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家風家訓】處事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豫商康百萬家族的家風故事

【家風家訓】處事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豫商康百萬家族的家風故事

原標題:【家風家訓】處事無他莫若為善 傳家有道還是讀書——豫商康百萬家族的家風故事


洛水湯湯處,邙嶺半坡間,有一座青磚灰瓦、樸實無華的古建築群。這是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的康百萬莊園。


中國第一莊園——康百萬莊園  


在這座見證了一個家族興盛發展的莊園里,有不少楹聯飽經滄桑卻得以流傳下來。這些或彰顯經商理念、或意在強化家風家教的楹聯,頗具文化內涵,廣受遊人學者的歡迎。其中,在主宅區三院垂花門的兩側,有這樣一副楹聯:「處事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康家把其家訓的核心內容提煉為楹聯銘刻在進出莊園的必經之地,就是要時刻提醒後世子孫要行善、堅持讀書傳家。400多年來,在家訓的熏陶下,康家歷代子孫大多向上向善、勤奮好學,從而保持了家族的持續昌盛,創造了不少傳奇故事。


保留葉氏井 慶壽燒債券


康百萬家族深受河洛文化影響,世代讀儒家經典,行孔孟之禮,形成獨特的家風家教。在康家的家風家訓中,行善,是康家長輩對子孫後輩的首要要求。

行善,就要為人和善,絕不能以勢壓人、仗勢欺人。在康百萬莊園中,有一口水井不屬於康家的財產,是康家長輩與人為善的見證。康熙年間,康家第十二代傳人康大勇要建造莊園,想要買下洛河邊上一塊地,就找這塊地的所有人葉家協商。葉家雖然同意了賣地,但卻堅持不賣地里的一口水井,因為他們認為水是財富的象徵。康家許以重金,葉家還是不賣,最終康大勇尊重了葉家的意見,保留了葉氏井。康家這種為人和善,和睦鄉鄰,不仗勢欺人、不恃強凌弱的家風,留下了很好的口碑。



康百萬莊園的葉氏井 


行善,還要樂善好施,聚財但不守財。康家第十四代傳人康應魁就留下了「慶壽焚券」的佳話。在康應魁七十五歲大壽時,族人和鄉親來為他祝壽。康應魁不僅不讓鄉親為其送賀壽禮,還命各地相公(商業經營負責人)把康店地區發放的債券整理出來,讓各棧房把多年難以討回的契約和孤寡老人、殘疾人的借債契約統統交到他的手裡。在寒暄祝賀之後,一把火當眾燒掉了族人和鄉親欠債的賬目。


康百萬莊園攝影圖  


康家長輩不僅自己行善,還注重教誨後人要樂善好施、惠濟鄰里。一天,康應魁在洛河邊讓人用泥土壘出一個一米見方的水池。他叫兒子康道順、康道平、康道興三兄弟往水池中灌水。三兄弟雖非常不解,但仍提水倒進水池。當水池快要溢出時,道平怕水池被泡塌忙阻止。康應魁盯著道平問:「怎樣才能讓水池不被泡塌?」道平小聲說道:「不再倒水!」康應魁微蹙著眉頭。道平見狀又答:「從池子里往外取水就能把水池保住!」康應魁臉上浮出了一絲笑意,語重心長地說:「我們賺錢,就好像築起了一圈堤壩,將財富聚集起來,成為一座水池。然而,當你財富越多,由這些水所帶來的衝擊和破壞力也就越大,一旦潰堤,什麼都沒有了。這就是說,我們不僅要經商賺錢,還要學會散財,多做善事。只有這樣我們的家族才能長久地傳承下去。」


道光年間,康家捐資修建學校;咸豐初年,鞏縣遭遇三年旱災,民不聊生,康家慷慨解囊開倉放糧,救濟了五百家鄉鄰……傳承行善的優良家風,康氏家族賑濟災民、捐資助學廣受鄉鄰讚譽。


高薪聘塾師 精心勸後輩


家有良田,可能被水衝掉;家有宮殿,可能要被火燒掉;肚子里有文化,誰都拿不走。因此,以經商起家成為中原巨富的康百萬家族對子孫後代的教育十分重視,把「傳家有道還是讀書」作為信條,在督促後輩讀書學習上捨得投入、費了不少心思。


康百萬莊園藏書樓  


康百萬家族重視讀書的良好傳統,首先體現在尊師興學上。為確保孩子們得到良好教育,康百萬家族不僅投入巨資在莊園里建了按年齡段分設的兒童私塾和青年學館,還捨得花大價錢聘請當地的名師任教。康家的私塾老師都是一些品行高潔、學識淵博的人。其中,孫涵三、趙鳳鳴、康欲遠這三位私塾老師,在當時就遠近聞名。據記載,孫涵三被稱為馱煤舉人。他學習先人懸樑刺股的刻苦精神,一邊馱煤為生,一邊讀書學習,最終考取舉人。康家人欣賞他的志氣,就出高薪請他到康家私塾教書。康裕遠是康店村人,貢生出身,是個飽經風霜,閱歷較深的人,曾做過知縣的幕僚,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懷扶弱濟貧之志。偃師人趙鳳鳴,身為舉人,學識淵博,人品端正,在康家教了一輩子書,將畢生所學,盡傳康氏子弟。


為方便子女讀書學習,康家在建設莊園時很捨得投入。莊園中,康家專門建設了一座藏書樓,並收集了頗具規模的館藏圖書,形成了一個家族的公共圖書館。藏書樓建成後,康家長輩為督促後輩多讀書、勤讀書,專門請人撰寫了「依墨繞書林,求知,求學,求教;借章探史翰,解意,解科,解題」的楹聯題刻於藏書樓大門兩側,勉勵康家子弟在書卷的海洋中刻苦攻讀,虛心請教,勇於探尋,學以致用。


康百萬莊園《石案銘》


為督促後輩勤學苦讀,康家長輩還花了不少心思,營造勸學的氛圍。至今,康百萬莊園中還留存有很多康家長輩勸學的細節。在康百萬莊園南院,一個廁所的門楣上刻有「三上成文」四個大字。這一門楣取自歐陽修的《歸田錄》,意在提醒子孫後代即使是在廁上、馬上、枕上,也可以讀書、打腹稿、寫文章。在康百萬莊園北院,有一張拜月石案。乍一看石案與普通石案並無二致,但通過地上的鏡子觀察就會發現,石案底部鐫刻一段發人深思的銘文:「頑然一塊石,誰道有精神?豈知經鏤刻,還能見天真。颳去垢兮磨其光,稜角錚錚類珪璋……」這篇涵義雋永的《石案銘》反映出康家對讀書的高度重視,就連中秋賞月、拜月之際,也不忘提醒子孫後輩刻苦攻讀、勵志進取。



康百萬莊園留余匾  


在督促子女刻苦讀書的同時,康家還注意引導子女汲取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懸掛於康百萬莊園過廳正上方的一塊「留余」匾,就闡釋著康家對中庸之道的領悟和重視。清同治十年正月初一,康家門婿鞏縣進士牛瑄前來做客,康道平熱情接待。席間談起堂號的命名和南宋嘉定進士王伯大的《四留銘》,康道平感慨之餘,牛瑄揮毫潑墨,闡釋「留余」的深意,用以教導後代子孫舉善事、知進退。短短100多字的「留余」匾,核心思想是教育子孫後代不可窮盡一切利益歸己所有,而應臨事讓人一步,臨財放寬一分,保持人與社會、自然關係的和諧,懂得適可而止。


捐出俸金助百姓 督促子女苦讀書


康家長輩倡導的行善、讀書等優良家風對康家後人產生了深遠影響。自明代以來,康家人才輩出,具有較大影響的就有100多人,從政、從文、從商有所成就的後人,遍布社會各界。


康紹敬是第六代傳人中的傑出代表。明嘉靖年間,他讀書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驛丞,後晉陞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任職期間,他勤政愛民,經常把俸銀拿出周濟百姓。但面對宦官權臣貪婪索賄,他卻斷然拒絕,並最終辭官歸田。


咸豐初年,康家第十五代後人康道順為候補知縣。在山東汶上任職期間,他自備生活所需,俸金分文不取,全部捐給貧困子弟,為百姓分憂解難。良好的家教也使他時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潔,不僅自己做到把賄賂者拒之門外,還時時告誡他的隨從、轎夫及署內有關人員,不能接受不義之財。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樂業,生活無虞,人人稱讚。


在近現代的大變局中,一些讀書明理的康家後人投身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王國權,原名康午生,是康家十九代後人,抗日戰爭勝利後,王國權任熱河省委組織部長、民運部長兼承德市委書記。遼瀋戰役開始後,王國權組織熱東地委的幹部群眾,向第一、二線調動糧食2300多萬斤,有力地配合了大部隊作戰。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熱河省委書記、省長,帶領幹部群眾消滅了被群眾稱為「三害」的土匪、鴉片和鼠疫,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改善。離開熱河以後,他開始了職業外交官生涯,先後出任中國駐民主德國、波蘭、澳大利亞、義大利大使,還曾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協會長和中日友協副會長。在此期間,他為中美、中日建交作出貢獻。


世事已滄桑變遷,但家風影響猶在。現年88歲的康素嬋是十七代莊園主康鴻猷的孫女。受「讀書傳家」的家訓影響,她對子女的教育十分嚴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在一些孩子以交白卷為榮的時候,她堅信讀書對孩子的成長有益,嚴厲督促子女每天必須讀書學習。恢復高考後,她的兩個兒子分別考上了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現在,她子女及孫輩五人均已成才,分別任教於清華大學、河南大學、鄭州建築工程學校等。


【延伸閱讀】


康百萬家族的由來



豫商康百萬家族


康百萬家族又稱河洛康家,明洪武年間,其始祖康守信由山西洪洞縣遷至河南鞏縣康店鎮定居。之後,康家在此辛勤耕讀,經商傳家,家族漸漸興旺發達。歷明、清兩朝近400餘年的發展,康家漸成中原巨富,被老百姓稱為「中原活財神」。清末,十七代莊園主康鴻猷因向清政府捐資100萬銀兩,被人稱為「康百萬」。此後,「康百萬」成為河洛康家的統稱,康家的莊園也被稱為康百萬莊園。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雜誌》?田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家風家訓】諸葛家風傳續千年
第65期「左海講壇」預告: 世界文化遺產與鼓浪嶼
【坊巷名人】這位福州籍文化名人誕辰150周年!他——孤標傲岸一高士,教澤廣布「十才女」!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