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坊巷名人】這位福州籍文化名人誕辰150周年!他——孤標傲岸一高士,教澤廣布「十才女」!

【坊巷名人】這位福州籍文化名人誕辰150周年!他——孤標傲岸一高士,教澤廣布「十才女」!

原標題:【坊巷名人】這位福州籍文化名人誕辰150周年!他——孤標傲岸一高士,教澤廣布「十才女」!


今年是福州籍文化名人何振岱誕辰150周年,身為閩都大家的「梅叟」何振岱——孤標傲岸一高士,教澤廣布「十才女」。



何振岱


何振岱(1867-1952),字梅生,號心與、悅明居士、龍珠居士,晚號梅叟、覺廬老人、圓修老人、南華老人等,晚年自號梅叟。侯官縣(今福建福州市區)人,祖籍福清南華。著名詩人,學者,同光派閩派殿軍人物。辛亥革命後在福州主纂《西湖志》兼《福建通志》。

1897年中光緒丁酉科福建第四名舉人。1898年入名儒、詞學家謝章鋌門下。3次考進士均落第。科舉廢止後,被江西布政使沈瑜慶(沈葆楨之子)聘為藩署文案。沈離職後,何振岱到上海柯鴻年家司筆墨兼教讀其子女,不久結識了老鄉陳衍。辛亥革命後,與陳衍同回福州。何振岱應聘為福建省鹽運使劉鴻壽西席,居住光祿坊與陳衍對門。1915年,福建巡按使許世英建西湖公園,倡議重修《西湖志》,何振岱任總纂。1916年,何振岱應聘編撰《福建通志》的《藝文》和《列傳》部分,歷八年至1924年完成。1923年何振岱應老朋友柯鴻年之邀,往北京任柯家教讀。20世紀20年代後期旅京期間,曾參與《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選目工作,名列編委名單之中。1936年,日本侵擾北京,何振岱回榕,從此再未離開。


「來從霜後看湖天,碧不如春凈可憐。六扇晴窗生瀲灧,數株紅葉作風煙。」這首絕句名叫《西湖觀濮軒》,出自清末至民國時期福州一位文豪之手。近一百年前,一個主張學詩「以學宋為主,而不以宗宋自限」、名叫「同光體」的詩派席捲全國,該詩派中最重要一支力量的「閩家軍」里,有兩位是鄰居的詩人,他們都從福州三坊七巷文儒坊大光里走出來。一個叫陳衍,一個叫何振岱。


何振岱究竟是何許人也?「詩書畫皆稱絕一時」「其培養的十才女個個不凡」「是個有氣節的正直文人」……這是民間對何振岱為人及其一生成就的評價。何振岱究竟心中墨水幾何,有個小故事可見一斑:帝師陳寶琛晚年垂暮力衰,在應付不周時專門請何振岱代筆弄墨。


古人將「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視為才子的標準,而何振岱恰以「詩書琴畫」享譽於世。其詩作深微淡遠、疏宕幽逸,在「同光體」閩派中獨樹一幟;其深研各家書論經典,書法融碑帖於一爐,極具清剛之氣;其善繪畫,所做山水、花鳥畫清雋飄逸,稱絕一時,尤好畫梅,以「梅叟」自居,所畫梅花清雅淡麗、栩栩如生;其還好琴,工七弦琴,最擅《高山流水》《平陽落雁》,琴藝中陽剛中和之美,音色明亮飽滿,高朗純粹,與被譽為民國古琴第一人的楊宗稷齊名。


何振岱還是一個愛憎分明的性情中人。其秉性剛爽,當時的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擬請代作賀蔣介石六十大壽文章,送潤筆3000元,誰知何振岱,寧守貧不奉承,堅辭不為;其又古道心腸,時人沖他「心好」,常把棄嬰放其家門口,何振岱常是先囑人餵養,接著再花錢送到「上門奶媽」處餵養。尤值稱道的是,他在大是大非前立場分明,在抗戰期間,福州淪陷,他賣文的生計中斷,日軍曾慕名託人聘他為顧問,但縱使貧病交加,何振岱也嚴辭拒絕,拒當漢奸,盡顯一代名儒風骨。


論詩崇尚性情,好詩皆從胸臆流出


性情不凡即詩之根本



1936年何振岱(左)與詩人陳三立合影於北平海甸


「布帆一片是漁艭,天捲長虹入小窗。楓葉蘆花都未有,只憑寒日看秋江。」

這是何振岱最為推崇的絕句詩之一,選自《閏七夕洪山橋酒樓》四首之三。該絕句四首,因風神酷似清初傑出詩人、以寫七絕著稱於世的王漁洋《真州絕句五首》,被陳衍與錢仲聯分外推崇,兩人先後編纂過《近代詩抄》《閏七夕洪山橋酒樓》,皆一首不落地入選。


寫詩成就了何振岱,詩歌不僅成為他生命不可分割一部分,更是其畢生事業。他一生著詩百餘首,其早期作品充滿幽僻、清冷、峭厲之感的意象,大量使用諸如「絕壁」「幽亭」「寒澗」「寒松」等詞語。其實不然,他詩中花草樹木、琴棋茗酒、大川大河、風景名勝比比皆是,甚至生活瑣碎也別有情趣。


其詩學主要觀點是:論詩崇尚性情,不喜用典,為詩之道不當專求之詩而歸重於為學為人,詩貴有獨知獨覺忌模仿,詩之為道以雅潔為先、雅而潔則離俗遠、離俗遠則去古彌近。


以性情為例,他認為好詩皆從胸臆中流出:「總以自寫胸襟、意與造物者游為最上乘耳。」但又不認為不等於寫性情的詩都是好詩。何振岱在《北游紀略》里寫到:「詩言志一語,引而未發,人苟性情不凡,即是詩之根本,失其不凡之性情,安有不凡之言語?鴟作鳳鳴,豕具麟彩,不幾於妖乎?」他認為,不凡之性情,不凡之言語,正是詩人之詩的標誌。


「絕句宜若仙露明珠,輕勻無跡」,這是何振岱向學生傳授的絕句寫作技巧,也是他絕句寫作的經驗總結。「仙露明珠,輕勻無跡」,八字自南宋詩論家嚴羽的「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滄浪詩話·詩辯》)來。而「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正是神韻派詩歌特有的一種境界,也是何振岱追求的境界。


除寫作技巧,何振岱創作也講究態度,要求自己一絲不苟。其師謝章鋌1898年贈詩有「果能慘淡得生新」之句,慘淡者,苦心構思之謂也。其總角好友龔葆鑾1893年寫的《題梅生詩卷後》也有「冥心覓句時長哦」之言,冥心者,潛心苦思之謂也。師友的贈詩證明他年輕時即有苦吟之癖,不肯隨便成詩。


文采出眾,陳寶琛晚年制定其代筆


育福州首個女子詩團「壽香社十才女」



何振岱臨《石門銘》

「定無後悔惟勤學,各有前因莫羨人」這是何振岱寫於書房的一對楹聯。他以此自勉,哪怕求學路上荊棘叢生,也苦學不倦、百折不撓,終成就一代大家。


何振岱的父親是個秀才,曾任縣府幕僚,但家道貧寒。其幼時極愛讀書,但因家貧,無法上學,差點到店館做學徒。幼年何振岱求學心切,不從父命,加上其母重學,寧作女紅、供子上學,何振岱最終進入私塾讀書。


何振岱十二三歲便能熟誦《五經》《史記》《漢書》,出口成章,為文千言立就,深得塾師賞識。1897年,他考中第四名舉人。但中舉之後因不循八股文,在1898年、1903年和1904年,連續三年投考進士都未得中。不久以後,科舉制度廢除,從此他的進士夢徹底破滅。


雖然進士沒當成,但難掩其才華。1887年,何振岱還未中舉,沒有資格進當時福州四大書院之一的致用書院,但他時常替該書院朋友代作課業,凡其他代作,都名列高等。到他中舉、能名正言順地進入書院後,每次作文,總是「闔市爭相傳誦」。


1909年,何振岱到上海,有友人請何題扇面,何振岱順手摘錄幾首自己寫過的詠西湖的詩。不料,上海名流見了,無不擊節讚賞。當時,上海報刊雜誌辟有「文苑」專欄,何振岱作品便常被選登,從此詩文享譽全國。


1923年,福建政局動蕩,何振岱舉家遷赴北京。時任末代帝師陳寶琛在京城文運亨通,總要請其撰文作句,筆墨生意十分紅火。但此時的陳寶琛已屆80高齡,垂暮力衰,應付不周,專門請何振岱為其代筆弄墨。任何文字只要是何振岱代筆的,陳寶琛便十分放心。


但提到何振岱的才華,有件事不得不提,即其培養了民國福州著名的「壽香社十才女」。1936年,何振岱從北京返回福州,以讀書寫詩作文表達自己對國家、民族及身世的憂思。此時,葉可羲、王德英、劉蘅三位女子拜學何振岱門下,學詩作畫。後來這三位門徒又相繼介紹同好拜何振岱為師,她們分別是王真、王閑、薛念娟、施秉庄、張浣桐、洪守貞,再加上何振岱其女何曦共10人。這10位女性皆才華出眾,隨後結成福州首個女子詩人團體「壽香社」,並著有《壽香社詞鈔》,被譽為「壽香社十才女」。


喜梅好畫梅,老年自稱「梅叟」


與「民國古琴第一人」楊宗稷齊名


何振岱撫琴照(1924年攝於北京)


何振岱雖然詩歌成就排第一,但其「書畫琴」的造詣也同樣出眾。


何振岱酷愛書法,深研各家書論經典,上溯魏晉,下涉明清。他的書法融碑帖於一爐,功力深厚,自成一家。其書法極具清剛之氣,大小字均佳。其中小字以歐陽詢為底,時摻魏貼筆意,結體中官收攏,四體開張,用筆簡約隨意,輕鬆自然。為練書法,何振岱一生勤學苦練,就算年屆67歲,仍為自己定下日課。他在1934年農曆八月初八日日記中寫到:「自是之後,每日臨古碑帖,皆寫全本,留為成績,以驗進退。」1940年,他作有《臨石門銘十年,忽有所悟,喜而書此自勖》一詩,既肯定了此前的「老來更力學,此志偏不衰」,也為當前的「一朝若有見」「苦心造妙境」而感到欣慰,同時仍不忘提醒自己:「微悟何足恃,努力須虔追。」


何振岱也擅畫,所做山水、花鳥畫清雋飄逸。尤喜畫梅,他號梅生,老年自稱梅叟,所畫梅花清雅淡麗,筆觸輕盈。他作畫追求愜意自由,在詩中有著:「一憑孤賞隨心寫,何限秋光繞筆來。更為小齋添供養,裝潢拓本古樽罍。」對於作畫,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他提出文人畫「畫心高於畫力」,以及文人畫「能畫詩」——即擅長畫詩、以詩之意境入畫的見解,並身體力行。陳曾壽題何氏畫曰「梅生先生人品高潔,偶爾作畫,翛然意遠,若不食人間煙火者,其妙正在不能甚工,全然士夫氣,與時流相去何啻霄壤之別」,以示自己的敬仰。


此外,何振岱還好琴,工七弦琴,長年以琴為伴,最擅長《高山流水》《平陽落雁》。自言「余初學琴,篤訪琴人,無真正知解者」。他的琴藝中陽剛中和之美,音色明亮飽滿,高朗純粹,板眼則於凈明白,已達剛柔相濟、虛實相涵的圓熟之境。



何振岱喜梅,號梅叟,愛畫梅


有記載,被譽為「民國古琴第一人」的楊宗稷,將舊藏宋琴「松風琴」贈送給生前好友王式通,王式通敬慕何振岱才華,身後遺願何振岱幫助訂正文稿。王式通過世之後,「松風琴」被轉贈給何振岱。而「松風琴」銘文中寫到:「梅生(何振岱)世丈高亮淵靜,喜彈琴,與九嶷山人(楊宗稷)齊名。」


投身民間教育,推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為讀書門徑


何振岱在文化上的成就,不得不提其對民間教育的貢獻。「願松成蓋筍成林,老去難消只此心。」這是何振岱寫於1934年的一首詩,該詩表達了何振岱願意傳道授業、播撒桃李芬芳的偉大志向和態度。他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他授學數十年,及他門者不下二三百人。他能培養出民國福州著名的「壽香社十才女」,正是對於其在教育上的獨特理念和才華。

首先是對待學生都一視同仁。其學生王真《覺廬侍談錄》曾記錄道:「師云:『我於諸生無偏心,可質天地神明,有悅學者皆願傾我所知以告之。』」他既授學生以詩、書、畫、琴,也授以為人之道,強調「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木刻版《覺廬詩稿》


他講究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其理念超前,舉凡當時中國高等學堂的研究生教學、函授教學,他都樂於借鑒和採用。據壽香社才女們回憶,老師何振岱從未給她們上過集體課。雖曾給個別學生說過書,但他依然主張應由學生自學,老師則為學生開列書單,適當指導,並批改作業。收在王真《道真室集》中由王真整理的《梅師讀書舉要》一文,就記載了何振岱為學生開列的書單。


他特別推崇一部指導讀書門徑的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在約寫於20世紀20年代後期的《與超農書》中寫道:「讀書先求其要者……(《四庫書目提要》)凡數十類,皆有總提要,即總論也。草書抄,每日一篇,約二三月可畢……此為第一步入手之大道路。夫名為士人,而於古今經史源流不能明白,遑論其他?君誠有志,請先理此,以後應讀之書亦不多也。經、史之數有定,人能熟一經一史,便成學士。子部要者亦不過數類,集部則當看者更不必多,直瀏覽足矣。大抵得要則易成, 泛及則雖勤不足道也。」


作為老師,何振岱十分盡職盡責。他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是撰寫讀書札記,寫作詩詞,習字習畫,每隔一段時間就給予批改。有個故事,知者無不感動,盡顯其崇高師德。1951年春,學生王真手抄詩作成《道真室詩》,呈交何振岱審閱。彼時何振岱不顧84歲高齡,仍以羸弱之軀對該詩作全面批改,並寫序作跋題贉。他還鼓勵學生從事國學研究,既當文人,也當學者。他提出:「約定三數人共治一經,或一子、史,以有札記批評為著實功夫,不特成己,兼可成人。」



何振岱的書札寫得如行雲流水,極文人字以情帶書之致


其學生葉可羲在《何振岱傳》禮寫到:「為父母者皆以子女得附門牆為幸。」何振岱對福州教育事業的貢獻,早已載入史冊,他的文化理念和師德也在學生及著作的代代傳播下,不斷影響著八閩子弟,造福後人。


各方評說:

陳衍(同光詩派創始人)寫道:「君詩語能自造,而出以自然,無艱澀之態。」


陳寶琛(末代皇帝溥儀老師)曾在何振岱所作之文上加按語道:「大作清婉,讀了口角生香」「大作平實堅緻,循誦再三,無可增損」。


盧前(民國國立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校長)在《丁乙間四記·福州十七日》寫道:「祖牟約往文儒坊三官堂訪問何梅生老先生。梅翁是留閩唯一的詩人,他的七弦琴還沒有傳人。我想請他在春暖時來永安音專一講琴學,並請介一弟子到永授琴。」


代表作品:


何振岱著述甚多,代表著作有《覺廬詩草》7卷、《我春室文集》4卷、《榕南夢影錄》2卷、《心自在齋詩集》1卷、《壽春社詞抄》8卷、《西湖志》24卷傳世。尚有《易學錄》、《明詩話》、《詞話》和《筆記》等未出版。代表詩作有《理安寺》《鶴澗小坐》。


青山老樹無窮意


——太老師何振岱詩詞名篇賞析


(作者:陳侶白)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何振岱在福州悉心培養了10個女弟子,有「閩都十才女」之譽。我是十才女之一薛念娟的長子陳侶白。年輕時,我稱何振岱為太老師。


太老師文學成就卓越,而且琴棋書畫無一不精。「同光體」詩派創始人陳衍在《石遺室詩話》中說:「梅生詩詞幽遠精深,一時罕有其匹,真詩人之詩也。」我從太老師浩如煙海的1358首詩詞作品中精選出21首,各附讀後感言,以饗讀者。其中不乏絕妙之作,不遜唐宋人也。

鷓鴣天·鶴氅雲邊倚曉寒


鶴氅雲邊倚曉寒,琴絲碧海為誰彈?何曾仙佛無憑準,但惜人間解意難。毫浣露,紙薰蘭,新詞一卷托心肝。吟成不倚箏琶和,聲出煙霄縹緲間。


太老師平生無意仕宦,以詩文寄情自娛, 此乃其自表文學心意之作。蓋謂詞之為物,寄託心聲;不待入樂,境界已呈;見仁見智,豈無憑準;誰能解意,便是知音。全詞托旨深遠,意象清俊,情致優雅,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紀 別


佳蔬侑晨餐,臨行食慾噎。中歲別衰親,誰能腸似鐵?去為就食鳧,忍托壯遊說。去年謂今年,家居戒不出。今年如去年,嚴裝催早發。今年視母鬢,又白去年發。小舟凌夜行,大舟傍午發。海水自彌天,兒心惟繞膝。


託詞壯遊,實為生計;許願不再離家,卻又被迫出行。無可奈何之況和盤托出。晨餐欲噎,母發更白,味覺、視覺兩個細節寫出辛酸。小舟、大舟過渡到彌天海水,襯托出繞膝兒心,鮮明的意象對比絕佳。全詩之所以感人,源於至真至誠。


今 亦


今亦何嘗是,無須悔昨非。


直將家作客,翻以去為歸。


春淺花新茁,風來絮自飛。

苕川西上路,無數釣魚磯。


此旅途之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自謂今是昨非;太老師則慨嘆他鄉反成故鄉,昨今皆非,命遜前人。面對自然界生機,更加嚮往歸隱林泉,以釣魚磯作結,悠然意遠。


晚 江


晚江不可望,彌望生凄惻。空水遠含煙,漁燈淡將夕。合為一片愁,迷茫傍蘆荻。鷗夢不能安,高飛點晴碧。行人從此去,雲帆黯離色。今夜宿孤舟,天低月生魄。一照客腸回,再照客頭白。無夢到家山,何人慰岑寂?


此詩借晚江寫離人。為了別開生面,採取迂迴寫法。先說晚江不可望,出語奇特。接寫為何不可望,鋪敘迷茫景色,烘托凄惻氣氛。然後離人現身進入正題,引出孤舟、愁月。「一照客腸回,再照客頭白」惆悵至極,「無夢到家山,何人慰岑寂」何等蒼涼!


松 陵


沉醉錢塘十日游,花明月好異鄉秋。


無端行近松陵路,雙塔船唇似福州。


異地美景雖堪沉醉,一見雙塔便思福州。故鄉情結是永恆情結,伴隨太老師一生。


客 夢

手種庭中樹,別時初著花。


多情惟客夢,一夜一還家。


太老師一生愛花,常在庭院種樹栽花。客居異地時,因念花而更加思鄉,後10字是形象化典範。


南行別庭中海棠


半年仰樹待花發,卻到花時賦遠遊。


去去漸生江上月,將心化月滿枝頭。


離鄉望月思花,唯有將心化月滿照故鄉之花。天才的想像,何等美麗動人!


江城子·孤山梅花


段家橋下載輕舫。水雲鄉,野天長。才近孤山,吹袂是風香。修到梅花愁獨自, 教淡月,伴昏黃。 夜闌峰影寫迷茫。好風光,苦難償。閑憶年時,輕折為新妝。莫與湖波貪照影,人瘦也,怕花傷。


太老師愛梅成癖,因此字型大小梅生、梅叟。而梅花的勝地是西湖孤山,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即出於此處。故太老師寫孤山梅花,上闋止於「教淡月,伴昏黃」。而內容的重點在於下闋,寫欲取得寒梅美好風光,需付出人生艱苦代價。年輕時為新妝輕易折花;如今經歷坎坷瘦損容顏,方始懂得珍惜梅花。多少感慨,化成「人瘦也,怕花傷」這絕妙好句!


再賦晚菊


細蕊還開籬畔菊,能於瘦素出清新。


更番佳色宜深賞,十月闌秋著古春。


解趣故應天上月,可言惟有晉時人。


何因未入匡廬社?獨自悠然是性真。


賞梅蘭的幽人,當然也少不了賞菊。瘦素、清新、秋中之春都是讚美,而「解趣故應天上月,可言惟有晉時人」這副工對更贊出神韻。「晉時人」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獨來獨往未入社,更寫出了菊之孤高。


浪淘沙·七月初六日感舊作


眉月瀉秋光,影落銀塘。芙蓉空自斷人腸。那有藕絲牽到底,開後都忘。 黯淡舊紅裳,夢杳煙茫。阿誰此日記壺觴。獨有閑鷗憐故水,冷處思量。


眉月照芙蓉,藕絲終斷線,紅裳已黯淡, 誰記昔壺觴,所有「夢杳煙茫」的意象皆指向悼亡。「獨有閑鷗憐故水,冷處思量」意境凄美,一種天人相隔、柔腸寸斷、千迴百轉、欲哭無淚的心緒,深深感染了讀者。真乃情聖之詞也!


和秋揚夏日曉起柏園即事(三首選一)


萬象全憑物外看,人間何限苦中歡。


凄風冷露宵分後,雙蝶冥冥戀畫闌。


太老師極富同情心,且憐愛及於動物,我所知道的事例很多。此詩中的「凄風冷露宵分後」, 正是雙蝶的生命與愛情即將終結之時,猶「冥冥戀畫闌」最後一吻。此種「苦中歡」,令讀者隨作者一同淚下。


循城南至謝夫子祠,歸途得山花數朵( 四首選一)


樹罅城根是謝祠,苔階尺地拜吾師。


青山老樹無窮意,可信春無不轉時。


太老師年輕時師從清末進士、宿儒、孕育閩派詩的最初人物謝章鋌,終身不忘師恩,歲時拜祭。謝章鋌有聯云:「青山本是吾家物,老樹難忘天下春。」太老師善解師意、升華師意,「可信春無不轉時」哲理深遠。為何題中有山花?拈此一朵,即是春也。


月(二首)


未圓之月照牆東,含輝反映殘霞紅。乍移花影不尺許,已航碧海安瑤宮。從來月是初弦好,婉晚有如人年少。初更便是月之春,莫待漸斜看到曉。


既圓之月照牆西,一宵來比一宵遲。雖遲必來君少待,徘徊曾與滄溟期。天高定有尋仙路,珠露飄香下桂樹。新涼如水屋如船,何不撐船入月去?


「未圓之月」先寫景物,富有韻致。接贊初弦月是「月之春」,道前人之所未道。實為回羨人之青春年少時,暗含今日年華老大之惆悵。「既圓之月」先寫情理,蘊蓄哲思。「新涼如水屋如船,何不撐船入月去」則想像優美奇特,是神來之筆。二詩押韻皆先平後仄,更增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


疏 雨


兒童仰天笑自語,歷歷星光何來雨? 竹間池上偶數聲,夢余聽之絕有情。一雨添秋疏勝密,正似龍門史公筆筆。翻江倒海豈不能?著語有時在幽逸。


以詩論詩易枯燥,借自然現象寫文章技藝則活潑。疏雨有時勝於密雨,正如出生黃河龍門的司馬遷惜墨如金,善於用極少的篇幅生動地寫活一個事件、一個人物。長篇累牘暢書胸臆非不能也,短小精悍含蓄暗示往往更可貴。這是太老師的詩歌觀點,以下聊舉幾首作為其實踐的典型例子。


舊 約


舊約秋江共暮雲,雲邊微惘與平分。


風光輕送芙蓉老,瑤瑟無情不可聞。


舊約成空,何況老至,伊人瑤瑟,不可聞矣! 妙在「微」惘平分,風光「輕」送,淡淡哀愁,含蓄蘊藉,有如「落花相與恨,到地一無聲」「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較之涕泗滂沱意境更高,更耐人尋味。


浣溪沙·春日酒邊作


載酒吳船負夙期,芳春何處劇相思?飛花簾箔燕來時。意趣自憐微醉好,風光轉與澹愁宜。閑來有憶只依稀。


「微醉」意趣,「澹愁」風光,「依稀」閑憶,與上首有異曲同工之妙。


偶 書


門無剝啄聲,小睡味已美。


喃喃有佳言,梁間雙燕子。


信手拈來,寥寥20字寫出閑美意境,非高手不能為也。


江 夜(三首選一)


大江渺渺已成愁,煙月凄清更早秋。


一片枯蘆寒葦外,微紅燈火是漁舟。


太老師不但是文學大師,且精於書法、繪事。此篇詩中有畫,枯蘆寒葦一片灰暗,著一漁舟微紅燈火,暗色便有亮色調劑點綴,韻味便出。較之「萬綠叢中一點紅」,同具色彩對比效果。


洪山橋酒樓小集( 四首選一)


晚潮已落見漁艭,天卷長橋入小窗。


楓葉蘆花都未有,只憑寒日看秋江。


洪山橋乃福州西郊長橋,橫跨閩江,為入城必經通道。此詩是絕妙舟橋秋江圖,酷似宋人寫景小詩。「天卷長橋入小窗」,「卷」「入」特傳神。縱無楓葉蘆花,亦可憑寒日辨出江秋,足見太老師觀察景物細緻入微,能道人之所不能道。


揚州雜詩十二首(選二)


斜風細雨廣陵城,不著閑愁亦有情。


花石都含名畫意,巷坊未廢古時名。


詞仙俊賞淳熙世,紅葯猶存廿四橋。


後八百年空悵望,黃鸝聲似玉人簫。


前首從容自如,對句工穩。後首所云800年前南宋淳熙年間事,我未查得原委。只知唐時揚州有24座橋,後來轉為一橋的專名,又名紅葯橋。晚唐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之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歷代傳誦。後首末句「黃鸝聲似玉人簫」與此呼應,其獨特構思瀟洒清麗,令全詩生輝。


(來源:「福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歷史今日】首個「國際大學生節」設立
林則徐在江蘇的愛國主義思想與實踐(上)
【榕城故事】張伯行制定鰲峰書院學規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