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有我自己的失落,因為我和你對待關係的認知和感受不一樣

我有我自己的失落,因為我和你對待關係的認知和感受不一樣

主講人:蘇絢慧

整理者:劉思辰

視頻內容:何為失落?

內容源自天天心理網,轉載請與我們聯繫,請勿擅自轉載。

今天,上班的路上發現路邊有水的地方已經結冰了,坐標北京。或許結冰已經有段時間了吧,但今天才注意到,大概是因為最近狀態不太好,所以對最友好的自然都缺少了關注。冬天來了,我們來談一下失落和悲傷,主要談失落,但希望大家的生活有更多溫暖。

失落和悲傷是人類都會遭遇的生命經驗,是人生的一部分。或許我們可能都會拒絕失落的發生,可是事實上沒有人可以拒絕失落髮生在生命中,諸如我們可能遇到生病、失去、分離、期待的落空等。任何關係上的改變都會讓我們有失落的感覺,所以失落是人類必須學習的人生經驗。

失落的過程會讓我們經驗巨大的挑戰,也會讓我們感覺到生活上的威脅,比如當我們本來有穩定的生活,可是卻突然遭遇改變;比如當我們因為失去了一個關注對象,而在情感上感覺到空洞、寂寞、孤單。所以失落中的人常常會經驗到沉重的情緒壓力,像是沮喪、痛苦、絕望。如果沒有適當的關懷和協助,我們的身心會產生劇烈變化,很可能因壓力過大的原因,而導致人際關係的傷害。

另外,失落的調試不是問題而是歷程。事實上,失落並不是問題而是人生的功課,我們需要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無法避免的失去、分離、生病或衰老。所以在人生路上大大小小的失落無處不有,如果我們可以提前認識失落,不僅有利於在自身遭遇失落時知道如何關懷自己,更會讓我們進一步理解他人失落的時刻。

01

什麼是失落?

事實上我們從小到大都經歷著各種各樣的失落,從我們誕生開始,就在經歷著生命里的第一份失落,離開母體察覺到必須要依靠自己在陌生的世界上存活,接下來我們非常依靠雙親的養育,卻不得不經歷與他們分離的痛苦。

正確來講,失落的定義是個體過去曾經擁有過,後來卻分離或失去了的經驗狀況。

泛指:失去、分離、失望、期待落空等等情境。比如曾得到某人的愛後來失去,曾有的理想最後幻滅,或者最直接的是失去物質上的擁有。比如大家都有錢包丟失的經歷,丟了錢包之後會緊張焦慮,會想立刻把錢包找回來。丟了錢包尚且如此,更別說人類社會中的各類關係了。任何關係的失去都會使我們經歷巨大的痛苦,我們會想修復挽回這些逝去的關係。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所產生的感受其實就是失落。

02

失落的形態?

失落的形態有兩種。

第一種也是形成我們最大失落感的一種,就是失去對「我」有意義的人。例如我們從小到大仰賴的至親如果消失,我們會感到非常強烈的不安全感,覺得生命中出現很大一部分的空洞。另外,每個人對自己有意義的人的定義是不同的,比如說家庭中的老父親去世,兒女和母親因為其不同的關係所呈現出來的感受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不可以去做悲傷間的比較。比如你不覺得失去某一個人有很大影響,然而他人對這個人的失去卻非常悲傷,你就不能質問他人為什麼會這麼難過?因為每個人在自身關係中重視的東西是不同的,對每個人來講每一段關係形成的意義也是不同的。我們要尊重他人與我們不同的對待關係的認知和感受 。

失落的第二種形式是失去「我」的東西,包括身心健康和所屬物。首先,身心健康的意義在於提供給我們在舒適生活中很重要的生活功能或生活能力。比如說我本身記憶力很好,可是現在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曾經讀過後過目不忘的書,現在卻常常記不起來到底看了什麼內容;像是有一個人曾經夢想成為舞蹈家,可是後來他的腳因為意外而功能不佳,他就無法繼續實現曾經的夢想。

所以身心上的失落主要是指生活功能上的失去,而對我們自身價值感的實現、生活目標的追尋產生巨大衝擊。其次,是所屬物的失去,同時包含有形物和無形物。有形物質比如小時候非常重要的玩偶或者某條項鏈或手環等對我們很重要的東西,無形物質可能包括夢想、對人生的目標或者規劃等。無論有形還是無形,當我們失去某些對我們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時,都會想屬於我的東西怎麼不見了?產生一種好像生命中的一部份喪失掉的空洞感。

03

失落後引發的反應?

失落後引發的反應就是悲傷。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一件事:悲傷並非單指一種「悲傷難過情緒」。我們平常不難聽到「我最近很悲傷,我最近很失落」這樣的用語,這個時候悲傷僅代表是一種難過的情緒。但其實適應失落後改變的整個歷程都叫做悲傷反應。

Worden將悲傷(grieve)定義為失落後的各種面向反應(生理、情緒、認知、行為、人際、社會),而調適失落的歷程則稱為哀悼。

為方便理解以上幾類面向反應,我們拿生活中戀愛分手為例。

當我們意識到這段戀愛關係即將結束,首先會引發生理上的反應,即內部器官或身體四肢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比如身體僵硬、胸口沉悶、呼吸短促、胃部緊縮、四肢無力、頭暈目眩等。

然後出現情緒上的反應,我們意識到要分手,會感到不愉快、沮喪、受挫,甚至有時會感到憤怒,所以悲傷反應中的情緒並非單一,而是非常混亂、複雜而交錯的。

同時也會出現認知上的反應,我們會開始想怎麼會這樣?我不相信會這樣?該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念頭。因此我們從認知上告訴自己遇到了什麼狀況並思考接下來要怎麼辦的想法正屬於認知反應。

當我們在情緒上否認,認知上想挽回時,就會出現相應的行動上的反應。分手後我們會不斷找尋對方、用簡訊等各類方法嘗試跟對方接觸,如果沒有去接觸我們也許會一個人躲起來流淚嘆息。這些都屬於悲傷反應中的行為反應。

除了上述個體上的四類反應,另外兩個反應則跟外在環境有關。

其一是人際,當我們分手後,我們會間接改變一些人際關係。比如說我們有一些人際關係是跟前戀人在一起才建立起來的,分手之後, 我們跟那些人的相處機會也就漸漸沒有了。因此人際上的反應就是除了主要關係之外,其他周圍的人際關係也可能有所變化。

另外,個人在悲傷中通常處於比較沮喪挫折的狀態,但我們的人際里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我們這種面貌,所以有些人會給出一些建議規勸,有些人卻會因為不喜歡我們這副模樣而慢慢不再跟我們嘗試接觸了。

有一句話這樣描述悲傷反應中的人際反應:「悲傷會改寫你的通訊錄。」意思是,有些人曾經相處的很好,但當你經歷一些重大的失落之後,這些人你不再去找他了。可也正因為這次失落經歷,你的通訊錄里也會有新的人際關係進來。

其二是社會,社會上對分手或者單身的人可能都會有一些負面評價。比如說會對那些年齡有點長可仍單身的人評價為「敗犬」,認為是不受歡迎的人。這樣的評價會給我們挫敗感,當我們覺得社會是排斥我們時,我們就會退縮,不太想積極投入社會,更想盡量不在社會中呈現出自己孤單孤立的狀態。於是我們就找不到在社會上讓自己安然存在的位置,這對我們的社會存在感有傷害,又進一步影響我們的社會評價。

你最近有什麼失落的事情嗎?你失落時的反應和文中所說的一致嗎?歡迎大家在留言和我們互動。

本文內容來源於天天心理網在線課程《蘇絢慧:失落與悲傷(Loss and Grief)》,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閱讀原文進行學習。也可以直接到天天心理網搜索「蘇絢慧」,有更多知識內容。

心理諮詢師應該包容一切,也應該懷疑一切
誰來為魚龍混雜的心理服務行業指明方向?
來做一份有趣的自測問卷吧!——《不完美焦慮問卷》
心理學,是一條鮮花與荊棘相伴的路
減少來訪者脫落,建立良好的心理諮詢關係是要事

TAG:中國心理學家大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