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化洛陽|神都洛陽城之應天門

文化洛陽|神都洛陽城之應天門

原標題:文化洛陽|神都洛陽城之應天門



應天門

隋唐洛陽城,始建於隋煬帝大業元年(公園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由於當時的漢魏洛陽故城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之後殘破不堪,已經不適合居住辦公,於是隋煬帝在漢魏洛陽故城的西邊重新修建了一座都城,隋煬帝修建這座都城,拚棄了傳統建中立極制度的一些弊端,改用星象規劃都城。在武則天時期,整個都城達到巔峰時期,出現了舉世聞名的「神都洛陽成七天建築群」——天闕、天街、天樞、天門、天津、天宮、天堂。


其中天門就是我們即將要說的應天門。



應天門為隋唐洛陽城宮城紫微宮的正南門,隋朝稱呼則天門,唐朝神龍年間為了避諱武則天,於是改稱應天門,後稱五鳳樓。

隋唐時期隋煬帝第一次舉行科舉放榜在此門,唐高宗詔釋百濟扶余王、武則天稱帝、唐玄宗接見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儀式均在應天門城樓上舉行,功能類似現在的北京午門。


此後歷經五代、北宋皆稱五鳳樓。應天門是當時朝廷舉行重大國事慶典與外交活動的重要場所,若元正、冬至、陳樂、宴會、赦宥罪、除舊布新,當萬國朝貢使者、四夷賓客等重要慶典,皇帝均登臨聽政。


此門影響深遠,日本都城亦有應天門,並且在日本歷史上發生過著名的應天門之變。


應天門是一座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


應天門的三出闕,是城闕中最複雜的一類,規格最高,供皇帝專用。一般形制是在母闕外或後側附兩出子闕,子闕也是依次縮小,規模都較母闕小 。三出闕中有一類型,是雙向三出,即在母闕的後側和外側都附有兩出子闕,平面呈曲尺形。母闕平面一般呈方形 , 兩子闕平面呈長方形,形制結構更複雜 。目前考古發現的三出城闕都是隋唐及以後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隋唐洛陽城宮城應天門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 不同的是其城闕為雙向三出,結構更複雜,闕樓與城門間以飛廊和垛樓連接。 「這種闕形,強調了宮門上的城樓是構圖的主體。城樓特別高大巍峨,左右雙闕與它形成犄角之勢,處於陪襯的地位 。凹形平面拉開了整組建築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個空間擴大了 。平面進退有致 , 更加強了立面上高低錯落的效果,大大豐富了建築的造型。」隋唐以後宋元時期的宮城正門城闕無一不是此種形制 。明清時期是我國城闕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闕已經退化成方亭 。


【應天門大事紀年】:


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應天門始建,門上飛觀相夾,門外即朝堂。


唐武德四年(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陽後,因見洛陽宮闕華麗,嫌應天門太奢華,命行台僕射屈突通焚應天門城樓。


唐高宗顯慶初年,命農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應天門樓。後又命司農少卿韋弘機更加營造。

武則天690年十月,武則天即在洛陽應天門登基,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避武后尊號改應天門, 又避中宗尊號改神龍門,之後又複名應天門。


1960年秋,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工作隊通過試掘找到了應天門遺址;


1980年秋,洛陽市文物一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西闕和西飛廊;

1990年,應天門東闕遺址被考古發現,經過數月精心清理,東闕遺址顯露出昔日宏偉風貌。這是一座由門樓、朵樓、闕樓及其相互之間的廊廡連為一體的「門」字形巨大建築群,規模恢弘,氣勢壯觀,為當時發現的隋唐洛陽城中保存最好的一處遺址。也是隋唐兩京考古發掘出的第一座宮闕遺址。河南隋唐洛陽城應天門東闕遺址的發現,被評選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1992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 隊試掘了應天門遺址的東闕 、 東角樓和東飛廊;


1995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工作隊試掘了應天 門遺址早期 門址東飛廊外側的散水和鋪磚 。


2016年應天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開工建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訪古客 的精彩文章:

京洛拾遺|漢魏洛陽故城之建春門
文化洛陽|你一定沒見過的最新龍門石窟老照片
尋找岳飛的足跡
尋找南宋王朝

TAG:訪古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