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蠶桑合編》版本及流傳考辨

《蠶桑合編》版本及流傳考辨

原標題:《蠶桑合編》版本及流傳考辨


內容


提要


《蠶桑合編》是晚清著名的蠶桑古籍。道光朝文柱首刊,沈則可重刊,且誤刊人名。同治朝長江下游南北兩岸多次重刊,書名多變,內容增刪不一。光緒朝《蠶桑合編》衍生蠶書增多,流傳廣泛,人物交織,輯錄明顯。《蠶桑合編》及其諸多衍生蠶書的出現,契合了晚清官紳大規模勸課蠶桑的時代背景。文章以晚清勸課蠶桑歷史脈絡為核心,通過內容與人物的微觀視角,探求蠶書版本差異、撰刊順序、層累譜系、人物網路,理清了《蠶桑合編》的版本及其流傳過程。


近些年,晚清勸課蠶桑的相關成果不斷湧現,而勸課蠶書作為史實內核,其相關研究仍不清晰。《蠶桑合編》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關係諸多著名蠶書。但該書諸多疑問,長期困擾國內外學者,尚未得到解釋。天野元之助提出疑問「關於何石安,1974年田尻利將撰者記為沙石庵。沈秉成《蠶桑輯要》序提到司馬沙君石安。」(注釋1:[日]天野元之助:《中國古農書考》,農業出版社,1992年,336頁。)田尻利提到「何石安,與光緒《丹徒縣誌》醫士沙石庵,民國《續丹徒縣誌》沙石安,三者有矛盾之處,而迮常五《蠶桑彙編》、沈秉成《蠶桑輯要》二書中提到沙石安。推定重刊本何石安多為訛誤。同時詳細比對何石安、尹紹烈、沈秉成三書內容關聯。」(注釋2:[日]田尻利:《清代農業商業化の研究》,汲古書院,1999年,115頁。)華德公提到「迮常五《蠶桑彙編》載《蠶桑合編》作者為何石安,不知為何本書刻為沙石安、沙瑟菴,但肯定這是一人。」(注釋3:華德公:《中國蠶桑書錄》,農業出版社,1990年,60頁。)以往研究中,由於版本不全,史料不足,無法充分論證相關疑問。筆者彙集《蠶桑合編》各類版本及相關流傳蠶書,通過人物、版本、文字、圖說的層層對比,挖掘各書之間相互勾連,解釋相關蠶書諸多疑問。文章以晚清各地勸課蠶桑過程為線索,圍繞《蠶桑合編》版本及其流傳過程展開論述,確定《蠶桑合編》各類版本、辨析沙書玉與何石安的誤刊疑問,挖掘重刊本古蠶書價值,梳理了幾部主要輯錄蠶書的傳承方式與流傳譜系,嘗試以內容層累與人物網路多視角考證這一農史難題。

一、道光初版與沙石安考證


《蠶桑合編》,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藏。(注釋4: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堪培拉)標引為:Creator Lu,Yimei.Title Can sang he bian / Lu Yimei, Sha Shiyan,Wei Moshen ji.Call Number AMON LMS 338.Created/Published Suzhou:Wen dong chuan,Daoguang jia chen [1844] 蘇州:文東川,道光甲辰[1844].Pages 26。)內容包括:道光二十四年歲在甲辰仲冬月吉蘇藩使者瑞昌文柱序;道光癸卯歲嘉平月朔日沙石安序;卷端上題「蠶桑合編」,卷端下題「陸伊湄、沙式菴、魏默深輯,文東川刊」;辨桑法、接桑法、移栽剪桑法、科斫桑條法、蠶性總說、浴種生蟻法、下蟻法、飼蠶法、斷飼眠法、飼蠶起底法、上簇法、原蠶法、收種法(沙式菴);(注釋5:桑蠶部分為沙式菴(即沙石安)輯錄,文柱序言「近人《蠶桑切要》」即《蠶桑合編》篇內沙石安輯錄蠶桑內容。同治壬申曹笙南《五畝居蠶桑清課》「惟何石安所著《蠶桑切要》,繼增續編,瑞昌文柱藩蘇時,加以圖說,總曰合編,於法少備,桑蠶近刻,允推善本。」目前,《蠶桑切要》並無直接輯錄源頭。鄭辟疆校注沈秉成《蠶桑輯要》「道光間何石安《蠶桑淺說》」,筆者認為原序「因述淺說,以勸同志」並非撰述蠶書名稱,僅為謙遜之語。查閱現存蠶書,道光十一年江南鎮江府事王青蓮為勸課蠶桑,重刊嘉慶十三年高銓輯《蠶桑輯要》(即《吳興蠶書》),此書與《蠶桑合編》內容頗有關聯,具體內容,它文另述。)繅絲法十二條(魏默深);丹徒蠶桑局規四條、蠶桑局事宜十二條(陸伊湄);三十二幅圖說(袁克昌)。該書標誌著中國古蠶書技術創作高點,也是中國傳統經驗農學經典之作,陸獻丹徒蠶桑局開始出現於中國勸課蠶桑史。袁克昌繪三十二幅圖說,圖文並茂,是中國傳統蠶桑生產工具與環節圖說的最高水平。


目前,確定此版為道光二十四年文柱刊行首版。封面題籤為「蠶桑合編」,首頁右邊欄鐫「道光甲辰季冬鐫」,左邊欄鐫「本衙藏板」,版刻時間準確。尾頁鐫三豎行小字「板存蘇州胥門內石岩橋南堍寶晉齋王蘭坡刻字店」,刻字店地點符合江蘇布政使司「蘇藩使者」文柱駐地蘇州,兩條信息是其他版本均未出現的直接證據。輯者陸伊湄、沙石菴、魏默深三人,刊者文東川。序中人物趙邦彥,也是判定初版的重要依據。



圖1:道光年間刻本《蠶桑合編》


文柱(字東川),瑞昌人,宋丞相天祥裔。拔貢,授小京官,累官兵部員外郎。值西域軍興,籌議部務,悉中機宜,敘功授浙江衢州知府。調杭州知府,署溫處道。擢山西河東兵備道,兼山陝豫三省鹽法,進直隸按察使,調雲南入覲。上知其才,改江蘇未至,進江蘇布政使。(注釋6:光緒《江西通志》卷166《列傳·九江府》,第20頁。)文柱任蘇藩時,著刊《蠶桑輯要》,(注釋7:同治《瑞昌縣誌》卷9《藝文·別部》,第3頁。)推測此書便為《蠶桑合編》。


魏源(字默深),湖南邵陽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以知州分發江蘇,二十九年署興化縣。(注釋8:民國《續修興化縣誌》卷11《宦績》,第2頁。)咸豐元年任高郵州。(注釋9:光緒《再續高郵州志》卷3《秩官志·文職》,第1頁。)且與陸獻為京城故交摯友(魏源《古詩答陸彥若》與《都門感秋寄陸彥若於奉天》可證),魏源輯此書的時空範圍與人物交集上成為可能,咸豐《沙氏族譜》載「沙式菴著有《蠶桑摘要》行世,文方伯柱采入勸課。屬魏默深附註繅絲於後,名曰《蠶桑合編》。」(注釋10:[清]沙壽年:《毘陵沙氏族譜》卷19《式菴序略》,百壽堂,咸豐九年,第3頁。)證實魏源將繅絲法十二條輯入《蠶桑合編》。


陸獻(字彥若,號伊湄),宋忠烈公秀夫裔孫,世居丹徒鎮。道光辛巳,由國學上舍舉順天鄉榜。道光七年,隨欽史那彥成赴回疆辦善後事宜,保舉知縣,選授山東蓬萊縣令,權萊陽篆,調繁曹縣。所至興利除害,辦事實心,勸民種樹栽桑養蠶,設織局。去官回籍,創設丹徒課蠶種桑局,以《蠶桑興利法》刻本勸民,遠近舉行。(注釋11:光緒《丹徒縣誌》卷36《尚義》,第56頁。)即道光二十二年,陸獻于丹徒縣城東設立蠶桑局。(注釋12:[清]何石安:《蠶桑合編·附圖說》,《丹徒蠶桑局規四條》,道光二十四年,第1頁。)道光二十四年「文東川方伯招至吳中,議勸課蠶桑,培補地方元氣,乃設局城南鶴林寺,法以無曠土遊民為正旨。」(注釋13:光緒《丹徒縣誌》卷28《宦績》,第21頁。)文柱《蠶桑合編序》「復取近人所著《蠶桑切要》及丹徒蠶桑局章程刊布,加以圖說,並仿製器具,頒行所部。」其中丹徒蠶桑局章程便是陸獻輯入《蠶桑合編》。陸獻早卒,咸豐十年入祀山東名臣祠,此後《蠶桑合編》諸版本再無其信息,陸獻作為輯錄者的出現證實了該版作為首版的可能性。


沙書玉是否與沙瑟庵、沙石安、沙式庵、沙石庵、何石安為同一人,成為研究難點。目前存世三版《毘陵沙氏族譜》,道光九年版(日本東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咸豐九年版(南京圖書館藏)、光緒十一年版(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藏)。道光九年《沙氏族譜》「書玉,字玫玉,九成(皋)長子,生於嘉慶七年壬戌七月初四日亥時。」(注釋14:[清]沙永貞:《沙氏族譜》卷2《大分世表》,木活字本,道光九年,第6頁。)此譜未見其他稱呼,玫玉少見於史料。咸豐九年《沙氏族譜》「十五世,書玉,字式菴,太學生。」(注釋15:[清]沙壽年:《毘陵沙氏族譜》卷3《簪纓志》,百壽堂,咸豐九年。)「書玉,九臯長子,字石安,一字玫玉,又號式菴,國子監生,生嘉慶七年壬戌七月初四日亥時。」(注釋16:[清]沙壽年:《毘陵沙氏族譜》卷5《大分世表·十一世至十五世》,百壽堂,咸豐九年,第6頁。)石安、式菴稱呼已經出現。光緒十一年《沙氏族譜》盡述其一生,記載最詳,「十五世,式庵,名書玉,壽登八十有二。」(注釋17:[清]沙仲源:《沙氏族譜》卷3《耆壽志》,百壽堂,光緒十一年。)「書玉,九皋長子,字石安,號瑟庵,例授承德郎,太學生,議敘六品頂戴,誥封中議大夫,五品藍翎州同職銜,加六。生於嘉慶七年,壬戌七月初四日亥時,卒於光緒九年癸未六月二十九日丑時,壽登八十有二,葬大港鎮東磨盤山東路南姚家山祖塋,乾巽向兼,亥巳有壙有碑。著有《蠶桑彙編》、《醫原記略》、《痬科補苴》行世。」(注釋18:[清]沙仲源:《沙氏族譜》卷5《大分世表·十一世至十五世》,百壽堂,光緒十一年,第719頁。)李承霖《恭祝: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議大夫石安尊兄大人八秩壽序》,落款:光緒七年歲次重光大荒落相月上澣榖旦賜進士及第侍讀學士愚弟李承霖頓首拜撰。載「先生家世業醫,其先為毘陵人,自其父景韶翁始遷大港,遂占籍焉。先生生有至性,少失恃,事父暨繼母殷,以孝聞。性穎異,好讀書,以貧故弗克卒業,棄而學醫,於靈素秘奧及諸名家之說,莫不貫穿宣究。」道光時「潤州古吳地,厥土宜蠶,惟城東數十里向無桑田,先生慨然創始,種植女桑,並講求浴繭繅絲諸法,著有成書,遠近效之,皆先生導之也。」(注釋19:[清]沙仲源:《沙氏族譜》卷19《石安翁八十壽序》,百壽堂,光緒十一年。)族譜不僅有書玉、石安、瑟庵、式庵等名稱,也確信了沙書玉撰《蠶桑彙編》。


丹徒方誌亦載沙書玉、沙石庵、沙石安,以及《蠶桑合編》信息。光緒《丹徒縣誌》「沙石安《蠶桑法》二卷」(注釋20:光緒《丹徒縣誌》卷46《書目》,第15頁。)尚不確信。光緒《丹徒縣誌》「醫士沙石庵著《蠶桑合編》一卷」(注釋21:光緒《丹徒縣誌》卷36《尚義·課蠶種桑局》,第56頁。)將沙石庵(沙書玉)與《蠶桑合編》直接聯繫。民國《丹徒縣誌》「沙書玉,字石庵。精內外科醫學甲一郡,聲震大江南北。著《醫原紀略》《瘍科補苴》等書,皆自抒心得,能發前人所未發。性慈善,過貧者給藥費,不受酬,歲暮施米券。居大港,河道淤塞,倡捐濬以利舟楫。創育嬰?嫠義疎公善堂,拾骨施藥諸善舉。修大港至諫壁石路。」(注釋22:民國《續丹徒縣誌》卷50《人物十》,第5頁。)結合《沙氏族譜》中例授、議敘、誥封、誥敕、職銜等資料,說明沙書玉熱衷地方事務,符合此際士紳參與地方治理的時代背景。

趙邦彥為沙石安《原序》中唯一提及的人物,「因於丁酉歲,邀友人趙邦彥築南山草堂,平原數畝,種桑千株,旋於歲暮春率內人躬操其事。」「趙邦彥(字綏之),道光壬辰舉人,甲辰大挑二等,選上海縣教諭。」(注釋23:光緒《丹徒縣誌》卷28《宦績》,第26頁。)《縉紳全書》載「趙邦彥,鎮江人。舉人,二十六年三月選上海縣教諭。咸豐三年五月選海州學正。同治十一年正月升華亭縣教諭。」同治十三年「華亭縣教諭趙邦彥病故,遺缺以訓導沈塋。」(注釋24:《蘇省撫轅事宜》,《申報》,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第五版。)趙邦彥與沙石安均鎮江人,關係密切。趙邦彥撰《沙式菴先生序略》,落款:道光辛卯科舉人海州學政世弟趙邦彥頓首拜撰,百壽堂。載「今歲(咸豐三年)之春,彥秉鐸海州,適沙君式菴以書至,道寤想,勸加餐,外及修家乘事。予維沙君立身行已實有益吾鄉者數大端,不可不附載。」(注釋25:[清]沙壽年:《毘陵沙氏族譜》卷19《式菴序略》,百壽堂,咸豐九年,第1頁。)又言「沙式菴著有《蠶桑摘要》行世。文方伯柱采入勸課,屬魏默深附註繅絲於後,名曰《蠶桑合編》。」(注釋26:[清]沙壽年:《毘陵沙氏族譜》卷19《式菴序略》,百壽堂,咸豐九年,第3頁。)趙邦彥記載於原序,佐證沙書玉便為《蠶桑合編》輯錄者的準確性。《蠶桑摘要》與光緒元年吳江任蘭生於壽州刊《蠶桑摘要》名稱一致,但任蘭生版圖說「飼蠶凳式」為十字形,據此判斷應晚於同治八年迮常五《蠶桑彙編》,接近沈秉成《蠶桑輯要》。由於方誌、族譜、蠶書等采入信息來源不同,諸多史料記載書名存在差異亦符合史實。



圖2:「沙石安」序


道光二十五年《蠶桑合編》重刊本,陝西圖書館藏。鐫「道光乙巳季夏,丹徒縣正堂沈重鐫板存縣庫」,「正堂沈」應為沈則可,華德公《中國蠶桑書錄》將沈則可與瑞昌文柱誤作沈瑞昌。「沈則可,浙江嘉興人,監生,道光二十四年任丹徒縣令。」(注釋:光緒《丹徒縣誌》卷21《職官表》,第11頁。)《縉紳全書》「道光二十27六年四月補震澤縣,知縣加一級」,「道光二十八年任金匱縣令」(注釋28:光緒《無錫金匱縣誌》卷15《職官》。)。該版序、桑、蠶、繅絲、局規、圖說與道光二十四年文柱版一致。區別是何石安的出現,落款「道光癸卯歲嘉平月朔日何石安序」,卷端上題「蠶桑合編」,卷端下題「何石安、魏默深輯,文東川刊」。陝圖標引何石安等輯《蠶桑合編一卷》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南圖標引何石安《蠶桑合編一卷·圖說一卷》道光二十四年。南圖藏本缺版刻信息,對比兩書正文版式、邊框、句讀、圖說,確定南圖版與陝圖版屬同版,南圖屬誤標。此版首次落款「何石安」後世流傳版本頻繁使用,且之後一個半世紀,並未提及沙石安與何石安相關疑問。1990年華德公與1999年田尻利提出「訛誤」觀點。筆者判斷丹徒版刻審校之時,沙石安並未參與其中,遂將「沙」誤刻為「何」。至於何石安,何氏亦為丹徒大姓,假設刊刻者主觀擅改,但史料難覓其人,似經不起推敲。


二、同治輯刊與誤版流傳


太平天國兵燹之後,長江下游南北兩岸亟需恢復生產,各府州縣大規模勸課蠶桑,多次輯補刊刻《蠶桑合編》。各版名稱出現變化,內容亦有增刪。《蠶桑彙編》內容最為完善,人物最為準確。武陽公善堂版本後世輯錄頗多,流傳範圍最廣。


迮常五《蠶桑彙編》,鐫「同治已巳季春, 沙石安重刊」,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均藏。該版大題「蠶桑彙編」,正文小題沿用「蠶桑合編」。該版特點,一、沙石安直接參与輯補刊刻,文柱序未變,原序落款「道光癸卯歲嘉平月朔日丹徒沙石安序」,沙石安明確為丹徒人,原序中將「(石)自幼至今」改為「(石)業醫之暇」,呼應沙書玉作為醫士的史實。沙石安輯「桑、蠶」與前版一致。繅絲法十二條未變,其字上方有「補輯」二字,而非以往置於下方,卷端下題「魏默深輯,文東川刊」。丹徒蠶桑局內容未被輯錄。二、三十六幅圖說,較文柱、沈則可兩版增加四幅,稻草簾式、草梳式、擔桑橙式、鑿釘式。首圖無袁克昌繪等字樣,飼蠶凳式與前版不同,為十字風車圖型。三、撰入《續編》:《蠶桑雜記》(沙瑟菴又輯)十一條。撰入《蠶桑續輯》(臨淮迮常五琴溪選輯):桑樹有三種、培桑有十法、種橡樹飼野蠶法、養蠶法(原輯補輯之中已有之法不復重輯)、養野蠶法、紡野繭法。《續輯》多被後世蠶書輯錄,是判定蠶書輯錄順序的重要資料。文末有《蠶桑彙編序》,落款「同治丁卯年季秋月運同銜江蘇補用直隸州知州署丹陽縣知縣事臨淮迮常五合刊並序」。


「迮常五(字琴溪),臨淮人。同治六年知丹陽縣事,……在是年田捐項下撥款採辦桑秧,分給各鄉,並頒《蠶桑彙編》,教民栽養之法,民間自茲,漸獲蠶桑之利。」(注釋29:光緒《重修丹陽縣誌》卷16《名宦》。)同治七年八月任松江府婁縣知縣。迮常五序「今夏捧檄雲陽政事叢集,夙夜從公,刻無暇晷。迄今三月,案牘稍清,適有沙生石安,因公晉謁,袖出前任金蘭生太守代刊,石安自輯《蠶桑合編》一本,以折衷於余,余欣然閱之,乃嘆餘三人有同志焉。……爰將平時採擇各條,為金蘭生太守前刻所未備者,續輯於後,改為《蠶桑彙編》,付梓合刊。」(注釋30:[清]迮常五:《蠶桑彙編》,《迮常五序》。)印證了光緒《沙氏族譜》載「沙書玉(字石安,號瑟庵),著有《蠶桑彙編》行世。」(注釋31:[清]沙仲源:《沙氏族譜》卷5《大分世表·十一世至十五世》,百壽堂,光緒十一年,第719頁。)目前,尚未查閱金蘭生刊《蠶桑合編》。「金鴻保(字蘭生),浙江秀水人,附監。」(注釋32:光緒《重修丹陽縣誌》卷13《職官》。)「秀水附貢同治三年署」江寧府屬同通(駐省城),南捕,通判。(注釋33:同治《續纂江寧府志》卷11下,第21頁。)同治五年署丹陽知縣,六年迮常五繼任。《丹陽縣誌》多載金鴻保照會邑紳,創設地方機構,沙書玉參與勸課與上文族譜記載相吻合,符合人物與時代特點。


《蠶桑圖說合編》,鐫「同治已巳仲春重鐫,附蠶桑說略,常郡公善堂藏板」,華南農大藏。此版流傳較廣,其特點:一、卷首三篇序落款:同治八年歲次已巳嘉禾張清華謹識;道光癸卯歲嘉平月朔日何石安序;道光二十四年歲在甲辰仲冬月吉蘇藩使者瑞昌文柱序。篇尾跋落款:同治已巳仲春陽湖陸黻恩跋。二、卷端下題「何石安、魏默深輯,武陽公善堂校刊」。桑、蠶、繅絲十二條(補輯)與文柱、丹徒版一致。二十九幅圖說,刪減明顯,最後一幅為刮桑杷式,絲車狀總圖有袁克昌繪字樣。《蠶桑續編》為金鴻保輯一條、迮常五輯四條、沙瑟庵輯三條。此書是唯一出現金蘭生輯錄的版本。三、附宗景藩湖北蒲圻縣勸課蠶書《蠶桑說略》,說桑五條、說蠶十條。


圖3:《蠶桑合編圖說》


該版人物一「張清華(字晴江),浙江秀水人。舉人,(同治)七年三月任,……九年七月充鄉試同考官,十月復任,十年引疾去。」(注釋34:光緒《武陽志余》卷6《職官》,第11頁。)同治十年至十三年任陽湖知縣。張清華版源自庄俊甫兩部蠶書合刊,其序言「戊辰歲,予來蒞是邑,晤庄俊甫學博。時有協茂園田五十畝,種桑萬餘株。將以勸興蠶務,復袖出《蠶桑合編》,並《蠶桑說略》示予,予覽其書,見其於栽桑飼蠶之法,明切指示,至詳且備,亟勸其付梓合刊。」人物二,陸黻恩(字亞章,號息庵),陽湖人。道光十九年舉人,選授知縣。生於嘉慶八年,以同治十三年卒於家。其跋言「廣文庄君俊甫,初亦有意於斯,得賢父母為之提倡,知能相與有成,因出《蠶桑合編》、《蠶桑說略》,並為一冊,浼張侯序而行之。」上述序跋「庄俊甫袖出《蠶桑合編》」為何版?僅看張清華版內容,與迮常五版相接近。但亦有矛盾,一、序為何石安撰,正文蠶桑續編又標沙瑟庵,目前僅沈則可版用何石安。若此版輯錄金蘭生與迮常五版,沙石安應參與刊刻,不應出現何石安謬誤。二、此版有金鴻保輯錄一條,而迮常五版未見,說明必定參照金蘭生版。此處亦有迮常五輯四條,可見,必然也參照迮常五版。但此書仍沿用沈則可版「何石安」確實有困惑之處。


《蠶桑圖說合編》,鐫「同治已巳仲春重鐫、附蠶桑說略、常郡公善堂藏板」,南京農業大學藏。該版與張清華版基本一致,有些許區別。一、桑、蠶、繅絲一致,缺張清華序與陸黻恩跋。圖說一致,但順序置於開篇。此版蠶桑續編(金鴻保輯一條、迮常五輯四條、沙瑟庵輯三條)內容一致,但置於《蠶桑說略》之後。二、增附沈練《廣蠶桑說》,桑十條,飼蠶法六十六條。目前,同治八年之前《廣蠶桑說》版本,僅上圖藏同治二年初版,書中培養桑樹法十九條,飼蠶法六十六條。該書為同治元年姚繼緒增訂,「咸豐甲寅始以避寇,歸課諸孫讀,又購得近人《蠶桑輯要》一書,見其中徵引之詳,有足補前說所未備者,採錄而增訂之,為《廣蠶桑說》。」此「近人《蠶桑輯要》」是否為方誌藝文中收錄文柱與陸獻各自所輯《蠶桑輯要》,亦或道光十一年鎮江知府王青蓮所刊《蠶桑輯要》,均無從考證。


《蠶桑圖說合編》,鐫「同治辛未桂月,高廉道許重刊,高州富文樓藏板」,南京大學圖書館藏,亦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肆輯二十三冊。初步判斷該版與華南農大武陽公善堂版一致。開篇《蠶桑示諭》落款「欽加布政使銜廣東分巡高廉兵備道兼管水利驛務加十級紀錄十次許」撰,「許」即許道身(字緣仲),浙江錢塘人。仁和監生,遵例報捐知縣,分發江蘇。道光二十七年補豐縣知縣。咸豐十年九月以沿江集團助剿,在事出力,奏請補知府。同治二年正月署常鎮通海兵備道監督鎮江關洋務。同治八年六月服闋,起複到京,簡放廣東高廉兵備道。光緒《高州府志》載許道身「同治八年任高廉道。」(注釋35:光緒《高州府志》卷26《職官九·宦績傳》,第14頁。)光緒《吳川縣誌》也有其勸課記載「後許道身至,乃雇廣州工人來郡開局教蠶桑,吳川亦學繅絲。」(注釋36:光緒《吳川縣誌》卷10《事略》,第46頁。)推斷許道身任常鎮通海兵備道之際收藏了常郡公善堂版。


三、同光衍生版本與流傳


《蠶桑合編》成為晚清諸多勸課蠶書輯錄的源頭,尹紹烈、沈秉成、惲畹香所輯錄蠶書是《蠶桑合編》流傳的關鍵節點。


尹紹烈輯《蠶桑輯要合編》,書籤有「詠唐題」字樣,同治五年輯刊於清江浦,南京農大藏。該版特點,一、桑條目增加「移栽接桑剪成拳桑法、未接魯桑秧養成拳桑法、布行桑法、種葚治畦法、栽地桑法、養樹桑法、壓桑條法、插桑條法、埋栽桑條法、秋栽法」。蠶條目將「飼蠶法」改為「飼蠶自初飼至三眠各法」,將「原蠶法」拆為「原蠶法」、「養二蠶法」兩條。繅絲法十二條未變。蠶桑輯要圖說三十四幅,首圖有袁克昌繪,無火盆字樣,最後兩圖為擔桑櫈式與銅絲鉤式。二、該書新增御制耕織圖詩序、御制詩二十三首(落款:鹽運使銜道員用江蘇候補知府尹紹烈恭錄)、尹紹烈序、清河蠶桑局規條九條、蠶桑局事宜九條、董事每月應辦事件三十一條、蠶桑局顯明繅絲利厚易知單、蠶桑局簡明養蠶易知單、蠶桑局簡明種桑易知單、同治三年四月上浣督漕使者盱眙吳棠謹序、督辦蠶桑局尹示、作興教民栽桑養蠶繅絲大有成效記、同治五年仲春月江蘇候補知府滇南尹紹烈謹識。三、該版出現刊刻錯誤,「收種法」單頁重複刊印,覆蓋「蒸繭法」開頭內容,以致其缺四十四字。四、該書與陸獻《蠶桑事宜》相關聯,尹紹烈序「烈俱職比部,適同年丹徒陸伊湄(獻)大令謁選來京,得所刊《蠶桑事宜》一冊,種養之法無一不備,並雲在籍為之,極有效驗,隨時與之講究,頗覺心得。」《縉紳全書》「尹紹烈,蓮溪,雲南蒙自人。副榜,辛巳員外郎,河南司行走。後太常寺典簿,加一級」。


《蠶桑輯要合編》,牌記「光緒二年仲春刊於荷池書局」,無編者與序跋,各地館藏較多。該書與尹紹烈版相近,其特點,一、桑條目與尹紹烈版一致,蠶條目將尹紹烈「原蠶法、養二蠶法」改為「原蠶養二蠶三蠶法」,此版能見完整「蒸繭法」條目。二、較尹紹烈版增加《蠶桑雜記》:桑樹有三種、培桑法、種橡樹飼野蠶法、養蠶法、養野蠶法、紡野繭法。圖說三十六幅,最後四幅為稻草簾式、草梳式、擔蠶凳式、鑿釘式。此內容顯然參照了迮常五,亦或沈秉成版。三、書後附「種桑簡明易知單、養蠶簡明易知單、繅絲利厚顯明易知單」,較尹紹烈易知單名稱略有改動,與下文豫山《蠶桑輯要略編》易知單一致,這是早於豫山易知單唯一版本。總之,此書至少輯錄迮常五版、或沈秉成版,同時參考尹紹烈版。


《蠶桑輯要合編》附補遺,二冊,鐫「光緒庚辰春月,河南蠶桑局編刊」,南圖藏。上冊:一、蠶桑輯要敘(塗宗瀛)、蠶桑輯要序(麟椿子)、河南試辦蠶桑局章程十條、蠶桑輯要序(豫山)、河南蠶桑輯要序(魏倫先)。二、種桑與荷池版一致,種桑雜記八條、桑樹有三種、培桑法九條。養蠶與荷池版一致,養蠶法十九條、養蠶雜記三條、繅絲法十二條。種橡養山蠶:種橡樹飼野蠶法、養野蠶法、紡野繭法。三十六幅圖說與荷池版一致。三、此書並無易知單,而易知單被輯入光緒六年豫山《蠶桑輯要略編》,之後亦有流傳新本。下冊補遺收錄清代名宦勸課蠶桑論說、集文,其中有《蠶桑合編》文柱序。


豫山《蠶桑輯要合編》序言,此書源自其舊藏,「乙丑(同治四年)仲春重至江北,得晤滇南尹蓮溪觀察,……贈書二冊。」(注釋37:[清]豫山:《蠶桑輯要合編》,《豫東屏後序》。)豫山(字東屏),蘇完瓜爾佳氏,隸滿洲正黃旗,監生,承襲二等輕車都尉。同治元年由工部郎授登州知府,四年調沂州府,濟南府知府,濟東泰武臨兵備道。光緒五年任河南按察使。據史料,豫山早年獲贈尹紹烈蠶書兩冊,應為尹紹烈《蠶桑輯要合編》,亦或陸獻(咸豐早卒)《蠶桑事宜》,兩部蠶書皆缺新增內容「桑樹有三種、培桑有十法、種橡樹飼野蠶法、養蠶法、養野蠶法、紡野繭法」。由此必須考慮其他輯錄源頭,與其類似的光緒二年荷池版可能性最大。此外,同治六年,塗宗瀛知江寧府勸課農桑,九年升任蘇松太道員,收藏同治八年《蠶桑合編》,亦或同治十年沈秉成《蠶桑輯要》皆有可能,兩書新增內容與豫山《蠶桑輯要合編》相吻合。

沈秉成輯《蠶桑輯要》,牌記「同治辛未夏六月常鎮通海道署刊」。此書版本頗多,《中國農業古籍目錄》收錄至少八個版本,而輯其內容而成的蠶書也不少。該版特點,一、新序落款:同治辛未孟夏歸安沈秉成序、同治辛未仲秋之月丹徒吳學堦謹識。新內容:告示規條,計開九條。書末輯入沈秉成之父歸安沈炳震《樂府二十首》。二、桑、蠶、繅絲、雜記、橡樹、野蠶、野繭等內容在迮常五版中皆可見。圖說三十六幅,圖說數量、飼蠶凳式形狀皆與迮常五版一致。目前,僅迮常五版內容與之相符合。三、《蠶桑輯要》丹徒吳學堦序中羅列諸多參與勸課的官紳姓名,牌記「光緒九年季春金陵書局刊本」,載「司馬沙君(石安),尚以鎮地形凋敝,一時籌款維艱為慮。」推斷此「沙石安」即沙書玉(卒於光緒九年)。而沈秉成親自參與,同治辛未夏六月常鎮通海道署刊,吳學堦序中反而隱去「司馬沙君(石安)」,其他內容完全一致,其中緣由尚無法解釋。


《蠶桑輯要》卷端下題「茶陵譚鍾麟文卿纂編」,無刊刻時間,北大、陝圖、浙圖藏。該書內容輯錄源較多,一、栽桑法則:辨桑種、種桑子、種桑樹、修桑樹、堤岸等條。養蠶法則:總說、摘要等條。兩部分與道光九年楊名颺《蠶桑簡編》內容基本一致。其餘諸如繅絲法十二條、蠶桑雜記、養野蠶法、紡野繭法,亦無改動。圖說三十六幅與沈秉成版一致。二、尾條目「種樹法」區別最大,分為兩段文字。前段「青?樹類亦同橡木,……此說采於寧羌廷俊趙刺史。」後段「青?橡槲等樹,山中處處有之……隨處留心耳。」譚版「種樹法」提法以及後段多處內容,明顯直接源自楊名颺《蠶桑簡編》,譚鍾麟於陝西勸課輯錄楊名颺該書亦符合情理。迮常五版、沈秉成版僅有前段內容,條目標為「種橡樹飼野蠶法」,由此判斷譚版此部分屬於單獨輯錄《蠶桑簡編》。三、譚鍾麟(字文卿),湖南茶陵州人。咸豐丙辰進士,同治十年十一月戊申授陝西布政使。同治十一年正月癸卯尋命護理陝西巡撫,旋還布政使任,是時,……以餘暇興學立書局,濬鄭白渠,教民種桑,蠶織大興。光緒元年二月擢授陝西巡撫。五年八月庚午調浙江巡撫。(注釋38:民國《續修陝西通志稿》卷64《名宦》。)「陝藩躋開府,濬鄭白渠,收八川之利甚厚,罷織呢局靡費,一意治蠶桑,移浙桑秦地,募浙工教之,蠶織大興,人號譚公綢。」(注釋39:譚澤闓:《譚文勤公奏稿》卷首,第19頁。)譚版之蠶桑局章程十二條出現「陝西防營」、「興漢蠶婦」內容,可見此書為譚鍾麟任陝西布政使期間勸課撰刊。由此,推斷譚版稍晚沈秉成版,早於荷池版與豫山版。


惲畹香輯《蠶桑備覽》,光緒三年,惲祖祁刊。該版特點,一、新增張修府序。二十九幅圖說,與張清華版一致。說桑五條、說蠶十條與張清華版後附宗景藩《蠶桑說略》一致。二、同治五年,惲畹香已歸武進,其參與同治八年張清華常郡公善堂版刊刻存在可能。惲畹香熱衷地方事務,二人且有交集,「知陽湖縣張清華,郡紳史致諤、陸傳應、惲光業、盛康、劉翊宸。於積穀息錢項下支建鄉穀倉。」(注釋40:光緒《武陽志余》卷2《積穀倉》。)惲光業即惲畹香,其與庄俊甫亦有交集,「保嬰保節局:光緒元年建。……主持其事者,惲先生畹香、盛先生旭人,劉先生雲樵、庄君俊甫、姚君彥森,及已故之董君雲階。」(注釋41:光緒《武陽志余》卷3《善堂公所》。)張清華版源自庄俊甫將《蠶桑合編》與《蠶桑說略》並為一冊,由此,惲光業《蠶桑備覽》必然輯錄於張清華版。


結 語


晚清蠶書流傳譜系研究需要藉助地緣、業緣、仕宦等人際交往關係網路手段,構建起微觀人物與蠶書內容的歷史解釋邏輯,而這一史實過程又明確反映了晚清勸課蠶桑活動的社會運作過程與國家基層社會治理內容。沙書玉生活在劇變與轉型的時代,歷經鴉片戰爭太平天國之連番兵燹,以及戰後官紳之勵精圖治。沙書玉秉持醫術救人,關注慈善與蠶桑,正如其友趙邦彥感嘆:「昔範文正有言,士君子不為良相,則為良醫。夫醫特一藝之微耳,先賢重之,至與宰相等其故何哉?蓋良相在上則佐天子,活萬姓,使無一夫不得其所;良醫在下則除疢疾,杜夭札,使無一人不盡其年。其利人同,則其獲報於天也,自無不同。予於吾鄉沙石安先生有深感焉。」《式庵公贊》沙書玉「節不苟汙,義能格逆,濟世良才,光昭日月。」(注釋42:[清]沙仲源:《毘陵沙氏族譜》卷12《五修續贊》,百壽堂,光緒十一年,第2頁。)方誌、族譜出現沙書玉蠶桑著述的不同書名,以及《蠶桑合編》版本及流傳出現人名誤刊、內容增刪等現象,亦能窺探其人生經歷複雜多變。歷史個體不能脫離時代,晚清地方士紳不得不去適應所居區域紛雜且多層次的外來衝擊,以及猝不及防的地方社會劇變。


《蠶桑合編》是嘉道時期經世學派代表性人物魏源直接參与撰刊的農學著作,極為少見。該書兼具傳統農書輯錄傳承的普遍性與晚清蠶桑類農書譜系明顯的特殊性,代表性極強。《蠶桑合編》撰刊與晚清政治、經濟、社會密切相關,貫穿著整個近代史。圍繞各地官紳勸課史實,可以總結蠶書流傳譜系中的諸多有價值的歷史規律。《蠶桑合編》是晚清勸課蠶書典型代表,已經成為晚清蠶桑技術的概念符號。晚清蠶書眾多,輯錄現象明顯,對內容層層剝離與對比已經成必要的研究手段。《蠶桑合編》原刻與翻刻版本差異大,流傳輯錄內容多變,文字層累與增刪頻繁,流傳譜系現象明顯。《蠶桑合編》作為傳統蠶桑技術與文化的文本,歷經文柱、沈則可、迮常五、張清華、許道身、尹紹烈、沈秉成、譚鍾麟、豫山、惲畹香等人輯錄、增補、重刊,契合晚清勸課蠶桑的時代需求。晚清官紳勸課蠶桑成為蠶書流傳根本緣由,這是根植於特殊歷史階段的傳統農書流傳的新特點。


原文發表於《中國農史》2017年第5期,第125-134頁。感謝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


高國金(1983—),男,河北遵化人,科學技術史博士,山東農業大學文法學院講師,農學院作物學博士後研究人員,主要從事農業古籍、蠶桑技術史、物產史志研究。


排版by飲冰(耿金)

圖片部分采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農史研究資訊 的精彩文章:

【會議日程】中國農業史青年論壇暨中國農業歷史學會年會(2017)
唐代長安的「胡風」與「胡食」
【經典書目】中國農學史(初稿)上、下
中國古代的禽蛋及其利用
王思明:中華農業文明的融合與再生

TAG:農史研究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