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不聽巴赫的音樂就好像錯過了整個巴洛克

Z

F

A

YG

?MUSIC?

E

O

B

C

他虔誠篤信,堅定崇高信仰;

他傾盡一生,都為歌頌上帝;

他勤奮嚴謹,征服音樂領域;

……

他就是

西方現代音樂之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S.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出生於德國中部圖林根州小城艾森納赫的一個音樂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宮廷樂長,在德國萊比錫聖多馬教堂度過了最後27年的時間。他是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當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時,不禁感嘆:「他不是小溪,是大海!」(巴赫的名字是德文Bach,「小溪」的意思)

巴赫一生篤信路德教派,他的音樂創作的最終目的是「為歌頌上帝而創作一種經過整頓的教堂音樂。」

在巴赫的音樂中,有著千變萬化的技巧、豐富多彩的靈感、層出不窮的樂思、無窮無盡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巴赫似乎以他的音樂形式揭示:上帝以他的榮耀、智慧和力量所創造的這個世界在構造上是無限多樣、無限豐富、無限細緻、無限深刻的。

《馬太受難曲》

巴赫的音樂是跨越聖詠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以至於巴洛克時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出發點,啟蒙精神在他的音樂里表現為對信仰的崇敬、對生命的眷戀、對生活的熱愛。

他的教堂音樂《馬太受難曲》是飽含對人類的熱愛的史詩性作品,代表著巴赫的宗教音樂的最高成就之一,被人們稱為「現存宗教音樂的頂峰」。

《G弦上的詠嘆調》

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準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上的詠嘆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這首曲子充滿詩意的旋律美,曾在多部電影電視劇中作為配樂出現。大衛·芬奇導演的著名影片《七宗罪》,深作欣二導演的著名影片《大逃殺1》都把《G弦上的詠嘆調》作為背景音樂,成就了一段動人的場景。

1830年,當門德爾松在鋼琴上把《G弦上的詠嘆調》演奏給歌德聽時,歌德說:「開頭是這樣的華麗莊嚴,使人可以想像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著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

《觸技曲與賦格D小調》

《觸技曲與賦格D小調》是由有「樂器之王」之稱的管風琴演奏的。乍看作品標題,人們可能會以為是兩個作品,但事實上全曲乃是毫無停止的演奏。

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介紹巴赫的作品時這樣寫道:「巴赫的許多賦格曲即使給最好的音樂家聽,一開始也是混亂難聽,但當人慢慢熟悉以後,哪怕音樂才能一般的人,也能領略他的清晰與秩序。」

《布蘭登堡協奏曲》

1718年5月,巴赫在布蘭登堡(Brandenburg)會見了路德威希侯爵。他也是一位熱心的音樂愛好者,而且非常讚賞巴赫的才華,特別囑咐他寫作數首協奏曲。此後巴赫在兩年的時光中寫作了這六首著名的協奏曲,並起名為《為幾種樂器而寫的協奏曲》。不過後來是被作曲家獻給侯爵的,於是後世就將這六首作品稱作《布蘭登堡協奏曲》。此部協奏曲完成時巴赫三十六歲。

由此可知,這六首協奏曲並非宗教音樂。但在聽的時候卻很容易產生一種對自然的崇拜。各種樂器相互配合,演繹了自然界萬物共生的和諧畫面。當我們不去用巴洛克的特點去衡量他的建築性的美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輕鬆領略它的自然性的美。

有人曾說,「像春日的陽光閃耀著金光的溪流,嬌柔的鮮花一朵接一朵地綻放,一群白鴿撲稜稜地飛向湛藍的天空。金色純澈的陽光照亮了靈魂的每個角落,照得通透無遺,所有的陰暗悲傷抑鬱都不復存在,你想流淚,你想感激,那撫慰了修補了你讓你安寧的,那就是巴赫。」

被視為「高雅藝術」的古典音樂,人們往往敬而遠之。不過,曲高未必和寡。巴赫的音樂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調總是含蓄地表達感情,當你在仔細分析其樂式時,情感也許在你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已經到了心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文藝范兒 的精彩文章:

當中國傳統名曲遇上古裝劇,知音不難覓!
11月20日-26日 一周演出預告
驚鴻一瞥卻又風華絕代!最美不過古典舞!
如何用音樂實現「完美作弊」?
當傳統戲曲遇見水墨畫,領略不一樣的東方之美

TAG:山東文藝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