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楞嚴經》參習(78)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楞嚴經》參習(78)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楞嚴經》參習(78)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繁)【阿難聞已。重復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捨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簡)【阿難聞已。重複悲淚。五體投地。長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從佛發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無勞我修。將謂如來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雖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窮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


本文:

(繁)【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簡)【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纏。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願如來哀愍窮露。發妙明心。開我道眼。】



阿難在此地可以說漸漸覺悟,跟過去情形大大的不相同,在以往他是把妄心當作真心,自從妄心被世尊破除以後,現在曉得有一個常住真心。雖然曉得有個真心,還不知道真心究竟在哪裡,所以這個地方一面是求佛指出真心的所在,「開我道眼」這一句是陪襯的話,本經一上來就是從心眼兩處來入手,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是這兩樁事情相提並論。

『二障』就是指煩惱障與所知障,煩惱障在一般講是指見惑與思惑。見惑是屬於一種作意分別的迷惑,佛法裡面常常講的十種結使,所謂煩惱障礙了心性,心不能夠得到自在解脫,於是結業在六道輪迴裡面受果報,這是所謂見解上的迷惑。思惑是思想,也就是錯誤的思想,是指任運的,任運就沒有作意,也不必作意、也不必去分別,它自自然然會起來的,起什麼思想?起貪瞋痴慢。貪瞋痴是比較粗,慢這個煩惱就是我慢,要來得細。不管是粗也好、是細也好,總而言之,它是從我執所生起的,能夠障礙人天勝妙的好事。所以見思煩惱,我們都叫它做事障,說事障當然是對理障而說的,這就是屬於事相上的障礙。所知障也有兩種,一種是「取境」,不通達一切境界是唯心所現,不懂這個道理,也不明這個事實的真相,於是執著心外實在有,於是對於外境就有所希求,這就是分別法執;一種是「法愛」,於自己修證功夫不能夠達到性空的境界而生愛著,這是屬於具生法執。分別法執的相粗,具生法執的相細,譬如我們講對一切境界的希求,八苦裡面所謂求不得苦、愛別離苦,這些都是屬於分別法執。在功夫上我們修行不能見性,這不是一日、二日,久久不得見性,為什麼不得見性?就是在你所修的那些法門上起了執著,起了貪愛。我們念佛為什麼不能念到一心不亂?就是對於念佛這個法門起了法愛,他不愛世間法,他愛念佛法門。這是我舉這個例子,諸位比較更容易體會一點,這種就屬於具生法執。學哪個法門他總是愛哪個法門,這一愛,麻煩就出來,就是障礙見性、障礙功夫,總而言之都叫法執。法執障礙法空之理,我們就叫它理障。煩惱是事障,所知是理障。統而言之,這兩者也都可以稱為煩惱,見思是三界之內的煩惱,無明、塵沙是三界之外的煩惱,兩者又都可以說是智障。為什麼?見思煩惱障一切智,塵沙煩惱障道種智,無明煩惱障一切種智。實在講這三種煩惱它都有通,都有這些障礙,我們就它偏重在哪一方面來說。由此可知,煩惱二障所纏,這才不知寂常心性。我們也是為煩惱二障所纏,念佛才不能夠達到一心不亂,我們自己要想成就,必須要在斷煩惱上下功夫。這兩種障,我再說得粗淺一點,煩惱障礙了我們的福報,因為大家哪個人不喜歡求福報?福報為什麼不能現前?你煩惱就把你的福報障礙住了。由此可知,你煩惱愈少,你的福報就愈大,這是一定道理。所知是障智慧,說到福報、說到智慧,是一切人念念所希求的,因此二障破了,福慧就現前。

底下這句我們要略略的說一說,『寂常心性』,「寂」是清凈寂滅,經上常講的本不動搖,這是寂的意思;「常」是不生不滅,本無去來,這叫做常。寂常心性我們現前確實是見不到,實在是因為這兩種障礙現出兩種生死的現象,就是見思煩惱招感分段生死的現象,煩惱的意思特別的強;無明與塵沙,感召得變易生死的現象,它是障智這邊的意思多。「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是由於不明了為什麼會被這二障所纏,這是要找它的根本病源之所在。如果要是明了心性寂常,這個二障就不發生作用了。可見得二障的根源是由於迷事、迷理,迷事這是煩惱,迷理這是所知障。對於理事都不迷,障礙自然就沒有了。悟得之後,這個二障也是寂靜的,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是悟後的境界。

『惟願如來』以下,這是阿難尊者請法之詞,因為自己到這個境界、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已經是山窮水盡,無可奈何,這才求佛直截了當的給他開示,所以才有這樣乞求的口吻。求佛『哀愍窮露』,「窮露」是比喻,本來是沒有財富這叫窮,衣不蔽體叫做露,那是貧窮至極。在此地的比喻,得不到法味來滋養自己的法身慧命叫窮,沒有法衣遮蔽自體叫露,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既沒有福報又沒有智慧,這是比喻沒有見道的人。『發妙明心』,「發」是啟發,「妙明心」,雖然是本有妙心,這個心為什麼叫妙心?心能生萬法,雖生萬法,心又是不生不滅,同時也是不垢不凈、不染不著,隨緣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唯心所變。這樣的道理,佛雖然常在經裡面講,我們跟阿難一樣並沒有證得,只是聽說有這麼一樁事情,自己並沒有見道、並沒有證實。所以一向都是錯把能夠思惟、能夠分別想像的緣慮心當作真心,而不曉得除了緣慮,緣慮實在是妄心,除這妄心之外別有真心的所在。阿難在此地是求世尊給他指出來,指出真心的所在,抉擇分明,這也就稱之為『道眼』,真心現前,道眼自然就開了。這是阿難啟請的一段的大意。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即時如來,從胸字,湧出寶光」——《楞嚴經》參習(79)
「建大法幢」——《楞嚴經》參習(80)
「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楞嚴經》參習(81)
五根莊嚴——「信根」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