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記錄著我們曾經的生活
原標題:這裡,記錄著我們曾經的生活
導讀
一本記賬簿,串起了一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幾張成績單,記錄著孩子們的求學、成長曆程。在每個人的家裡,相信這樣的東西比比皆是:出生證、入學通知書、校徽、畢業證;借據、結婚照、糧票、病曆本……最近,江東區出版了一本新書———《江東人家》,裡面記載的就是由上述這些東西串成的20戶家庭檔案。目前在江東區,已有3000多戶居民建起家庭檔案。這些檔案,以時間為軸,記錄了一個個家庭的成長故事,更折射出社會、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檔案故事】
民間文保人士
楊古城的攝影生活
楊古城的家,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博物館。各類書籍分門別類,擺放得整整齊齊。從書名中,你可以看出主人的志趣和品味。文史、方誌、工藝美術、佛教、詩詞……他涉獵如此之廣。琳琅滿目的藝術品,令人目不暇接。竹木石雕、工筆山水、泥塑、刺繡……處處充滿著文化氣息。
楊古城老師的文保活動隨行錄收錄了1萬多張照片,背景幾乎涉及四明大地上所有的文保點。照片中,楊老師或是全神貫注地在勘探,或是在現場指揮,身邊圍著一大群文保志願者。還有的,是他在組織文化旅遊,他拿著一個大喇叭在講解。而照片後的故事,一波三折,迂迴曲折。
許多人退休後賦閑在家,頤養天年,楊老師卻痴迷於文物保護。一次次,他穿著一雙舊舊的跑鞋,帶著一架老式照相機,一隻裝有指南針、捲尺、地圖、紙筆的黑色帆布背包,堅定而行翻山越嶺,去考察那些被人遺忘的古橋、古石刻、古民居及瓶瓶罐罐,瓦瓷碎片。
在一張照片里,他站在東錢湖石像前。現在,南宋石刻已是公認的國寶,可當初卻是零落於荒草叢中。
1995年春節前,楊老師接到下水村業餘文保員的一個電話,說是發現了一塊有「史」字樣的石碑,他便匆匆趕去。數九寒冬,鵝毛大雪,班車早已停開,好在航船還未停航。扒開厚厚的積雪,他仔細辨認石碑上的文字,確認其為南宋丞相史彌遠為其夫人所撰的墓志銘。
這一扒,扒開了一段塵封的歷史,也是南宋石刻———這處稀世的文化寶藏進一步露出真容。自1993年以來,為考察東錢湖石刻,他走了50多趟東錢湖。為了研究保護寧海前童、黃壇、清潭、西嶴和鄞州韓嶺、走馬塘等古村落,他曾100多次實地考察。為了這些先人留下的珍寶,他們跟人爭吵理論過,苦苦哀求過。有時痛徹心扉,淚流滿面,有時欣喜若狂,手舞足蹈。
現在,雖然楊老師年事已高,但他仍奔波於四明大地。他說,他要用他的行動,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
龍鳳戲服傳人
孫翔雲的針線史
在寧波服裝博物館,收藏了十餘套「龍鳳戲服綉袍」傳人孫翔雲的作品,他家製作的龍鳳戲服綉袍,針法美觀,色澤艷麗,具有極高的實用、觀賞、收藏價值。
新中國成立前,寧波的咸塘街被稱為「戲服一條街」。其中,一家叫「真善美」的戲服店,在戲劇界遠近聞名。諸多的名伶如李榮雲、杜近芳、筱丹桂等都穿過這家店的戲服。
「我家開戲服店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我的太阿爺。受家庭影響,我爺爺從小學服裝,他用我奶奶陪嫁的錢在咸塘街69號開了一家『真善美』的服裝店,由於『真善美』的繡花活做得好,定做戲服的人便找上門來,漸漸地『真善美』就發展成了專門做戲服的店。」說起家史,孫翔雲的兒子孫建華不無自豪。
常年做戲服,孫翔雲對戲劇文化相當熟。他知道什麼是「生、旦、凈、末、丑」,知道官階不同的文武官員的袍圖案、顏色的區別、戲服製作除要符合演員本人的身材和角色特徵外,還需要根據劇種的不同進行配料和配色。如越劇戲服製作要求清素文雅,紹劇戲服製作要求大紅大紫,京劇等一些傳統劇目的戲服製作有嚴格的定規,穿衣「寧穿破,不穿錯」等等。做戲服的工序繁雜精細,從量體、打樣到最後成衣,一件戲服一般要耗時兩個多月。
「那時,戲劇行當里,戲服叫『私彩』,演員名氣越大,『私彩』就越多,一場戲下來,通常要換十幾套服裝。而且,名角的『私彩』別人是穿不得的。一些名角,常常自己出資來置辦戲服。所以,我父親與一些名角都有交往。」孫祥雲的兒子孫建華說,「我爺爺跟六齡童是好友,而我父親跟六小齡童的關係也不錯,六小齡童的不少戲服就出自父親之手。」
年邁的孫翔雲夫婦,現在已不再做戲服了。他家現珍藏著的三套戲裝,有兩套是文官穿的莽袍,一套紅色,一套湖藍色。還有一套是武將穿的大靠,白色。這幾件戲服,圖案精緻,顏色艷麗。空餘時,孫翔雲妻子王素貞老人會拿出來看。她撫摸著,於是,年輕時的歲月又回來了。她彷彿又和丈夫一起,在店鋪里飛針走線,描龍繪鳳。
——本文編輯來自:《這裡,記錄著我們曾經的生活》,寧波文明網,2015-11-28
※大學生翻譯抗戰檔案重溫歷史
※執著的追求:樓森岳口述史
※勞模精神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影響研究
※傳統家訓的發展、類型與特徵
※史學要聚焦平民
TAG:中國公眾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