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響洋垃圾狙擊戰 將洋垃圾拒之門外還需法律「護航」
摘要:從有上層關係的人非法倒賣和轉讓廢物進口許可證獲利,到進口一件洋垃圾服裝幾塊錢轉手十幾甚至二十幾塊錢的利益,在利益的驅使下不良商家無視國家法律法規,無視洋垃圾對環境污染鋌而走險,以偷運、貨物夾帶、進口不如實申報貨物名稱大量進口洋垃圾從而獲利。
本報記者 梁文艷報道
兩天的時間、120個檢查組共發現了133家企業共計360個涉嫌環境違法的行為。這一調查通報的數據來源於環境保護部所通報的關於進口廢棄物加工利用環境違法行為查處通報的數據。
環保部剛通報幾天後,河南、廣西等地又相繼查處涉嫌違法的企業。據環保部在通報中介紹,河南省鄭州市華豐工貿紙業有限公司排污申報項目不全,未包括危險廢物和固體廢物項目。天津市靜海區佳俊金屬製品有限公司增設的生物質燃料項目未批先建,廢電線拆解、剝離物露天堆放等違法企業案例。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環保部通報的這一數據,只是今年下半年其中一個月所查處的其中一個案例。而事實上,像這樣利用進口廢棄物加工的企業被監管部門查處的遠不止這些。
據海關總署透露,2017年1月-6月份,全國海關緝私部門查獲走私固體廢物刑事案件146起,查證涉案廢物26萬餘噸。其中,利用他人許可證走私進口固體廢物問題較為突出。
洋垃圾之害
洋垃圾,從法律的角度其叫法為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或未經許可擅自進口屬於限制進口的固體廢物。資料顯示,這些洋垃圾包括廢礦渣、廢輪胎、廢電池、電子垃圾、生活垃圾、紡織品、建築垃圾、醫療垃圾及危險廢物。
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未經相關部門許可的洋垃圾通過各種非法渠道進入我國,使得我國的環境及人體健康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隱形」污染。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資源與環境研究室助理研究員張艷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採訪時說,以高爐灰為例,一些非法走私入境的高爐灰都含有鉛、鉻等重金屬,如果不進行無害化處理,那麼這些重金屬也會隨著雨水滲透到地下,水與土壤就會遭遇二次污染。如果有些洋垃圾需要進行焚燒,就會釋放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
事實上,這也是近些年來監管部門一直嚴打洋垃圾走私的一個主要原因。例如,稍早之前,江蘇省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對海關總署一級掛牌督辦案件、江蘇省數量最大的走私固體廢物案作出一審宣判中曾這樣描述:「走私進口的高爐灰、高爐渣等工業廢料屬於國家明令禁止進口的固體廢物,走私進口使用後不僅嚴重污染環境,損害人體健康,危害高爐,相關使用企業亦因環境污染被環保機關處罰,本案近5萬噸固體廢物已在國內銷售、使用,大量有害物質進入我國環境系統,將對大氣、土壤、水流產生長期危害。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的法律中,《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早在1995年頒布的。由於洋垃圾是全球循環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國並沒有對洋垃圾進行「一刀切」。
在眾多的國家中,我國是目前在全球最大的固體廢物進口國家。一項數據顯示,我國年進口量佔全球年產生產量的56%,而去年進口量高達730萬噸,總值達到37億美元。憑許可證進口的固體廢物主要集中在廢舊塑料、廢舊紙張、廢舊橡膠製品、稀有金屬冶煉礦渣等四個大類。
「洋垃圾對中國的環境污染及人體健康都有著巨大的威脅。」高長臣說,曾有機構對進口舊服裝進行檢測,檢測結果顯示,舊服裝沾滿大量細菌,如霍亂、結核桿菌、大腸桿菌、鼠疫等潛在危害。而紙類、塑料類、廢棄電子件類等再生利用價值不高,且環境危害大。
高長臣向記者舉例說,據國外從事這一行業的朋友告訴我,進口洋垃圾服裝大多來自太平間、火葬場和監獄。由於服裝在積累過程中儲存環境較差,長期都在陰暗處堆放,因此,也佔滿了各類細菌。一般看來,服裝款式和質量比較新,運到國內通過洗熨燙手續後,進入二三線城市的服裝批發市場,其價格大多以低廉的銷售方式搶佔市場。
高長臣還告訴記者,這些服裝在洗熨燙環節,衣服沾滿的細菌及病毒等有害物質並不能被完全消滅,因此,對消費者來說影響健康。
洋垃圾遭遇環保「高壓線」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及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後,洋垃圾加工這種粗放型行業所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洋垃圾的危害,幾年前,環保部就曾發布了禁止類洋垃圾目錄,但由於後續處理等難題,洋垃圾並未得到全面控制。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這些危害我國環境及威脅人體健康的洋垃圾日前被徹底「出清」。幾個月前,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了《關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強調,以維護國家生態環境安全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核心,完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
來自環保部消息稱,2017年底之前,中國將緊急禁止4類24種固體廢物入境,其中,包括生活來源廢塑料、釩渣、未經分揀的廢紙和廢紡織原料等高污染固體廢物。在送交WTO的文件中,中方指出,洋垃圾常摻雜有高污染垃圾與危險性廢物,為了保護環境和人民健康,中國要調整垃圾進口法規,拒收高污染的固體廢棄物。
環保部相關負責人曾介紹,通過近兩年的環境執法檢查發現,我國一些進口廢物加工利用企業規模小、污染嚴重,污染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等環境違法行為較為突出,增加了區域環境污染負荷,也給個別地區造成了嚴重環境污染。
「不調整我國的政策肯定不行。」張艷芳向記者坦言,雖然法律法規明確禁止不具備資質的進口商和利用商進口或利用固體廢物,但仍有不法分子通過套取資質企業的進口處理指標,走私固體廢物私自處理,擁有許可證的企業由於擔心當年進口指標未用完,第二年環保部門會在第二年按照上一年實際進口量減少進口指標,所以,也會鋌而走險利用這些沒用完的指標去牟利。
尤為一提的是,我國作為一個世界經濟大國,在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環境保護與治理污染方面,決策層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誠如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喆表示,中國不允許洋垃圾過度污染我們,這是在國際交往中都是很明確的。
高壓打擊洋垃圾還需政策「護航」
前不久,在環境保護部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際合作司司長郭敬表示,一些不法商人非法進口、夾帶走私洋垃圾,造成不少環境問題,必須嚴厲地打擊和查處。
郭敬坦言,一些國家通過多種方式將固體廢物轉移到其他國家,有的甚至是非法出口。實際上,國際社會為了有效管制危險廢物在各國之間的轉移,在1989年就制訂了《巴塞爾公約》,中國也是公約締約方。公約規定,出口危險廢物必須徵得進口國主管部門的同意,這也是控制洋垃圾的國際手段。
不過,在張艷芳看來,當前,在監管審查方面,主要表現在對固體廢物進口後實際的貨物流向缺乏有效監控和對進入生態園區或農村地區的相關加工企業缺乏審查力度。即使監管部門審查到非法洋垃圾,對違法企業往往只是撤銷進口許可證、列入「黑名單」和罰款,就罰金具體數額問題,相關法律並未作作出明確規定,這需要法官進行自由裁量,這其中也難免會出現量刑偏輕的現象。
「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這一舉措,將促使國內企業逐漸減少對國外廢物原料的進口依賴,轉而更好地利用國內廢舊資源,提高我國的固體廢棄物回收利用水平。」張艷芳建議,可以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採取逐步有序大幅減少固體廢物進口種類和數量。例如,首先,採取全過程管理策略,著重從源頭進行預防,加強對進口、處理過程的監管;其次,完善國內再生資源回收、加工利用體系,大幅減少固體廢棄物進口的產品與數量;最後,進一步完善法規體系,依法而治,嚴厲打擊走私洋垃圾等違法行為。
※市場上揚 競爭加劇 城鎮化成電熱水器發展新契機
※「雙十一」中小賣家之痛:賠本賺吆喝
※新能源汽車:「風口」下加速技術變革
※「新財富分析師指數」表現靚麗未來指數投資或成主流
※國產葡萄酒產業「風口」在哪兒?
TAG:中國產經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