器人做工,機器人做服務員,甚至是機器人寫文章出書等。但人類最大的特點就是有自我意識,而機器尚且不具備這一點。不過近日,法國科學院院士Stanislas Dehaene帶領的三位神經科學家研究神經科學,可能會為解決機器人的意識問題提供一些線索。簡單來說,人類的意識分三種,但計算機目前只掌握了其中一種。

一種是潛意識,人類絕大多數的信息處理和行為都是由潛意識決定的,外在表現為能力。這和AI的處理方式大致相似,如AlphaGo或Face++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就是模仿大腦的潛意識完成的。

而除潛意識之外,還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保持思想並傳遞至大腦的其他部分,從而使長期計劃可行。另一種是獲取及處理信息的能力,如反思能力。這兩種形式目前尚未出現在機器學習的技術中。

不過在某些領域,這兩種意識的研究已取得了可觀的進展。2016年,DeepMind開發了一個深度學習系統,可在思考過程中保存數據,有望通過它實現全球信息通用性。而「GANs(生成對抗網路)之父」Ian Goodfellow所構想的敵對神經網路則能夠通過人工生成數據的真實性,而且正朝自我意識的方向發展。

雖然這都只是研究過程中小小的進展,但研究人員表示,這些過程極有可能使得機器與人腦一樣擁有意識。此外,如果一台機器被賦予更為豐富的功能,那麼其表現也會趨向於具備意識。例如它能表達出看到的東西,會告訴其他人,甚至於會產生類似人的感知覺。

此外,AI的發展也使得機器愈發擬人化。最近,晶元製造商NVIDIA開發了由AI技術產生的圖片群面孔,圖中的人栩栩如生,但實際上他們並不存在。

今年年中,一種能將粗糙的面部塗鴉轉化為逼真圖像的發生器在互聯網中火爆,這一系統使用了一種被稱為GaN(生成式對抗性網路)的新型演算法。而NVIDIA開發的系統,正是用GaN來創建人臉圖像。

首先是生成網路以低解析度創建圖像,之後進行鑒別評估,最終採用處理高解析度細節的新技術,生成看起來與人類面孔高度近似的圖像。

此外,在語音方面AI也能做到惟妙惟肖,如谷歌的DeepMind利用WaveNet複製人類語音,而Lyrebird的演算法能夠根據一分鐘的音頻合成人的聲音。

不論是人的機器化還是機器的人化,都意味著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這樣的轉變會帶來好的一面,但也同樣會涉及到倫理、道德等一系列問題,所以人類應該提早做好準備,迎接機器時代的到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極客 的精彩文章:

三星再深耕模塊化手機,會成為手機行業新途徑嗎?
機器人或被黑客操控傷人,技術「黑暗面」到底多可怕?
AI商業化進程加速,但真正進入消費級市場仍存瓶頸
外表克制,內心豐富,天貓精靈X1非終極評測

TAG:最極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