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有些人睡得少還精神好?基因不一樣?

為什麼有些人睡得少還精神好?基因不一樣?

在睡覺這件事情上,人和人之間的差異可能很大。有些人特別能睡,怎麼睡都覺得睡不夠。而有些人,睡得少精神狀態也一樣很好。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為什麼同樣是人,差距這麼大呢?睡眠少的人,有什麼「秘密武器」嗎?

科學家一直在積極研究,試圖探明「少睡基因」是否存在。研究人員曾對美國加州的一個家庭進行過研究,這個家庭中有 2 個成員平均每天只睡 6.25 小時(圖1 A),而這個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平均每天需要睡 8.06 小時。研究發現,這些需要較少睡眠的家族成員,都在DEC2基因上存在一個突變(鹼基由 C 變 G,導致脯氨酸變精氨酸,圖1 B)。而在小鼠當中做功能實驗的時候,如果在DEC2基因中存在這個突變,那麼小鼠所需要的睡眠時間也會縮短[1]。但是目前為止,還缺乏更大規模的研究。

圖1. A,被研究家庭家系圖,黑色代表攜帶基因突變的成員。

B,DEC2基因的保守結構域與突變發生的位置。

另外,有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叫Sik3的基因,可以調控小鼠的正常睡眠時間,他們發現帶有這個基因突變的小鼠比正常小鼠要多睡三個半小時,這種小鼠就叫做嗜睡小鼠。還有一種叫少夢小鼠,它們的快速眼動睡眠時間比正常小鼠要減少約 44%,這種小鼠在Nalcn基因上存在突變[2]。當然,這都是在有限的基礎上做的一些研究,仍需要在更廣泛的人群中驗證。

但是睡眠畢竟受綜合因素的影響,它攜帶了我們數百萬年以來的演化痕迹,同時也跟我們的睡眠環境、心情壓力,甚至床是不是舒服都有關係。而且,睡眠一定是「個體化」的,因人而異。跟睡眠相關的基因應該有很多個,個體的基因不一樣的話,反應到每個人的表現上,就會出現「有人睡得多,有人睡得少」的現象。

我們通常講的睡眠,是指哺乳動物的睡眠。以人類的睡眠為例,這種睡眠的深度是可以對外界渾然不覺的。但是一些低等生物,比如魚,我們好像不知道魚會不會睡覺,很多魚沒有眼皮,所以它也無法閉眼,當它在水裡懸停的時候,你說它是不是在睡眠呢?而有些鳥類則可以一邊飛一邊睡,它們可以一個大腦半球睡覺,另一個大腦半球控制飛行。這種休息方式在人類看來可以說匪夷所思,因為人類的神經系統過於發達,大腦的消耗非常巨大,相應的也就需要更多時間給大腦進行充分的休息。

其實,自然界當中的生物,是不可能想怎麼睡就怎麼睡的,除非其生態位處於最高點,比如老虎睡覺,應該沒有動物去騷擾它,但是絕大部分生物是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睡的,基本是有點動靜就會馬上醒過來。

一些群居動物,比如狒狒,種群中都會有負責放哨的成員,就是為了其他成員能安心睡眠,否則種群里所有的個體都處於惶恐的狀態,不利於群體的進一步發展。從這個概念上來講,在自然當中其實都是採用少量多次睡眠的方式。

歷史上有一位大師——達·芬奇,在自己的筆記中記錄了一種叫「達·芬奇睡眠法」的睡眠方式:每四個小時休息十五分鐘。按此演算法,他一天僅睡一個多小時就夠了。那麼這種睡眠法是否可以讓所有的人效仿,從而贏得更多的生活、工作和學習時間呢?

曾經有許多人都嘗試過達·芬奇的睡眠法,比如軍方希望自己的士兵可以具備這種能力,也有的科學研究人員需要用這種睡眠方式來幫助研究。

比如有一位叫約翰·蘇爾斯頓(John Sulston)的英國科學家,曾獲得過諾貝爾獎,他為了觀察線蟲細胞的演化、分化過程,需要每四個小時更換一次線蟲細胞,兩年間他就專註干這一件事,那麼在此期間他在規範自己的作息規律時,可能就應用了類似於達·芬奇睡眠法的方式。

約翰·蘇爾斯頓(John Sulston)

但是達·芬奇睡眠法是否能向大眾推廣?這個睡眠法是否適合所有的人?今天看起來答案是否定的。很多人起得確實很早,我們經常聽說扎克伯格幾點起來,喬布斯幾點起來,很多人就認為自己一定要早起,但也有的人一定要晚睡晚起才行。後來越來越多的人明白了,睡眠大概跟自己的遺傳相關。一個精力旺盛的家族,其後代往往也精力旺盛。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腦力勞動實際上需要我們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更多的東西,以期獲得在社會中更好的生態位。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創業者、企業家,或者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人,往往擁有相對更好的精力,這不只是說他的睡眠時間短,而且其睡眠質量可能也比一般人更好,所以在清醒的時候也能保持一個比較良好的精神狀態。

參考文獻:

[1] Ying He et al. Th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DEC2 Regulates Sleep Length in Mammals[J]. Science, 2009,325(5942):866-870

[2] Hiromasa Funato et al. Forward-genetics analysis of sleep in randomly mutagenized mice[J]. Nature,2016,539:378-38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獵奇事兒 的精彩文章:

盤點11個你一直以為是真的錯誤知識
24張理想與現實的照片,沒對比沒傷害
20張照片讓你看到「澳洲真面目」
10個讓你明白為什麼男人就是比女人短命的超作死照片
世界各國你沒看過的交通高峰照片

TAG:獵奇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