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名著連載/三、太平天國:新時期的舊式農民戰爭

歷史名著連載/三、太平天國:新時期的舊式農民戰爭

原標題:歷史名著連載/三、太平天國:新時期的舊式農民戰爭



關注我們


向上滑動閱覽


本書由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處研究員-----劉芃和北師大歷史系教授、新課標組長-----朱漢國主編而成。本書集專家之智慧,將歷史學科的內容梳理鉤要,以使學習者能夠精到地掌握和科學地運用歷史知識。

小編節選其中的《太平天國:新時期的舊式農民戰爭》呈現給大家作教學參考。


1853年初,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領導發動了太平天國起義。l853年3月定都南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政權。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峰,它沒有新的社會政治力量作為領導,因此就其基本性質而言,仍是一場舊式的農民戰爭。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場發生於中國近代新歷史時期的農民戰爭,因此在某些重要方面帶上了新的時代色彩。


(一)《天朝田畝制度》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這是一個以土地問題為核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內容的綱領性文件。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關於土地所有制。《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須隨人口和各地收成情況的變化不斷重新分配。這說明它實行的是土地國有政策,即全國土地歸太平天國政權所有。它規定將土地分配給全體農民耕種,不分男女平均分配,l5歲以下的兒童減半。


2.關於社會、政治和軍事組織。《天朝田畝制度》規定自下而上建立社會、政治、軍事合一的系統組織,承擔組織生產和分配、文化教育、社會保障、民事訴訟、宗教事務、治安及作戰等各方面的職能。


3.關於生產、分配和消費。《天朝田畝制度》規定,維持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以戶為單位從事農業、副業和手工業生產。所有分得土地的農民,都必須參加農副業生產勞動。對一切農副產品和其他財產均實行公有,「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具體實行辦法:每25 家設一國庫,每年農作物收成後,各家除留足一年食用外,全部繳歸國庫,布帛雞犬銀錢等也同樣上繳。各家遇有婚喪嫁娶等事,所需錢、谷由國庫按規定支給,「處處平均」,「通天下皆一式」。



《天朝田畝制度》作為太平天國的綱領性文件,既有革命性又有落後性。其革命性表現在:它從根本上否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明確規定將全部土地分配給農民耕種。這鼓舞著農民起來進行反對封建剝削的鬥爭。它也為後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和中國共產黨制定反封建的土地綱領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天朝田畝制度》的落後性表現在:第一,它試圖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固定化,不了解這種做法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趨勢相矛盾的。第二,它主張在勞動產品分配方面實行絕對平均主義,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空想。


《天朝田畝制度》雖經太平天國政權頒布,但實際上並沒有得到實行。究其原因,首先在於在當時的戰爭形勢下,太平天國政權沒有可能在其佔領區內進行普遍的土地調查和從容分配。但更重要的是,《天朝田畝制度》自身的空想性使得它根本不可能付諸實行。

在《天朝田畝制度》未能實行的情況下,太平天國佔領區實際實行的土地政策往往因時而異、因地而異。l854年,太平天國宣布實行「照舊交糧納稅」政策,即按照清朝的田賦制度,由大小土地所有者向國家繳納田賦。在具體實行過程中,有的地方不準地主收租,由自耕農和新獲得土地的佃農向太平天國政權繳納田賦;有的地方還給農民頒發了土地證——「田憑」。但也有的地方,太平天國地方政權允許地主收租,由自耕農和地主向太平天國政權繳納田賦;少數地方甚至還成立半官方性質的「收租局」,幫助地主收租。《天朝田畝制度》雖然沒有得到實行,但在太平天國起義期間,各地農民仍然得到了相當數量的土地;有些地方雖然沒有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但農民也減輕了地租和賦稅負擔。



(二)《資政新篇》


1859年,當時主持太平天國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交了《資政新篇》,提出了許多改革建議。《資政新篇》將其所提出的改革建議分為四類:


1.「用人察失類」。這部分內容針對當時太平天國內部出現將領各自為政的現象,指出「結盟聯黨」會導致「軍法難行」,主張「禁朋黨之弊」。


2.「風風類」。主張對於一些無法強行興辦的善事和強行禁止的陋俗,要採取移風易俗的辦法,「以風風之,自上化之」。具體辦法是,「在上者」遇見男子留長指甲、女子纏足:等陋俗應「鄙之忽之」,「怒之撻之」;遇見興辦醫院、禮拜堂、學館等善事應「親臨以隆其事,以獎其成」,或「詔諭宣行」。


3.「法法類」。主張對於那些「大關世道人心,如綱常倫紀、教養大典」的大事情,要立法推行。其中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措施包括發行報紙,設立「暗櫃」(意見箱),設立職權獨立的新聞官,廢除株連制度,禁止買賣奴僕等;涉及發展經濟方面的措施包括發展鐵路、公路、輪船等交通事業,興辦銀行,興辦工藝製造業,開發礦產,辦理郵政等;涉及革除陋俗的措施包括禁止溺嬰,禁酒,禁鴉片,禁廟宇寺觀,禁看風水,改造不務正業的墮民等。


4.「刑刑類」。主張採取各種措施以改革刑罰制度,如改善犯人待遇,使之參加勞動,尊重其人格;死刑用絞刑等。



《資政新篇》是一個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文件,其中許多內容具有鮮明的近代色彩。例如,它以稱讚的口吻介紹了美國的選舉制度、國會制度,主張由私人創辦報紙並以之監督國家行政;主張興辦近代工礦、交通、金融、郵政事業,並允許私人經營,允許使用僱傭勞動;主張與外國平等來往通商,同時用競爭手段抵制其經濟擴張。可以想像,如果太平天國起義不是發生在近代時期,這樣一個文件的產生是不可能的。不過也應看到,《資政新篇》並不是農民戰爭實踐的產物;它的出現主要是同洪仁玕的個人經歷和文化素養有關(洪仁玕曾在香港生活達6年之久,接受過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熏陶,並加入了基督教)。

由於缺乏階級基礎,《資政新篇》關於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改革建議,當時沒有在太平天國中引起積極反響,也沒有得到實行。不過,許多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建議都得到了洪秀全的肯定,這說明中國農民可以接收近代先進事物。




(三)太平天國政權的封建化


太平天國作為舊式農民起義,雖然建立了與清王朝相對峙的政權,卻不能創建一套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因此很快就爆發了嚴重的政治危機,趨於封建化。


定都天京後,太平天國領導人承襲了封建帝王將相的奢侈腐化作風。他們大興土木建造王府,府內享用豪華,外出盛陳依仗,還承襲了封建帝王的嬪妃制度。


太平天國實行君主政體,「上下必判尊卑」,等級森嚴。其結果,不僅造成官僚主義盛行,工作效率低下,而且使得領導人之間隔閡日深,矛盾重重,每人周圍都形成了一個宗派集團。楊秀清是太平天國前期軍務、政務的實際主持人,功勞很大。但他卻自恃功高,飛揚跋扈,不能平等對待其他領導人。韋昌輝對楊秀清則表面恭順謙卑,暗中廣結黨羽,伺機而動。洪秀全在天京沉溺於宗教和腐化生活。l856 年夏,楊秀清假借「天父下凡」,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不甘將最高領導權交給楊秀清,乃密令韋昌輝誅討楊秀清。是年9月初,韋昌輝發動天京事變,將楊秀清殺害,並殺死其部屬二萬多人。不久,石達開調集在前線同湘軍作戰的太平軍準備回師討伐韋昌輝。11月中,洪秀全下令誅死韋昌輝。楊秀清、韋昌輝死後,石達開回朝輔政,得到太平天國將士的擁護。但洪秀全卻對石達開產生疑忌,處處挾制。.,1857年6月,石達開不顧大局,率太平軍精銳十餘萬人出走,後於l863年在四川大渡河敗亡。


天京事變和石達開出走給太平天國造成了巨大損失。首先,它搞垮了太平天國前期的領導核心,削弱了起義隊伍。第二,它使得太平天國的軍事形勢急劇逆轉。第三,它使得太平天國的思想信仰發生了危機。許多人通過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的內部分裂看穿了「拜上帝教」的西洋鏡,從此悲觀失望,人心趨於渙散。



(四)太平天國的勁敵——湘淮軍和「洋鬼子」

太平天國是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軍閥官僚所統率的湘淮軍和外國侵略者的聯合鎮壓之下失敗的。而湘淮軍的崛起和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內部政治事務的介入,都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清朝入關,依靠滿蒙八旗兵鎮壓各種反清力量,定鼎中原後組建了綠營兵。綠營兵平時分散駐防各地,遇有大兵役發生,由朝廷任命欽差大臣、參贊大臣,組成出征大軍集中作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仍採用這個辦法調集各地綠營兵進行圍堵,但均被太平軍打敗。1853年春,清政府任命40餘名在籍大官僚為督辦團練大臣,在各地舉辦團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曾國藩創辦的湘軍。



曾國藩於l854年初練成湘軍l7000人,開始同太平軍作戰。湘軍營制,由曾國藩選用統領,各統領自置營官,各營官自揀哨官,各哨官自挑什長、士兵;全軍服從曾國藩一人。湘軍的大小將領大部分是曾國藩的親屬和門生故舊。湘軍的軍餉絕大部分依靠自籌,這使得當時為「吃糧」而投軍的兵勇們把將帥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培養他們忠於將帥個人的思想意識。這樣,曾國藩實際上就把湘軍練成了一支私人軍隊。正因為如此,人們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軍閥的鼻祖。l862年,左宗棠、李鴻章分別被清政府任命為浙江巡撫和江蘇巡撫,在此前後,他們也分別編練了自己的軍隊。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他編練的軍隊被稱為淮軍。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以及在此之後,各地還存在其他不少湘淮軍式的勇營。鎮壓太平天國後,不少勇營的統帥因戰功而被任命為各地的總督和巡撫,他們不但擁有軍權,而且專擅各省的行政權,從而形成了晚清督撫專權的局面,這種局面在民國初期演變為各地軍閥的割據和混戰。



列強對待太平天國的態度和政策,經歷了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當太平軍向南京進軍時,列強駐華外交官員一般傾向於進行武裝干涉,以便向清政府索取「報酬」。但由於太平軍迅速佔領南京,這種計劃未能實施。在這之後,列強宣布在清政府和太平天國之間採取「中立」立場。在「中立」的旗幟下,列強自1853年開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以幫助鎮壓太平天國為籌碼,要求清政府同意其擴大在華特權。與此同時派人訪問天京,考察:趕平天國政權的對外政策。經考察後,他們都得出結論:太平天國不可能履行清政府與他們訂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在清政府與太平天國之間,還是應支持前者,「不管它是多麼惡劣、腐敗和愚昧」。在這之後,列強與太平天國不斷發生武裝衝突,至l860~1862年太平軍進攻上海時,雙方的關係陷於決裂。l862年,清政府決定「借師助剿」,開始同侵略者聯合起來,共同鎮壓太平天國。此後,在上海、江蘇和浙江戰場,英法軍隊均參與了對太平軍的作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最終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讓歷史走入人心,用教育啟迪人生



歷史教育

微信號 : lsbjl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教學設計分享 l 燦爛的文學藝術
歷史教師推薦書目
優質來稿丨統編歷史八上期中複習提綱(2)
歷史典籍連載丨中國傳統社會經濟的轉型與明清時期的海外政策
葛劍雄:古代中國如此強大,為何不向外擴張?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