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蔥玉善辨真偽
原標題:張蔥玉善辨真偽
黑芝麻衚衕小學的主校區,上世紀初還是一座王府的東花園,1952年才把花園改成了學校。王府就是隔壁的13號院,院門對著一個凹進去的大影壁。那會兒,每天晚上大概6點多鍾,總會一對母女來到這里,小姑娘藏在影壁邊。媽媽則會站在院門口,微笑地等著孩子的爸爸下班回家。這位爸爸30來歲的年紀,瘦瘦高高的,穿著干凈整齊的制服,戴著一副眼鏡,顯得帥氣干練。當他走近媽媽的時候,小姑娘會從牆後邊蹦出來,嚇唬爸爸,每到這個時候,爸爸總會把手里的公文包遞給媽媽,親熱的抱起女兒。一家人就這樣快樂的消失在胡同口。
今天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了,即便是當年他的大名如雷貫耳的時候,人們也常常錯認為他是一個60上下的老者。他的名字叫張珩,字蔥玉。他的祖父張石銘是著名的企業家和收藏家。叔祖父張靜江從事中法貿易,一次在回國的船上認識了孫中山,交談之後,張靜江和他約定:革命需要錢就發電報找他,字母A表示需要1000元,B是5000元,C是1萬元,D是5萬元。孫中山曾說:「吾黨出資最多者惟張君人傑而已。」張珩的父親是張乃驊,人稱「小孟嘗」,和蔣介石結義金蘭,並把蔣介紹給了孫中山。才有了後來的蔣總統。
這一家子的根基夠深的吧!可是張珩這輩子真的福禍相倚,大起大落。父親27歲的時候落水死了,他由祖父帶大,15歲的時候祖父也死了。作為長孫,一半的家業歸了他,還把上海大世界的地產都歸了他,少年暴福,那些年,就不知道窮字怎麼寫。
因為祖父是個收藏家,所以從小張珩就跟著爺爺鑒賞書畫,雖然年紀小,卻也能品評真偽。最終練就一雙火眼金眼,不到20歲,詩書棋畫,無所不能,是大上海知名收藏家。同時,他也在上海十里洋場上賭博、爭女人、抽大煙。最終敗光家業,收藏的書畫基本又都賣出去了。
一生福禍相倚的張珩,在沒錢的時候,遇到了新中國。很多舊日的搞文物書畫的朋友們又聚攏在一起了。其中很多人,都在張珩有錢的時候,得到過他的幫助。這其中就有新中國首任文物局局長鄭振鐸。當年民族危亡時刻,鄭振鐸四處求援搶救國寶,張珩總是提供幫助。在鄭振鐸眼中,能夠主管文物工作的不二人選就是張珩。
就這樣,1951年,繁華過眼的張珩,賣掉了上海和老家的房子,舉家遷到了北京,住在黑芝麻衚衕東口,南鑼鼓巷59號的文化部宿舍里。
剛到北京不久,他就接到中央的命令,讓他帶著筆墨去中南海。到了那里才知道,原來是毛主席親自提出,請能寫瘦金書的他來抄寫《西藏和平解放公約》,寫完後,他的筆墨也被留下了,直到多年以後,他才發現,他抄寫的文稿和筆墨都成了國家博物館的文物。
新中國剛剛成立,各地的文物收集和保護問題非常嚴重。張珩四處徵集文物,傳授大家鑒別的知識,撰寫相關書籍。許多送到外國展示中華文明的展覽都是由他實施的。國民黨敗走台灣後,故宮里的重要書畫,幾乎都被帶走。在張珩的領導下,收集了大量的書畫名作入藏故宮。故宮成立書畫館,許多名畫得以公開展出,他自豪地說:「只有人民掌握了政權,才可能把歷代名畫從深宮大院中解放出來,成為人民的財產。人民和一切藝術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並認識祖國藝術的偉大傳統,從這些藝術品中得到營養和教育,從而發揚民族自尊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1962年到1963,以張珩為組長,文物局成立專門小組,走遍大半個中國,了解全國文博機構收藏書畫的情況,並對它們的收藏進行鑒定,鑒定了近10萬件書畫作品。推動提高了全國書畫收藏的質量。
一直為國奔忙、步履匆匆的張珩,胃部常常感支不舒服,1963年經協和醫院診治,確定為胃癌。在做切除手術時,流血不止,再沒有醒來。還沒來得及過50歲生日。
歲月逝去,沒有人再提起他的名字。他的家人移居海外,他曾經居住的房子前,掛著的是「洪承疇故居」的牌子。只有當那些經歷了風雨考驗的書畫珍品再現眼前的時候,人們才會提到他,提到他對書畫藝術與民族文所做出的貢獻。
※快坐好!聽四大才子講蘭亭啦——
※禮儀文化,百年傳承,小芝麻歌,人人爭誦。
※曼卿入藏
※厲害啦! 我的蘭亭!
※愛是守望與期待 ——《故宮》系列課程隨想之二
TAG:小衚衕里的教育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