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創業 我驕傲

我創業 我驕傲

中共十九大報告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並鼓勵「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創業立身,在艱苦磨礪中不斷成長。

扎到田頭開電商

▲ 張 旺 陝西西安 「小滿良倉」創始人

我是「90後」,卻常被村民當成30多歲。整天在田間地頭兒跑,被曬得很黑。家裡人給我打電話:好不容易供你上大學,咋又和我們一樣回來種地了?

這事兒我卻不後悔。3年前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畢業,我拉著小夥伴一起創立了農產品電商平台——「小滿良倉」。當時年輕人豪氣壯:投身農業,幫助西部農民脫貧致富。當然,創業夢想大,困難也不小。

在西北一些地區,農產品豐產卻愁銷路。為了解農村情況,我們去新疆、甘肅、寧夏,挑選核桃、紅棗等貨源。在陝北、關中的農村,我們一待就是幾個月。

村子偏僻,只能搭車去鎮上吃飯。有時忙完天已黑了,搭不到車,就吃泡麵。天天吃泡麵,實在受不了,便買了電磁爐和鐵鍋。複雜的飯菜不會做,就用火鍋底料煮湯下菜。鍋放地上,一群人坐著小板凳,圍一圈吃「大餐」。

沒WiFi、沒外賣、沒空調、沒認可,這是我們總結的「四大難關」。大學同學畢業後大都在做互聯網,農業電商雖然也離不開互聯網,但和在寫字樓里敲代碼的他們比,差別可不小。我們男生還好些,團隊里的女生壓力更大:父母都不忍心自己的掌上明珠成了地里的「泥鰍」。

項目推廣初期,為融入老鄉,我們發揮理工科優勢,幫村民修電器、調路由器、和外地打工子女視頻連線,慢慢和老鄉熟絡起來,成了他們口中「有文化的大學生」。但很多村民不相信:怎麼都賣不出去的蘋果,通過手機就能賣出去了?

以前客商來村裡收蘋果,一斤最高2元。後來通過網路,50元10斤,刨除郵費包材,一斤能賣4元。蘋果暢銷了,更多農戶開始試水電商。老鄉也很熱心,教我們農業技能:怎麼挑選紅棗,什麼樣的蘋果好吃,獼猴桃怎麼存放……互助互學,感覺真不錯。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如今,我們的電商平台主打小米、核桃、獼猴桃等農特產品,去年的銷售額達800多萬元。我們還開始培訓陝北農村的電商人才,希望通過互聯網,讓農村的土地和農民的汗水更有價值。

農村的夜晚很安靜,可以看到銀河,可以靜心思考。創業路上,我們也曾困惑迷茫。一路走來才發現,很多農業細節問題,只有深入農村走進基層,才能看到、體會到、思考到。對於剛出象牙塔的我們,最該做的也許就是,雙腳堅實地踏在土地上。

本報記者 高 炳整理

跨界融合「無人機」

▲ 翟文灝 江西南昌 翼雲匯疆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

我是名「90後」,大學在南昌理工學院就讀機械設計製造專業。回憶起創業一年多來的經歷,有太多美好回憶,也有太多酸甜苦辣。

大一時,我加入了學校的航天愛好者社團,從此與無人機結緣,還曾經到省級衛視當無人機飛手。

當無人機逐漸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時,對它的爭議也越來越多,很多人認為無人機僅僅是「飛行器」,充其量是一種玩具。2015年大三時,正值無人機市場爆發期,考慮到所學專業與無人機行業有相通之處,就有了成立工作室的想法。

後來通過航拍業務有了更多收入,覺得這個行業有發展空間。我便聯合有同樣志趣的朋友,2016年1月22日在江西北大科技園成立了「翼雲匯疆」,那時公司僅有3個人。

創業之初,甜字當頭,有些飄飄然,覺得開公司很「高大上」,甚至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隨著創業不斷深入,越發覺得自己只是大海中的一葉小舟,不斷摔跤,甜之外的酸辣苦接踵而來。

公司成立之初的3個月,由於籌建、推廣等費用開銷大,一度虧損60多萬元。每一個單子都是一個新的考驗,越深入不同領域越覺得知識儲備匱乏。去年10月的一次無人機招投標活動,自己準備的簡略標書,讓公司錯失10萬元的訂單。回來後我惡補相關知識,在後續的招投標中變得得心應手,但直到去年底,公司才收支平衡。

從賣飛機及無人機操作培訓,到地理信息領域三維實景建模,再到公司獨立進行研發……漸入佳境的創業過程,吸引更多夥伴加入。現在公司已有20多名員工,學歷覆蓋博士、碩士和本科生。

現在我們正為九江市彭澤縣桃紅嶺梅花鹿自然保護區開發無人機巡護項目,正處於軟體驗收階段。目前,將無人機應用在特定領域的公司並不多,我們獨立研發的成果將助力公司在競爭中站穩腳跟,通過跨界融合開闢出新天地。

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是,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創業公司的名氣畢竟有限,我們將借力贛江新區的「雙創」優惠政策支持,努力深入到無人機行業上下游,力爭打造全產業鏈服務平台。

魏本貌、修傑淼整理

「碼農」變身「創客」

▲ 宋銀成 四川成都 某農業勘測信息公司副總經理

我28歲,去年跟朋友合夥創立了一家農業勘測信息公司。我是學程序設計的,4年前走出校門時,本以為會像師兄師姐那樣順理成章地去當「碼農」(程序設計員),誰知在創新創業大潮的裹挾下,卻成了一名名副其實的「創客」。

「碼農」的生活是天天趴在電腦前寫代碼、編程序,而「創客」生活則完全是另外一番天地:技術研發,開發產品,組建公司,尋求客戶,謀求發展,一系列全新動作。

我的命運一下子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這種轉變,緣起這個偉大的時代。2014年,中國政府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隨即,這股「雙創」熱潮席捲神州大地。第二年,成都打造了孵化創新創業的平台——「菁蓉匯」,並連續舉辦具有國際視野的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集聚全世界的創新要素。

這種轉變,讓我趕上一個最好的機遇。創業時逢四川全面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我和朋友合夥研發的信息系統被用於支撐農村土地確權試點。在做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裡存在巨大需求,不僅可用於試點,也可能會在全省甚至全國鋪開,由此註冊了公司,把這個當做一個事業來做。

這種轉變,還紮根在一片肥沃的土壤。成都自古就有敢為天下先的基因和文化。社會對新生事物的包容,政府對創新創業的扶持,都是有目共睹和切身感受的。現在,我們公司已小有規模,為本地提供了數百個工作機會,每年創造數百萬元稅費。

創業成功,讓我找到了存在感,自身脈搏像在和政府脈搏一起跳動著。用句時髦的話說,我這是大時代中的小確幸。

本報記者 王明峰整理

「頭頂」做大「文章」

▲ 阿 寶(本名杜世鋮) 遼寧大連 明成造型老闆

我乾的職業被俗稱為理髮匠、剃頭匠,七十二行當之一。我這個店,要說是創業,顯然沒有那些大學生搞IT等創業的高大上,但我並不自卑,因為到什麼時候社會都需要這個行當。為了便於和顧客溝通,我就使用阿寶這個通俗易懂的名字。

我的老家在山東省日照市農村,但我干美髮這個職業已經十多年了。初中畢業後,我不願在農村生活,十八九歲就投奔在遼寧大連干美髮的姐姐。在專業學校學了一年,我就到姐姐開的美髮店從小工做起。2013年,我正式接手姐姐的美髮店,成為明成造型的老闆。

今年8月,我在大連西部主幹道紅菱路道邊租了一套帶地下室的近200平方米的房子,地上60多平方米干美髮,地下可以做食堂和住宿,每年的租金20萬元。這對於一個美髮店來說,奢華了些,但是現在人們出來美髮剪頭,也講究個環境,地方太憋屈,自然沒人願意進去。這個新店對面是大連經貿職業高中,背後是一個非常大的社區。20萬元的租金雖貴點,但照往常的收益看,我自己一年怎麼也可以凈剩10萬元左右。

現在創業的環境確實好多了,我的店證照齊全,早些年國家免收工商管理費,現在稅收也免了。社會治安也好,從沒有人來挑釁滋事。

為適應時尚潮流,我經常出去學習培訓,半年或幾個月就一次。社會上有專門的培訓團隊,培訓的都是美髮業最新流行趨勢。另外,一年中每逢學雷鋒日或重陽節,我就到社區組織幾次義務活動。現在,我除了要鞏固現有的客源,還琢磨著開發些與美髮相關的延伸服務,比如養生保健美容等。

鮑文鋒整理

失敗了從頭再來

▲ 王雲超 北京大學中文系在讀研究生

我開始創業的「初心」,是為家人和我的家園做點兒力所能及的事情。說實話,農村的狀況不是很好。

2016年,我和合伙人共同創辦了北京欣桐科技有限公司,我們希望運用網路的力量,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在農戶與消費者之間搭建起便捷通道。目前,我們已協助北京市平谷區的農戶打造了寶島果園的「王起來水蜜桃採摘園」品牌。現在我已回到校園繼續完成學業,日常運營交友人打理。

中國有句話叫做「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想要改善農民的生活,肯定不是一人之力能改變的。但哪怕改善的只有一點點,等我老了的時候,也不會後悔。

創業過程中印象最深的,是關於「失敗」的經驗。

剛開始,我們想從社區的新發地蔬菜直通車入手,幫助直通車的車主做網購蔬果的APP,就跑去做市場調查。我乾脆當起志願者,穿上滿是汗味的藍色工作服,和直通車的員工一起賣蔬果,觀察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每天早上6點半左右,蔬菜車就開進了小區,我和員工一起吆喝。因為我是新面孔,吆喝又不在行,像是乾巴巴念台詞的新演員,顧客們都用奇怪的眼神看我,或者不理睬我。我心裡特尷尬,感覺自己是北大的學生呀,被這樣看,心裡還真是不舒服,真正體會了如芒在背的感覺。

到了中午,跟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盒飯,吃的是特別難吃的炒麵,飯盒粗糙,筷子也糙。雖然我早晨沒來得及吃早點,此刻卻實在吃不下。但一想到下午還要繼續打工,我就強迫自己吃。沒辦法,不吃,你肯定堅持不下去。

但艱辛並不一定能換來勝利,這跟學校里不同。APP試運行版本連續一周沒有銷量,我們原先的開發網購蔬果APP的計劃宣告失敗。

創業的過程,其實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要自己掌控方向,自己調整。不管結果如何,都值得年輕人去闖,去試。

本報記者 韓維正整理

退伍兵成「花仙子」

▲ 陳 暐 文/圖

在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新閘街道,有一家特殊的花店。花店有17名員工,不僅人數眾多,而且都是第38集團軍某部的退伍戰士。 25歲的毛雲清是這家店的店主,也是17名戰士中的隊長。兩年前,毛雲清從部隊退伍回家,之前學習園林專業的他回到江蘇常州後,便在老家創業開起了花店。

在部隊,毛雲清當過班長,有著很強的個人凝聚力,兩年多的部隊生活讓他結識了一群感情深厚的戰友。聽說毛雲清退伍後要回家開花店,不少戰友都投奔他而來。兩年間,這家花店的成員從最初的幾名戰友發展到現在的17名。這些「花仙子」來自五湖四海,其中年齡最大的28歲,最小的21歲。

17名戰士雖然離開了部隊,但他們過著與部隊無異的生活。花店24小時營業,8個員工一班,輪流值班。在毛雲清看來,只有軍事化的管理才能打造出眾的隊伍,工作效率才會提高。

毛雲清的花最遠賣到了千里之外。據他介紹,年初有位顧客通過微信向他預訂鮮花,當初他也沒多想就答應了,後來才得知顧客在湖北武漢。為了不失信,他貼錢買了張去武漢的動車票把鮮花按時送到了顧客手中。誠信的經營讓毛雲清贏得了好口碑,年初,上海的顧客慕名專程向他預訂鮮花,他的戰友同樣坐著高鐵把鮮花送到了上海。

毛雲清坦言,戰友的平均年收入目前還不高,他想把經營規模擴大,把生意做大,讓戰友生活好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客新聞 的精彩文章:

電視不妨刮刮閱讀旋風
留學投資值不值?
提升開放水平 建設國際城市
將留學 好期待

TAG:海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