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的禽蛋及其利用

中國古代的禽蛋及其利用

原標題:中國古代的禽蛋及其利用


中國古代的禽蛋及其利用


文· 謝成俠


自古以來,養禽生蛋曾是我國農村的副業,雞蛋及其加工產品也曾一度發展成外貿首屈一指的農產品,而且在養鴨地區, 鴨蛋的大批生產更具有專業性,在經濟上並不亞於養雞的利益,可是在古代文獻中卻極少或沒有關於養禽產蛋的具體記載。雖然《齊民要術》對養家禽的技術早有經驗總結,對蛋的利用略有介紹,但關於蛋的產量和大小如何,怎樣與近世中國家禽的進化結合起來,則不見有文獻記載,迄今更乏人注意。至於蛋的加工生產,雖為人們所熟知,但其歷史一般都偏向於推測。事實證明,蛋的利用儘管不及肉類遠久,但至少也有兩千年或更早的歷史。


1


古代的雞(家禽)蛋


早在開始家禽馴養的時代,必然取蛋煮而食之,不僅雞蛋如此。《禮記·月令》指出的「毋卵」即可反證古代有在春季從巢中覓取卵或雛禽的事實。我國自古都叫蛋為雞子、雞彈或卵, 極少叫蛋,這很可能因與彈字同音改寫而成,但近年來卻更簡化成「旦」,例如旦白質,常見於許多論文、報刊,實在很不符合簡體字標準,更應禁用。


千百年前的雞蛋究竟大小如何,顯然與雞種大小密切相關。這裡通過一些考古資料分析可以得知其一個大致的輪廓。例如江蘇句容縣西周古墓中出土的原始瓷罐內即有少數雞蛋和鴨蛋,經測定其完整的蛋殼大小,應是兩端間的直徑(長度)5.57和5.3厘米,橫徑(寬度)4.0和4.05厘米,蛋殼白色或帶青色,這是兩個鴨蛋;另一罐中的蛋殼較小而薄,其直徑4.2和橫徑3.1厘米,應是雞蛋殼。這僅是發掘古墓時附帶的發現,可惜只作簡單的介紹。其次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的大批陪葬文物中,有一笥雞蛋共約100隻,這原是研究古代雞蛋極好的物證,經通訊了解,出土時蛋殼尚完整,但不久蛋殼大部分嚴重破碎,經測定其中較完整的破殼,乃知雞蛋的長度有5.6-6厘米,寬(橫)徑3.8-4厘米.這樣的雞蛋必然是當地選出來的,實則己相當於今日湖南省出產的普通雞蛋。又甘肅省額濟納旗破城子漢代遺址出土的雞蛋,其中一個較完整的,其長度5.2厘米,橫徑3.17厘米;在天水縣也有同時代的雞蛋出土。新疆若羌縣米蘭古城遺址在1973年出的文物中也有雞蛋,而旦很完整。根據彩色圖片的說明,直徑為3.2厘米。如果圖片無誤應是蛋長4.9厘米,寬度3.4厘米。



江蘇句容西周古墓出土的蛋


以上列舉南北方各二例,雞蛋的大小雖俱經測定,但測定方法似乎不一致。依此比較實難斷定,但南方的蛋稍為大些是很可能的,這與各地的生態環境和雞的品種不一有關。何況蛋埋入地下1000-3000年之久,體積上必然多少有些縮小,例如馬王堆中的雞蛋,照以上測定數據估計其重量,每公斤約有22-24個蛋。究竟在好幾百年前國內外的雞蛋一般有多大,尚難找出可供比較的文字記載。可以推測,以迄近代,我國地方品種在農村良好的飼養環境中,大多應比古代雞種下的蛋有所增大,也是決定於需要的進化規律。


既在2000多年前我國已有不小的雞蛋,照理推論,除供家庭食用外,而且已能發展成一種應市的商品。《孟子·盡心上》所提倡的養「五母雞,二母彘」,決不能只解釋為替老年人提供肉食。養母雞更是有產蛋之利,所以在漢代一些地方官也如此勸導農民養母雞。漢代已有養雞專業戶,特別是祝雞翁祖孫數代養雞千餘只,「賣雞與子(蛋),得千萬錢」,因而致富。劉向還把他的成功史實編入《列仙傳》,以示紀念。此外,在南北朝時代,據《南史·謝朏傳》,謝朏在吳興縣令任期,為減輕農民負擔,改「以雞卵賦人,收雞數千」來代替賦稅,現存《湖州府志》還引述這一史實。《舊唐書·玄宗紀》指出:開元二十六年(738)二月甲辰, 「禁火寒食,以雞卵相饋送」,這是古代寒食節的民間遺風。元代王禎《農書》還倡言:「若養二十餘雞,得雛與卵,足供食用,又可博易諸物,養生之道亦其一也」。



他如在喜慶之日,民間更有染成紅綠雞蛋作為禮物贈送親友,至於它的源起一般都近乎神話故事,不足憑信,也缺乏歷史文獻佐證。但可以推測始於唐宋時代,而且此俗仍傳到今日,並作為東方傳統民俗傳往西方。

2


關於蛋營養價值的認識


蛋在食物中的營養價值,往往與牛乳並論,已為世人皆知,其實,在中國除魚肉外,蛋作為動物性食品的普遍性遠遠超過牛乳,對它的營養價值我國古代醫學家早有評述。唐代孟詵《食療本草》道:雞子動風氣,不可多食;鴨卵多食發氣,令背膊悶,小兒食之,腳軟不行, 鹽淹食之即宜人;鵝卵補中益氣,多食發痼疾雲。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26《食治》對雞子講得更透澈,在此只可摘要介紹:雞子黃主除熱火灼爛瘡痙,卵白主目熱赤痛,除心下伏熱, 上煩滿欬逆,小兒泄利(痢);婦人產難,脫衣不出,生吞之。更指出:雞子共鰲肉蒸,食之害人等禁忌。這些一千數百年前有關營養攝生的經驗,更被後世繼承並有所發展。例如元代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指出:「雞子益氣,多食令人(腹中) 有氣,主產後痢, 與小兒食之止痢,雞子黃治小便不通」。並且引南北朝宋武帝時代《日華子》言:「鵝彈補五臟、益氣,有痼疾者不宜多食」。《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言:雞子「微寒,畏醇醋」。李時珍還指出:酷煮食之,治赤白久痢,及產後虛痢……精不足者補之以氣,故卵白能清氣,治伏熱、目赤、咽痛諸疾;形不足者補之以味,故卵黃能補血,治下痢。卵者兼理氣血」。李氏還對鴨蛋作出評價:「今人鹽藏鴨子,其法多端,俗傳小兒泄痢,炙鹽卵食之,間亦有愈者」。 總之,經古代醫學家的推薦,蛋終於成為民間普通的食物。


雞蛋富於營養,近世更有詳細的化學分析,但不宜多食,其理亦與現代的飲食攝生或食療衛生符合,而且也可由此證明,蛋在古代已不再是貴重的食物。從御廚到家常便飯, 幾乎少不了蛋,唐代馮贄《雲仙雜記》說:唐藝人於歌曲終了,「則嘗以糖雞卵,明其聲也。」 宋代趙希鵠《調燮類編》也指出:「雞鴨卵不可多食,俗謂鵝卵能補,大不然,宜少食,鴨卵不可合蒜及青子鱉肉食;食雞子(中)毒, 醇醋解之」。這與前述的雞子「畏醇醋」並不矛盾,因蛋白質易被酒醋凝固,不易消化吸收。


近代提倡養雞產卵最早而有力者,當首推農學家羅振玉,而不是養禽專家。他以日本維新為鑒,向光緒帝朝庭建議「振興農事」道:「五曰雞,……近雞卵之輸出者日益眾,而價亦日昂,此莫妙之機也,宜選嘉種而獎勵養雞業……」,並介紹來航雞富於產卵力,可配以華種(改良中國雞種) 等語。顯然,從人們的營養角度說,羅氏對雞蛋的經濟價值給予了應有的強調。


3


蛋的加工產品


今天市上出售的各種蛋類佐餐食品,源起久遠,決不是如有些專家所說只有一兩百年的歷史。現將幾種主要的加工蛋品的歷史考述如下:


1


鹽杬子古法

這是有鹽鴨蛋以前的古老方法,始載見於賈思勰《齊民要術》,而是用杬樹皮連細莖洗凈切碎煎汁,熱汁二斗混鹽一升,待冷注入瓮中,浸入鴨子,經一個月煮熟便可食。而且注說:「吳中多作,至數十斛,久停彌善,亦得經夏也」。由此可見,這原是江南的產品,早在南北朝以前已有之。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說:「今(元代)人以米湯入鹽,草灰以團鴨卵,謂之鹽杬子。按《齊民要術》用杬木及淹(腌)漬,故名之」。查《湖州府志》,在物產中也有杬和灰蛋之別的土產,並且引《談志》說:「田家畜家鳧取子煎杬木汁藏之,謂之杬子」。而且更指出:「唐歲貢單黃杬子一千三百五十顆,重黃杬子一千五百五十顆,單黃杬子大曆二年(767) 始進,重黃杬子五年始進,司州並以兩錢和四市充。」所謂重黃杬子,即今所稱的雙黃鹽鴨蛋,在1200多年前早已出現,由此也可證明中國鴨種優良的歷史。決非近世的無稽的傳說其歷史僅有200年之久。


為了證明杬子的古法,筆者早年曾作過家庭小試驗,查杬木是古豫章(今江西省) 的出產,乃從江西取來杬木皮煎汁如法炮製,可能所用的杬木皮藥材陳舊,其汁不呈紅色,鴨蛋殼只能染成褐赤色,浸制效果並不滿意遂中止。古人利用杬皮汁做「杬子」究竟對鴨蛋有何化學作用,迄今尚無人作過試驗研究。食品工業專家似可試驗一下,說不定會比今日只用鹽水塗黃(或灰)泥製成的商品鹽鴨蛋質量要好些。


2


鹹鴨蛋


上述的杬子就是鹽鴨蛋的早期歷史,宋代以後一般就不叫杬子,例如《調燮類編》指出:「鴨蛋以碉砂畫花及寫字候干,以頭髮灰汁濾之,則黃直透內。做灰鹽鴨子,月半日做,則黃居中,不然則偏;一雲日中做。煮紅鴨子以金棡根同煮,白皆紅」。這表明在北宋時代鹽鴨蛋的生產已有改進,今天的產品也有用草灰木塗敷而成的。



全國最出名的當推高郵鹽鴨蛋,這與湖澤水域地區的養鴨沁遍相關。查《高郵州志·食貨志》(乾隆四十八年刻本),當地物產中有腌蛋名產,並且為此註明:「(高郵)水田放鴨生卵,腌成盛桶,名鹽蛋,色味俱佳,他方購買之;又一種名變蛋,入葯料腌者,色如蜜臘,紋如松針,尤佳」。在《鹽城縣誌》也記載有鹽蛋和變蛋的出產,但運往外地,往往當作高郵鹽蛋。其實,鹽鴨蛋亦產於江南和其他許多省內,究竟高郵蛋的歷史有多久,迄難肯定。一般都認為約有200多年之久,這恐是只就該州志的版本年代為根據,事實前文也已考述,鹽鴨蛋的起源悠久。《湖州府志》還註明:「 按今(清代)不用杬皮,但取鴨卵沫以燒酒,乃以鹽水和山中黃土或稻稈灰裹藏之,曰灰蛋。木地所作不及高郵販來者」。這是兩者的比較結果,因而高郵鹽鴨蛋顯得更聞名,但其歷史則遠晚於湖州灰蛋。


3


皮蛋


上述的變蛋就是皮蛋,恐由「變」字簡化成「皮」字而成,它的歷史顯然晚於鹽蛋,這是近百年曾被西洋人當作傳奇的一種中國食品,有過不少奇談怪論。畢竟皮蛋是味美營養的佳饌,東方各國無不欣賞,日本為此曾作過科學研究。我國許多省都有此產品,其中以北京皮蛋最有名,叫它「松花」,較南方出產的尤為嫩美。其製作方法系由南方傳入。至今能查找到的最早見諸文字的記錄是1504年成書的《竹嶼山房雜部》:混沌子:取燃炭灰一斗,石灰一升,鹽水調入,鍋烹一沸,俟溫,苴於卵上,五七日,黃白混為一處。這種「混沌子」,就是最早的皮蛋。用炭灰與石灰混合,塗在蛋上,利用強鹼性材料,促使蛋內成分出現化學變化,封藏五七三十五天,使蛋黃蛋白交融在一起。這以後,明末戴羲所作的《養余月令》上,又有「牛皮鴨子」的製法:牛皮鴨子:每百個用鹽十兩,栗炭灰五升,石灰一升,如常法腌之入壇。三日一翻,共三翻,封藏一月即成。

最初向外國介紹皮蛋的是1916年勃朗德和王季茞在芝加哥大學的研究論文,曾由張准又用文言體譯成中文。從此,在美國關於蛋類加工製造的著作中才有引述。該論文內容包括皮蛋製造法及其理化學性質,並與各種蛋的成分比較。據悉,在40年代前,留美的一位女營養學家亦曾研究過,由於配料分量與成分的差異,風味品質不如國內產品。在國內研究的應首推嶺南大學,在1923年後曾對皮蛋發表過三篇報告。其中一篇是何汝桐的制皮蛋法,顯然是廣東皮蛋,而且有些中式西化,他還說:「外人初次食唐餐者, 多嘗遍席上各饌,而獨於皮蛋, 則不敢染指」。認為那是由於謬傳誤會所致。這雖非考古,而是近代史料, 卻足以說明中國蛋品加工的多樣性,而且更是世上獨創的食品。



中國第一位女化學博士王季茝,她以皮蛋作為選題獲得了芝加哥大學碩、博士學位,被戲稱為「皮蛋博士」。


4


漕蛋


用米酒糟浸制鵝蛋而成的糟蛋,當以平湖糟蛋最聞名,在嘉興市也有仿造,這是浙江省特產,也可用鴨蛋加工而成。但乾隆五十五年刻本《平湖縣誌》在「物產」中卻無此記載。浙江農大園藝系教授熊同和等曾對平湖糟蛋有詳細的調查研究,認為它在乾隆年間已被作為貢品。



漕蛋


糟蛋的歷史是否只有200多年,不無疑問,嘉興地區雖如此,而且以平湖產品更獨具風味,但蘇東坡《物類相感志》指出:「紅糟酸入鴨子與酒則甜」。《調燮類編》亦有這一句話, 可惜都語焉不詳。由此可見,糟蛋已有900多年久遠的歷史,也許是糟鴨蛋的基礎上,再積數百年的經驗,始創造成糟鵝蛋,而且香甜有酒味,蛋殼軟化,仍保持整形的特有風味。


作者簡介:謝成俠(1914-1996),畜牧學家,中國畜牧史和家畜繁殖學奠基人。率先編著了《中國養馬史》、《中國養禽史》,介紹了家畜卵子移植技術,主持編寫了《中國馬驢品種志》,填補了國內的空白。


文字內容選自謝成俠先生《蛋及其利用的考證》,略有改動,引用請參考原文


圖片均采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史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王思明:中華農業文明的融合與再生
【目錄】《中國農史》2017年第4期
陳文華先生與中國農業史研究

TAG:農史研究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