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國學知識】大唐詩人的精神信仰:學佛參禪

【國學知識】大唐詩人的精神信仰:學佛參禪

原標題:【國學知識】大唐詩人的精神信仰:學佛參禪


論實際影響,有唐一代,佛教思想的影響恐怕要在道家思想之上。揆之情理,學道需要遁身山林,需要煉丹吃藥,對一般人來說,都不很方便;而信佛參禪,卻沒有這些麻煩的手續,隨時隨地可以進行。在現實中遭遇坎坷的人,因果業報、來世的希望確實也是頗為有效的「精神鴉片」。出身於「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總體上說是一位執著的儒家信徒,但是,他在人生的低谷時期,也對佛家思想產生過一定的興趣。晚年曾經多次聽人講經說法,《別李秘書始興寺所居》《謁真諦寺禪師》就記載了他兩次聽人參禪說法的經歷。在四川梓州期間,杜甫曾經在一次遊覽寺廟之後,寫下了「不復知天大,空餘見佛尊」的詩句(《望兜率寺》),以至於郭沫若先生有言道,「與其稱之為『詩聖』,倒寧可稱之為『詩佛』」。


杜甫


唐代詩人中,受佛教影響最大的當數王維。《舊唐書》本傳記載:「維弟兄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葷血,晚年長齋,不衣文彩」,「在京師,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唯茶鐺、葯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禪誦為事。」王維結髮妻子去世後,他也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絕塵累。」母親去世之後,王維將其輞川別業表為寺廟,藏母親靈柩於其西側。在上奏表文《請施庄為寺表》中說:「……伏乞施此庄為一小寺,兼望抽諸寺名僧七人,精勤禪誦,齋戒住持。」王維在詩作中也描寫了自己信佛的志向,例如,《戲贈張五弟諲三首》其三:「吾生好清靜,蔬食去情塵。」《酬張少府》:「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嘆白髮》:「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王維如此沉浸禪誦,以至於後世有人稱其為「詩佛」,以與杜甫的「詩聖」、李白的「詩仙」相呼應。



王維

晚唐著名苦吟詩人賈島曾經做過僧人,法名無本,這是許多文獻都明白記載著的,並無疑問。只是在他為僧的時間上有兩種不同說法:一說他是在參加進士考試之前做過僧人,一說他於多次參加進士考試失敗後做的僧人。《新唐書》本傳、《唐詩紀事》卷四〇《賈島》、《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等都說他是「初為浮屠」,何光遠《鑒戒錄》卷八《賈忤旨》則雲「島後為僧,名無本」,《唐才子傳》卷五《賈島》也說「連敗文場,囊篋空甚,遂為浮屠,名無本」。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賈島少年時曾經為僧人,後來讀書,為了參加進士考試一度還俗;由於屢次落第導致生活困難,又曾一度出家寄居佛門。當時名僧無可是賈島從弟(《唐才子傳》卷六《無可》雲「賈島棄俗時,同居青龍寺」),一個家族有兩人同時為僧,這有兩種可能,一是他們家族有童子出家的傳統;二是迫於生活,就是說,賈島很可能是從小出家的。科舉不利,生活陷入窘迫,再次出家也許有依靠一直出家的其從弟的緣由。如果推測屬實,那麼可以說,佛門一直是賈島的庇身之所。不消說,賈島一定是熟悉佛教並在一定程度上信仰佛教的,《唐才子傳》說他「貌清意雅,談玄抱佛」,當有所根據。



賈島


或者是迫於生計,或者是出於信仰,唐代詩人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一生都以做道士、僧人安身立命的。這些人屬於方外而馳騁文場的一群人,這些人活躍的創作活動,反映出當時宗教門內的一種寬鬆氣氛,同時也反映出了當時社會有關宗教信仰的開放情形——一般士子常常跟這些出家的詩人往還酬唱,切磋技藝,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


(來源:《歌者的悲歡——全面解讀唐代詩人》

·丁啟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閩都風土】福州全牛皮箱製作技藝「驚艷觸網」
【他山之石】博物館如何為襁褓中的嬰幼兒服務?——美國托萊多藝術博物館將觀眾服務延伸至最年輕的觀眾群體
【家風家訓】移孝即忠養廉惟儉 義方是訓經正則興——鄭義門裡的家風故事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