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新書】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

【新書】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

原標題:【新書】清代農業的發展和不發展(1661-1911)


作 者: 史志宏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 2017-10-12


頁 數: 364

定 價: CNY 99.00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9799208




英文版購買鏈接:


http://www.brill.com/cn/products/book/agricultural-development-qing-china?page=1



作者簡介


史志宏,男,1949年生,北京市人。經濟學博士。已退休。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浙江財經大學兼職教授,中國經濟史學會古代經濟史專業委員會理事。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主要研究明清及近代經濟史,尤以農業史、財政史為主攻方向。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綜合運用經濟學、歷史學和統計學方法,對清代農業的主要生產指標進行量化研究的學術專著。作者充分利用了超大量的原始資料和相關農業調查、統計數據,對清代8個關鍵時間點的耕地面積、糧食畝產量和總產量、糧食和種植業生產的總產值和增加值,以及包括農林牧各業都在內的全部農業總產值和增加值,逐一進行了量化估計。書中附錄的近3000個清代糧食畝產量數據資料,系作者從上千種清代原始檔案及官私文獻(主要是地方志)中辛勤搜集而得。


目錄


導 言


一 本書緣起


二 歷史數據


三 研究方法


四 前人成果


第一章 耕地面積

一 清官書的田畝數字非實際耕地數


二 清代各時期實際耕地面積估計


第二章 糧食的平均畝產和總產量


一 畝產量


二 總產量


第三章 糧食總產值


一 現存的清代糧價數據


二 道光三十年的糧價和清代各時期糧食總產值估計


三 糧食的生產成本和糧食生產增加值估計


第四章 種植業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

一 種植業總產值


二 林牧漁業和農業生產總值


第五章 清代農業的發展與不發展


一 清代農業是中國傳統農業發展的最高峰


二 清代農業發展的局限


附錄一 清代人口估計和人口資料


一 清代官方的人口統計


二 本項研究各時點的人口總數估計


附錄二 清代的耕地面積記錄


附錄三 清代的糧食畝產記錄

參考文獻


叢書序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獨樹一幟,綿延不絕。公元15世紀末以前,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科技各方面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是當時地球上最富裕、最發達的國家之一。16世紀以後,隨著近代西方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中華古文明走向衰落。1840年以後,中國更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境地。然而,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起,經過全體中國人民數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今天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中華民族已經不可阻擋地走在了偉大的復興道路上,不久的將來,定可重登世界文明之巔,重享昔日的榮光。這,將是在21世紀的人類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世界性大事。


隨著中國經濟在世界上迅猛崛起,從20世紀後期開始,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不僅分析中國經濟的現狀、展望其未來發展前景的討論成為國際國內關注的焦點,而且,重新認識和評價中國經濟過往的發展歷程、發展水平及其在同時期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日益在經濟史學界形成研究熱潮。這其中,量化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發展水平並與同時期的世界其他經濟體進行比較的所謂「中國歷史國民賬戶」及其國際比較研究,無論在國內還是在國際的學術舞台上,都正在蓬勃開展,成為關注和參與者越來越多的熱門課題。


受中國經濟史量化研究的國際性學術熱潮的鼓舞,同時也因為深感在這場國際學術對話中來自中國本土學者的聲音總體來說還不夠強大和有力,從幾年前開始,我們與荷蘭烏德勒支大學的經濟史同行共同策划了這套「中國量化經濟史叢書」。此項計劃,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和荷蘭Brill出版社的熱情響應和全力支持,即這套書不但要出中文版,而且還將由Brill出版英文版,向西方學界推介我們的研究成果。


按照計劃,這套叢書的每部著作都將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作者的原創性研究,是一部獨立的學術專著;第二部分為資料附錄,將作者為撰寫該專著收集的主要原始數據在考訂、整理的基礎上系統公布出來,以方便國際國內同行對作者的研究進行學術審校和做進一步的研究。整套叢書選題的時間範圍始於宋代,止於清朝滅亡。每一朝代,又按農業、手工業、商業、國際貿易等經濟的主要部門以及政府財政、工資、物價、學校教育、社會福利等項專題,分門別類進行組稿和寫作,以期最終形成對宋以後近千年中國經濟發展歷程各個方面進行量化考察的系列研究成果,同時貢獻一個與國際、國內同行共享的經過考訂和整理的原始資料歷史資料庫。


中國的經濟史研究有重視計量研究的長期傳統。早在20世紀40年代,由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巫寶三研究團隊完成的《中國國民所得(一九三三年)》一書,就是國際上最早的關於中國歷史國民賬戶研究的力作之一。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大陸學者在具有自己特色的經濟史研究中,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專家為主體,嚴中平教授組織和指導,不但搜集、整理並出版了一大批分門別類的寶貴的近代經濟史資料和統計數據,而且,從20世紀60年代起,以許滌新、吳承明教授為首的一批承接《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研究任務的學者,為了寫作這部三卷本的巨著,在收集定性研究資料的同時,還有針對性地對中國近代各個時期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的產品產量、產值、貿易量、物價水平等項指標進行了量化考察和估計。沿著前輩學者開闢的道路前行,以中國學者的原創性成果與國際學界進行對話,發出我們自己的聲音,是策劃、出版這套叢書的初衷。我們期待著這項計劃的最終完成。


是為序。


史志宏


2014年4月於南城獨步齋


by@南瓜博士


感謝史志宏先生獨家授權並提供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史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目錄】《農業考古》2017年第5期

TAG:農史研究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