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人不以當書法家為榮,學書法有必要多讀書嗎?

古人不以當書法家為榮,學書法有必要多讀書嗎?

古人不以當書法家為榮,普遍認為:書技小道。

唐太宗即使他對羲之及其書法頂禮膜拜有加,也認為:「書學小道,初非急務。」

東漢趙壹:草書之人,蓋伎藝之細者耳。

蔡邕書法,古來稱善。也說:夫書畫辭賦,才之小者,匡國理政,未有其能。

而到了當代,有很多書法家,除了寫字,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是,所以為了自抬身價,故意把書法的地位提高,把書法當成藝術,還打著引進西方美術理論的旗號,變著法子搞各種創新。

殊不知,書法本來是實用性居第一位的,尤其是楷隸篆等正體書法,都是用於記功(如李斯的嶧山碑),記事(如魏碑多是記錄墓主生平),或者是官方為大眾提供練字的範本(如熹平石經),以及公文傳抄,典籍傳抄等場合的。

他們的第一目的是便於識讀,而這些範本中的優秀作品,經過歷史的篩汰,留下的便成為了我們今天學習書法的樣本,在古代這些東西被稱之為法書,簡單理解就是有法度的書跡。當時他們並沒有把書法當成藝術作品,更不會每寫一個字都想著怎麼去創新。

熹平石經

而且古人即便字寫得好,也不希望別人只把他當成書法家,而希望別人誇他詩第一,書第二之類的。

你要說他書第一,他跟你急。大思想家梁漱溟聽到別人稱他為書法家,他便不高興。所以,大學者吳宓在臨死的時候喊道:「快開燈,我是詩人吳宓!」如人評鄭板橋「三絕詩書畫,一官去歸來。」齊白石自評:「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在小九華山南麓當代草聖林散之與夫人合葬墓前的墓碑上,刻著「詩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合葬」12個大字,碑文為散之老人親筆所書。

現在反了,會寫幾個字,先混個書法家的名聲,然後才憋著勁寫兩首歪詩,合不合律都不知道,彷彿這樣一來自己就變得有學養了。那麼——

書法家應該多讀書嗎?

當今書法圈大力提倡書法家要有學養。於是有一部分書法家就開始拿書來看,然而這樣的效果並不明顯。他們並沒搞清楚讀書到底對書法有什麼促進作用。只是人云亦云,聽了別人這麼說,自己就這麼去做了。最後堅持不了幾天,又放棄了。

而且我們翻開史書,發現:也不是所有讀書多的人都寫字好,成為了書法家。所以讀書和書法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在我看來,讀書是為了開闊思維,加強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判斷能力。放到書法上來,就是最起碼要對當下書壇的是非對錯有自己的判斷力,把當代書法放在歷史的高度去觀察。

舉個例子,有人說書法和寫字不是一碼事,那麼,有多少人思考過:書法和寫字這兩個辭彙是什麼時候產生的?書法這個詞在古代是什麼意思,從什麼時候有了「書寫的法則」這個含義?寫字這個詞又是何時產生?硬把書法和寫字區分開是什麼時候的事,發起人是誰?

明白了這些是不是會對書法與寫字的區別,有更深刻的認識?

再比如,丑書所說的創新,在歷史上是否出現過,最後的結果是怎樣?如果書法史上沒有過那麼其他領域是否有過蕾西現象?丑書理論家們所說的顏真卿、蘇軾、米芾等人的書法作品在當時也被視為丑書,他們的依據是什麼?引用的資料從何而來,是否憑空杜撰?

米芾書法李太師帖

這些都可以通過讀書來找到答案。當然這只是讀書之用處的一個方面。更多的東西,則需要我們自己在不斷的讀書學習過程中去感悟。

此前,我曾把上述觀點發在朋友圈,有網友說我是嘩眾取寵,故意博眼球。實則並非如此。於是補充了一下幾點:

其一,如果書法在古代很重要,那麼在二十四史,文人立傳的那麼多,為什麼書法家單獨立傳的卻少之又少。晉書雖有王羲之傳,但其書法部分也敘述不多。其他書法家幾乎不僅沒有單獨的篇幅,有的甚至連一個小豆腐塊的地方都占不到。

其二,古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何以不見有立書?

其三,古人幼時入學,需習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書只是六藝之一,並且還沒排在第一位。這些該如何解釋?

以上是本人學書法和對書法的一些思考,難免有錯漏之處,請廣大網友方家指正。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長按圖中二維碼購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學堂 的精彩文章:

井上有一:不收徒,不賣作,不參展,當代丑書受他影響頗多
蘇東坡的段子,有趣得很
書法用墨學問多,你都懂了嗎?
沃興華:書協是個名利場
曹寶麟再曝猛料:煤老闆砸2500萬賄選中書協副主席,附:曹寶麟批劉炳森事件回顧

TAG:書法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