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達人都愛粗糧,可惜很多人都吃錯了,傷胃的「坑」還有這些
肺癌、肝癌、大腸癌、食管癌、胃癌——在中國人的腫瘤「殺手榜」的前五位中,消化道腫瘤就佔了四個。
據了解,我國消化道腫瘤的早診率遠低於發達國家,以胃癌為例,目前我國每100個胃癌患者只有15個是早期診斷出來的,遠低於日本70%、韓國55%的早診率;腸癌的早診率不到10%,而美國為20%。
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胃癌呢?關注健康的人群,很容易就列舉出不吸煙、不喝酒、少吃腌制或煙熏燒烤食品等做法。
不過,有約君了解到,一些看似和傷胃沾不上邊,甚至是養生達人最愛的食物,竟然也埋藏著傷胃的「坑」。
比如——
1 粗糧
粗糧是近年不少養生達人的最愛。確實,對於「吃得好,動得少」的現代人來說,粗糧可謂是膳食中的健康食品。可是,粗糧雖然好處多,但是粗糧吃不對,卻可能導致身體出問題。
作為消化科專家,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劉思德教授給大家的建議就是,粗糧對人體是有一定好處的,把粗糧作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來吃可以,但不要為了粗糧的養生作用而每天大量地吃粗糧,尤其是紅薯、玉米、芋頭這類。「紅薯、玉米、芋頭等所含的是劣質澱粉,不像大米是優質澱粉,人體對劣質澱粉消化利用的程度低,需要耗費極大的消化系統的能量,會增加胃部的負擔。」
吃得過於粗糙,增加胃癌風險,吃得過於精細,則增加腸癌風險。所以說,人生充滿著矛盾,飲食還是離不開平衡啊。
吃粗糧時該注意什麼呢?
今年5月中旬舉辦的全民營養周主題為「全穀物,營養+,開啟營養健康穀物新時代」,有約君在啟動儀式上了解到,粗糧的「粗」,是相對精米白面等細糧而言。
粗糧主要分為三大類:
1. 穀物類
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養麥等
2. 豆類
黃豆、綠豆、紅豆、黑豆、蠶豆、豌豆等
3. 塊莖類
紅薯、山藥、馬鈴薯等
廣東省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凌文華呼籲,果仁要對穀物的營養價值有全面的認識,不僅要愛大米,也要親近大米的「兄弟姐妹」——燕麥、大麥、藜麥、小米、高粱、玉米、青稞、薏米等。
但是,吃粗糧的方式和量有講究。其中,功能性消化功能不良的人在吃蕎麥等穀物中的「粗糧」時,要特別講究。
一是不宜空腹吃,應先吃一些軟的、精細的食物。
二是可以選擇一些經過加工的粗糧麵食,如玉米面、小米麵、蕎麥麵等,而不要吃未經加工的粗糧,如玉米等。同時,最好將玉米面、蕎麥麵等各種穀物混合在一起蒸成發糕後再食用。
三是為便於消化,每餐只吃七八分飽,感覺餓了可以吃點零食。
還要注意的是↓↓↓↓
有些人偏愛全麥麵包、麥麩餅乾等粗糧製成品,卻不知道並非所有粗糧製成品都健康。其實,作為高纖維食品,如果還能口感出眾、粗而不糙,無非是用大量油脂起到「潤滑」作用。有人為求口感好,施以煎炸、加糖以及反覆加工,導致穀物「走樣」。
比如芝士焗蕃薯什麼的……
還有人以為吃粗糧越多越好,結果讓自己營養不良。
2 甜食
劉思德介紹,甜食實際上也是傷胃食品。因為甜食會消耗胃裡分泌的黏液,使胃的自我保護能力下降。
我國胃癌發病率較高的地方有兩個:一是西北地區,二是華東地區,據分析,前者和長期吃粗糧有關,後者和飲食口味偏甜有關。
和普遍認識相反的是,劉思德介紹,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食用辛辣食物會增加胃癌的風險。
3 生食
胃癌有「窮癌」之稱,因為根據醫學界的觀察,胃癌的發病率往往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升高而降低,落後欠發達地區的發病率往往高於發達地區,這和不同地區的衛生環境、食品質量等因素有關。但是,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竟然卻是日本這個發達國家。這是為什麼呢?
劉思德解釋,這和日本人喜愛的魚生有很大關係:「經過漫長的進化,人類的胃部已經適應消化煮熟的食物。消化原始狀態的食物,和消化熟食相比,需要動用幾倍、十幾倍的消化能力,長期這樣,就給胃部增加了大量的負荷。」
內鏡可發現癌前病變腫瘤標誌物、糞便基因檢測都做不到
包括胃癌在內的消化道腫瘤,早期並沒有特殊癥狀。劉思德說,年齡是消化道腫瘤最大的風險因素,人過了40歲後胃癌的發病風險會直線上升,腸癌的「風險線」是45歲。因此建議,過了這兩條風險線的人群,無論是否有消化系統不適,都應該做一次胃鏡、腸鏡。
可是醫生們在臨床上發現,人們對胃腸鏡的接受度非常低,不少人都希望能夠通過抽血檢測腫瘤標誌物、糞便基因檢查等方法來早期發現腫瘤。然而,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無論是腫瘤標誌物檢測還是糞便基因檢測,都不能發現消化道的癌前病變。而且這些檢查手段,都會存在一定的誤診、誤報比率,假如發現了可疑問題,確診『金標準』依然還是靠胃鏡和腸鏡。」
他表示,只有在癌前病變階段發現、處理了,才最有價值,而且處理難度、費用都大大低於癌症階段。現在的胃腸鏡檢查,完全可以在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甚至癌前病變就發現,如果發現癌前病變,直接在胃腸鏡下就可以切除了。
如果對傳統內鏡有心理障礙可試試「膠囊內鏡」
有約君的一名朋友幾個月前剛剛做完麻醉狀態下的胃鏡檢查,他告訴記者,整個過程「就像睡了一覺一樣,沒有什麼感覺。」劉思德也說,臨床上確實不少病人麻醉下做完胃鏡、腸鏡後醒來問:「醫生,你怎麼還不開始給我做檢查?」
不過,依然有許多人,對胃鏡、腸鏡存在難以逾越的心理障礙。如何可以提高高危人群的內鏡檢查率,以達到及早發現消化道癌症「苗頭」的目的呢?膠囊內鏡或許是另一種選擇。
只要把一顆內置有微型攝像頭的小「膠囊」吞進肚子里,在整個消化道中,小「膠囊」平均會拍下5萬張圖片,把消化道的各個角落都記錄下來,再被排出體外。醫生可以通過這5萬張圖片來觀察消化道內的情況。
這項「黑科技」目前已經在臨床運用,南方醫院今年估計將進行2500例膠囊內鏡檢查。
「過往,膠囊內鏡的運用受到人力的限制,5萬張圖片要一張張看,一個醫生一天只能看完兩個人的片子。而現在我們利用AI技術,從20多萬例消化道腫瘤的資料庫中,提取所有消化道腫瘤的紋理、輪廓、顏色等特徵,來輔助醫生閱片,能減輕醫生70%的工作量。」劉思德說。
醫學指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劉思德教授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伍仞 通訊員李曉姍
圖@視覺中國
編輯:吳婉虹
※降溫時節,專家和你聊聊呼吸道疾病的那些事兒
※二價、四價宮頸癌疫苗有何不同?生了娃了還能打嗎?
※耳垂越大越長壽?耳朵藏著這些健康秘密,六步按摩操快快學起來
※原來真有人「剁手剁到手抖」!大一男生購物狂歡後得了這種病
TAG:廣州日報健康有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