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林公論壇】中國軍事近代化始於林則徐

【林公論壇】中國軍事近代化始於林則徐

原標題:【林公論壇】中國軍事近代化始於林則徐


一般認為,中國軍事近代化,起源於洋務運動。徐焰教授撰寫的《中國國防導論》就提出:「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筆者卻認為,因為鴉片戰爭前後,林則徐就積極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購買並仿造機械化的武器裝備,提出發展一支新式海軍的方案並開始付諸於行動,對機械化軍事變革進行了初步嘗試,由此拉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序幕。


一、林則徐初步形成了機械化軍事變革的新理念


近代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內容。林則徐所處的時代,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在軍事領域,由熱兵器軍事形態向機械化軍事形態發展,因此,這一時期的軍事近代化,就是機械化軍事變革。雖然熱兵器軍事變革首先產生於中國,但機械化軍事變革卻萌發、形成於西方世界。從世界歷史來看,軍事近代化是由西方國家發起的,然後逐漸波及全世界。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國家,軍事近代化的最早形式就是學習西方,開展機械化軍事變革,把熱兵器軍事形態發展為機械化軍事形態。


林則徐


由於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和外部世界交流嚴重不足,致使中國對西方文明缺乏了解。中國社會發展已經落後於西方世界,但封建統治者仍然自高自大,鄙視西方文明,視西方民族為「夷」「狄」。對中國來說,所謂近代化,就是破除陳腐落後的思想觀念,克服自身的封閉性和狹隘性,確立一種世界觀念, 使自己的發展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因此,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前提條件,就是正確認識西方文明,並勇於向西方學習。林則徐在這方面,開了風氣之先。



廣州十三行和小販


林則徐起初也不能正確對待西方文明,剛到廣州時,對西方文明知之甚少。例如,他認為,中國的「茶葉大黃,外夷若不得此即無以為命」,他甚至認為「米利堅(指美國)並無國主,只分置二十四頭人,礙難遍引傳檄」,「天朝的聲威」就足以「懾服夷人」, 英國士兵腿足「屈伸皆所不便」打仗。林則徐為徹底禁煙,通過各種途徑了解西方國家的情況,由此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思想。他了解西方文明的主要方式有:


第一,直接和外國傳教士、商人及其家屬等交談。1839年6 月,林則徐在虎門接見美國商人經氏和美國傳教士裨治文,向他們了解「英國海軍力量」等軍事問題,還向他們「索要地圖、地理書及其他外國書籍,特別要求給他一套完整的馬禮遜所編《澳門新聞紙》。」



《澳門新聞紙》


第二, 翻譯西方的資料。林則徐「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譯西書,又購其新聞紙。」對林則徐影響較大的報紙有《澳門新聞紙》、《國際法》等。林則徐組織人員,將這些資料翻譯成中文,並分類整理,編為《澳門月報》,分為《論中國》、《論茶葉》、《論禁煙》、《論用兵》、《論各國夷情》5輯。


第三,指派人員打聽西方國家及其商人活動的情況。他一到廣州,就指示洋商、通事、引水二三十人「四處探聽,按日呈遞」。他還請在廣州活動的外國傳教士等各種人幫助,「搜集英國的情報,將英方商業政策,各部門的詳情,特別是他所執行的政策可能的後果,如何賠償鴉片所有者的損失,都一一記錄。」


林則徐巡閱澳門


第四,親自調查和考察。當時,澳門是西方商人最集中的地方, 帶有濃重的資本主義色彩。1839年3月,林則徐親自巡閱澳門, 參觀了主要商業區和文化中心,考察了西方人在澳門的居住區。


林則徐的這些行動,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清政府有許多清規戒律,限制中外人民間的直接交流。林則徐克服了世人對西方人的偏見,衝破障礙,多方了解西方,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傳教士在中國


軍事近代化的構成要素有四:軍人、武器裝備、軍事思想和軍隊結構。軍事思想是軍事變革的前提,因為,軍事變革是在一定的軍事思想指導下進行的。當時,西方世界機械化軍事變革也處在初步發展階段,水平不高,其主要內容是低水平的機械化的武器裝備和尚在形成之中的新式軍隊結構,其它方面進步甚微。因此,機械化軍事變革主要表現為低水平的機械化武器裝備及尚處於形成之中的新式海軍。林則徐對此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初步形成了機械化軍事變革的理念。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勇敢地承認:「內地船炮非外夷之敵。」他在另一封信中說:「彼(指英國) 之大炮,遠及十里內外,若我炮不能及,彼炮已先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若內地之放排槍,連聲不斷。我放一炮後,須展轉移時, 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蓋內地將弁兵丁,雖不乏久列戎行之人,而皆覿面接仗,似此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見面而接仗者,未之前聞。故所謀往往相左。綜嘗謂剿夷有八字要言:器良、技精、膽壯、心齊。」林則徐以西方軍隊為標準,以西方機械化軍事形態作為參照系,客觀地比較了中國軍隊與西方軍隊的差異,對西方軍隊的先進之處與中國軍隊的落後之處,有比較清醒的認識,從而明確了中國軍事變革發展的方向。「器良」的標準是西方的機械化武器裝備,「技精」的標準是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膽壯、心齊」的標準是西方軍人的素質。林則徐觸及到當時的機械化軍事變革最主要的方面,一是軍事科技及其武器裝備,二是新式軍隊。深受林則徐影響的魏源,十分明確地指出:西方之長技有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由此可見,在軍事思想方面, 林則徐大大超過了同時代的人,對中國軍事變革有了新的目標。在這種新理念的指導下,林則徐對中國熱兵器軍事形態進行某種程度的變革也就理所當然了。



林則徐畫像


二、林則徐對機械化軍事變革的初步嘗試

19世紀三四十年代,西方國家機械化軍事變革尚處在第一階段,中國在軍事領域與西方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如果抓住歷史給予中華民族這次難得的機遇,開展機械化軍事變革,中華民族完全能夠趕上西方國家。林則徐順應了這一潮流,從不同的方面進行了帶有機械化變革性質的軍事實踐。



魏源


第一,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科技及機械化的武器裝備當時清政府從上到下,都認為西方的科學技術是「奇技淫巧」,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是「矜奇眩異」,而林則徐排除干擾,組織人員搜集、翻譯、整理了外國戰船圖式、大炮瞄準法等資料,併購置大炮,仿造快船。他明確提出:「制炮必求其利,造船必求其堅。」當時的「堅船利炮」代表了機械化武器裝備的發展水平,林則徐這一主張, 實質就是發展機械化的武器裝備。林則徐這方面的活動,有多部文獻進行了記載。如,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撫記》中說:林則徐「購西洋各國洋炮二百餘位,增排兩岸。又雇同安米艇、紅單船、拖風船共六十,備戰船。又備火舟二十,小舟百餘,以備攻剿。併購舊洋船為式,使兵士演習攻首尾、躍中艙之法,據上風,為萬全必勝計。」王之春編的《防海紀略》也說:林則徐「購西洋各國夷炮二百餘位,增排兩岸,併購舊洋艘為式,令水師演習,攻首尾躍中艙之法,又雇同安米艇、紅單船、拖風船,共備戰艦六十,又備火船二十,小舟百餘,令必俟晦潮乘上風為萬全必勝計。林則徐親赴獅子洋校閱水師,號令嚴明。」林則徐引進並仿造西方機械化武器裝備,雖然談不上多大規模,但他畢竟把機械化武器裝備這一最新的軍事成果引進到中國,並且具有一定的規模,在中國軍事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第二,建立一支能夠海上作戰、保衛海洋的新式海軍。


在機械化軍事變革過程中,西方國家海軍拔穎而出,日益成為一個重要的軍種。清政府只有傳統的水師,根本沒有海洋作戰能力,導致中國有海無防。為抵抗侵略,林則徐主張對中國的傳統水師進行改造,建立一支新式水師。他曾建議清政府:


造大船百隻,中小船五十,大小炮位千位,招水軍五千,舵工水手一千。


舉薦「義勇冠倫,與士卒同甘苦」的陳化成將軍任「水軍總統」,挑選富有「肝膽」、「善於將將、籌策周詳者,為指調度」。


招募治海「敢死之士」和「鹽民」為士兵。


「有船有炮,水軍主之,往來海中,追奔逐北,彼(指英軍)所能往者,我亦能往。」我「大幫水軍,追逐於巨浸之中,彼敢舍舟而擾陸路,佔據城垣,吾不信也」。

林則徐希望經過努力,建立一支「有船有炮,水軍主之,往來海中,追奔逐北,彼所能往者,我亦能往。」的新式海軍,它能夠與西方國家的海軍「追逐於巨浸之中」。這樣的水師顯然不是傳統水師所能相提並論的,而是新式海軍。他自己為建立這樣的軍隊開始了嘗試。他購買並仿造西方機械化的船炮,提拔文武兼備的將領,嚴格挑選士兵,訓練士兵新的戰法,目的就是要造就一支新式海軍。


第三, 提高軍隊人員的素質。


林則徐是清政府的大臣,對軍隊的腐朽和人員素質的低下, 是心中有數的。他在領導反侵略戰爭期間,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積極招募水勇,武裝團練,組織民眾加以訓練,從而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林則徐這一做法本身,實際上蘊含著提高軍隊人員素質、改革舊軍隊的要求。作為朝廷大臣,他當然不可能公開表達這種思想,只能用行動和委婉的語言曲折地表達出來。關於軍人素質建設的問題,他明確要求軍人必須「膽壯、心齊」、「敢死」,必須做到「技精」,軍隊的指揮者要「義勇冠倫, 與士卒同甘苦」,富有「肝膽」,「善於將將、籌策周詳」。林則徐要求中國軍人,具備能夠和西方軍人作戰的素質,這種素質顯然是與機械化相適應的素質。


林則徐有明確的軍事變革的理念,並實際上開始了一定程度的機械化軍事變革,雖然其規模、廣度、深度都極其有限,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中國機械化軍事變革在最初階段,必然是規模小、水平低,不被人注意,但它畢竟在中國軍事發展史上增加了機械化這一嶄新內容,從而開啟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序幕。



《海國圖志》


三、林則徐嘗試軍事近代化對後世的影響


中國軍事近代化始於林則徐對機械化軍事變革的初步嘗試, 在林則徐的探索直接影響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在林則徐之後,有更多的人,包括清政府的高級官員和普通學者,繼續著林則徐未竟的事業。比較著名的有魏源、龔自珍、徐繼畲、姚瑩、梁廷楠、夏燮等,他們紛紛著書立說,探討如何加強中國的國防建設,如何抵抗侵略等等。魏源是最了解林則徐華向西方學習思想的一個人。他受林則徐囑託編撰了《海國圖志》,明確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他駁斥了清政府頑固派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視為「奇技淫巧」的荒謬觀點,說:「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也。」他認為「英夷船炮,在中國視為絕技,在西洋各國視為尋常。」「今西洋器械,借風力、水力、火力,奪造化,通神明,無非竭耳目心思力,以利民用」,主張學習和推廣西方先進技術。他明確建議清政府:「請於廣東虎門外之沙角、大角二處,置造船廠一、火器局一、行取佛蘭西(法蘭西)、彌利堅(美利堅) 二國各來夷目二人,分攜西洋工匠至粵,司造船械,並延西洋舵師, 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如欽天監夷官之例。」



《夷氛聞記》

林則徐在廣東,曾與越華書院監院梁廷楠商討過海防對策。梁廷楠受林則徐的啟發,在《夷氛聞記》中,表達出一定的維新傾向。林則徐舊屬中的許多人,後來都成了洋務派的追隨者。林則徐的門生馮桂芬,曾經在李鴻章那裡當了幾年的幕僚,與李鴻章關係十分密切。馮桂芬「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思想,對李鴻章等洋務派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洋務派「中國為體、西學為用」的指導思想,實質上是馮桂芬這一思想的翻版。李鴻章對林則徐非常推崇,並以林為師。近代洋務派重要人物左宗棠受過林則徐的賞識,兩人曾有過深入的交談,林對左的影響很大。左宗棠說:「所有天下士粗識道理者類知敬慕宮保(林則徐)。」又說:「道光朝講經世之學者推默深(魏源)與定盦(龔自珍)。」在洋務運動中,左宗棠基本上是沿著林則徐的道路走的。洋務派又一重要人物曾國藩,鴉片戰爭前曾國藩受過林則徐的接見,胡林翼更是直接得到林則徐的拔擢。遣戌時期曾經與林則徐共過事的金安清,後來成為早期維新派的一個重要人物。洋務派大規模地引進西方的軍事科技及機械化的武器裝備,仿照西方國家的軍隊組建新式海軍。這些活動,與林則徐是一脈相承的。在林則徐之後,中國軍事近代化如開閘之水,奔騰向前,再也沒有停止過。



龔自珍


歷史有它自身發展的邏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史是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的過程。林則徐學習西方、嘗試機械化軍事變革的活動並不是孤立的個人活動,而是近代中國謀求軍事近代化的一個側面。在這一艱難曲折的歷史進程中,林則徐起到了前驅先路、創榛辟莽的重要作用。


(來源:2008年第4期《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報》·湯家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榕城故事】福清唐代宰相翁承贊與「皇棍」的故事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