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移孝即忠養廉惟儉 義方是訓經正則興——鄭義門裡的家風故事

【家風家訓】移孝即忠養廉惟儉 義方是訓經正則興——鄭義門裡的家風故事

原標題:【家風家訓】移孝即忠養廉惟儉 義方是訓經正則興——鄭義門裡的家風故事


出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城向東行10多公里,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鄭宅鎮。在這個鎮子的中心,有一處頗具規模的古建築群,便是聞名全國的鄭義門。鄭義門並不是一個村,而是對鄭姓子弟聚居區域的統稱。自北宋重和元年至明成化十五年,鄭氏家族在此合族同居歷十五世,共360餘年,以孝義治家聞名於世,被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賜封為「江南第一家」。


浦江鄭宅鎮鄭義門


在鄭義門裡,繩武堂前的門柱上,有這樣一副楹聯:移孝即忠養廉惟儉,義方是訓經正則興。意即:以孝敬父母的心去報效國家才算忠誠,惟有儉樸才能保持廉潔;以義持家,走正道,家族才能興旺。簡練的語言傳遞著先祖對族人孝、忠、儉、義的訓誡,這與鄭義門的家規《鄭氏規範》的核心內涵一脈相承,形成了獨特的家風家教。受此熏陶,自宋開始曆元明清,鄭義門的鄭氏族人共有173人出仕做官,上至禮部尚書,下至鄉里稅令,無不勤政廉政、忠君愛民,沒有出過一個貪官。


躬行踐履,治家成規


鄭氏家族之所以成為「義門」,其關鍵是有一部經過幾代人醞釀、補充修訂,最終形成並付諸實施的《鄭氏規範》。

鄭義門第一世祖鄭綺注重「以孝悌治家」,當時就有士人稱讚鄭綺孝順父母、勤耕力學。據記載,鄭綺的父親鄭照,因蒙冤系獄當治死罪。鄭綺便上疏郡守,請以身代。郡守感而察之,冤情得以大白。母張氏患風攣長期卧床,鄭綺日候床邊,侍奉飲食湯藥,三十年如一日,始終不稍懈怠。一生以孝悌為本的鄭綺臨終前,給子孫們留下遺囑:「吾子孫有不孝不悌,不共財聚食者,天實殛罰之。」大意是:子孫如果不孝順父母、不友愛兄弟姐妹,不共有財富、不一起生活的,老天可以懲罰他。牢記鄭綺的囑託,鄭氏家族由此開啟了同居共食的歷程。



鄭義門裡的「忠孝傳家」匾


隨著家族的不斷繁衍發展,歷任家長在堅持以孝悌治家的同時,也不斷完善家訓家規。「鄭義門」第五世祖鄭德璋提出「以法齊家」思想,並初步制定了「治家準則」,為家族長久合居奠定了更為堅實的基礎。繼後六世祖鄭文融對於義門同居的發展又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對承擔著家族教育功能的「東明精舍」進行了擴建,並邀請名儒吳萊和宋濂主講,使鄭氏子弟走上仕途的人不斷增加。鄭文融還在宋濂的支持下制訂了一部58條的家族法典《鄭氏規範》,以此來管理家庭的生產和生活。七世祖鄭欽又在宋濂的幫助下將家規續訂到70條。此後又經鄭氏後世鄭鉉、鄭源、鄭濤等人的努力,《鄭氏規範》逐步增加到168條。


《鄭氏規範》


《鄭氏規範》,將儒家的「孝義」理念轉換為操作性極強的行為規範,是中國傳統家訓的重要里程碑。據記載,洪武十八年七月,八世祖鄭濂赴南京覲見朱元璋。朱元璋問他有何「治家之方」,鄭濂以「謹守祖宗成法」相對,並呈上了《鄭氏規範》。朱元璋閱後嘆道:「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長久,況國乎!」朱元璋對他說:「你今後每歲朝見,可與顏、曾、思、孟(指顏回、曾參、子思、孟子)子孫來朝,同班行禮。」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又親書「孝義家」三大字以賜。


孝義之門,教化成風


經過數代人的努力,鄭義門形成了漸趨完善的家庭管理制度。在這一過程中,歷代家長不遺餘力地推動,也使得這些家規家訓得到了後世子孫的踐行,形成了良好的家風。


歷來為鄭義門所重視的孝義,在寫入《鄭氏規範》後,持續影響著鄭氏族裔。受孝義家訓的影響,鄭義門不僅事長輩以至孝,而且很關心鄉鄰的疾苦。鄭欽主持家政時,創設了各種慈善設施以濟貧困,有「續食之粟、御凍之衣、推仁之財、免利之谷、庇窮之屋、廣孝之阡」等各種項目。其中,「免利之谷」就是每年在秋收谷價便宜時預購五百石糧食儲存在倉庫中,到青黃不接、谷價上升的時節,按照原價將其出售給貧困之家;「廣孝之阡」是指特設義冢一所,凡鄉鄰死亡而無子孫者,賑以棺木等物,代為埋葬於義冢之中。鄭欽救貧扶困的這些做法,大都被鄭氏後人傳承了下去。


廉政主題動畫片《鄭義門》 


成由勤儉敗由奢。鄭義門注重勤儉,寫入《鄭氏規範》的有關倡儉戒奢的家規就有17條之多。比如,「不得畜養飛鷹犬馬,專求安樂遊玩」「不得無故擺設宴席,就是壽辰也不設筵席」「男子衣服,16歲以下的只能穿棉布,16歲以上可穿棉布兼絲綢,40歲以上才能穿絲綢」,等等。在這些條規的約束下,鄭氏後人也多為勤儉節約之輩。鄭義門九世祖鄭機一生崇尚節儉,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永樂年間,鄭機任廣東仁化知縣時,過50歲生日。按習俗應該好好慶賀,但他只吩咐夫人樓瓊買點魚、肉、豆腐和黃酒,簡單慶祝。十一世祖鄭銘入贅金華富室,以儒家的道德品行要求自己,不沾染一絲一毫紈絝習氣。每次得到佳果美味,總是先派人送去給長輩,然後才給自己。


在廉潔方面,鄭義門對其後裔要求極嚴。《鄭氏規範》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贓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生前開除族籍,死後牌位不準放入宗祠,在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家族中,這是極為嚴厲的處罰,意味著被整個家族拋棄。正因為此,300多年來,鄭氏家族先後走出了173 位官吏,大至禮部尚書,小至稅令,無一貪贓枉法。元朝末年,「鄭義門」鄭銖任宣政院照磨管勾,負責管理事關僧人身份、等級、津貼等切身利益的檔案時,每有僧人送錢,鄭銖總嚴詞拒絕。後來,在宣政院推選廉政官吏的時候,全院齊推鄭銖為真「廉吏」。


鄭氏在宋元明清四朝縣丞以上的官員名錄,共89人


薪火相傳,佳話永敘


明天順三年,鄭義門遭遇一場大火焚毀了宗祠和大片民房。此後十多年,鄭義門就分居了。但360餘年同居共食的生活,以及多年積澱的良好家風,依然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分居之後,鄭氏族人中的出仕為官者依然恪守族規,多有愛民、清廉、正直、勤儉的美譽。十七世祖鄭宗岱,明嘉靖時任通道、西華縣縣令。任通道縣令期間,鄭宗岱體恤民情,裁免賦役,緩徵稅收,因催征不力被降職。辭官返家後,鄭宗岱發現家族掌管糧谷的典事與人勾結,上下其手,將本族應該繳納的稅賦轉移到鄰族頭上,他頂住族人怨言,主動清查了此事。鄭崇岳是鄭宗岱的孫子。任順天府東安縣令時,鄭崇岳一上任就收到所謂「公餘」(指供業餘消遣的費用)數百封。鄭崇岳悉數拒絕,並乘機破除了這一舊例,使當地政風因之清爽。生活中,鄭崇岳極其儉樸、謙和,其夫人雖被朝廷兩次冊封,但在他的影響下,始終樸素本分,洗衣做飯、縫補女紅從不假手他人。


時光流轉,雖然鄭義門千人齊聚一堂、同居共食的盛況已然不再,但《鄭氏規範》所強調的忠、孝、禮、義、廉、儉等核心內容,今天卻依舊流淌在浦江鄭氏子孫的血液里。以孝為先的家風依然為很多浦江鄭氏人所堅守。鄭義門第二十七世孫、70多歲的鄭定漢講述,在他們家,長輩不到是不可以開飯的,晚輩要經常給長輩洗洗腳,哪怕是年過七旬的鄭定漢,也得時不時孝敬一下自己91歲的母親,給她捶捶背……「現在當然不需要你掘地三尺挖水喝,但所謂『夫孝,德之本也』,一個家有孝有德才會長久和諧。」鄭定漢身體力行之餘,也希望更多年輕人能加入進來。從1997年開始,他將168條《鄭氏規範》翻譯成白話文,並自費印刷,分發給鎮上的人,至今不曾間斷。


(來源:2017年第15期《中國紀檢監察》雜誌?洪小嵐 鄭軒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林則徐和魏源對西方圖書館的譯介(下)
林則徐紀念館2017年講解員免費培訓班即將開辦
【林公論壇】中國軍事近代化始於林則徐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