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拒絕方舟子的偽科普
聲明:本文觀點為作者本人主張且轉載已獲得許可,本平台不支持任何斷章取義以及針對作者本人的人身攻擊評論。觀點分享僅供參考,觀點解釋權歸作者所有。
原文標題:方舟子有多壞?
編者按:
方舟子長期以來在「科普」、「打假」領域活躍。網路上支持他與反對他者泛泛,那麼,反對者們究竟在反對什麼?
最怕流氓有文化:偷換概念
流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流氓有文化。這樣他就可以忽悠文化沒那麼高的人跟著他一起耍流氓。我本以為這是一句玩笑話。然而看了 @科學貓頭鷹 換湯不換藥的發了方舟子先生這一篇壞壞的文章之後,我便覺得,科普的高地爭奪戰,如果我們不努力,就會成為偽科普騙子的搖籃。
在文章《甘草不能多吃》中,方舟子直接向圖片中藥物的使用提出反對。
首先,給大家總結一下方舟子都寫了什麼。
題目:甘草不能多吃;第一段:FDA警告;第二段:甘草酸的副作用;第三段:篡改引用論文數據;第四段:以藥用劑量和ADI做對比;第五段:有阿片能成癮。
這篇文章最早應見於新語絲網站,並在2008年12月12日開始被其他網站轉載。如:常用中成藥的真相--復方甘草片-青青島社區。
在這篇原始的文章中,是有參考文獻來源的,而科學貓頭鷹新發的這一篇,沒有。翻出這篇文章,實屬新瓶裝老酒。那為什麼沒有參考文獻列表呢?
經過對比及檢索,發現其文的第一段是由FDA於2017年10月30日發布在其官網上的一則消費健康信息改編而來(Black Licorice: Trick or Treat?)
圖片中文獻的目的是警示消費者不要(在萬聖節期間)過量食用黑甘草(black licorice):"If you』re 40 or older,eating 2 ounces of black licorice a day for at least two weeks could land you in the hospital with an irregular heart rhythm or arrhythmia."
編者按:
此處是作者求證的關鍵一步,指出了方舟子混淆概念的錯誤。
由於在《中國藥典》里無法查詢到黑甘草,我在維基百科上查詢後發現,黑甘草的概念: So called "black licorice" is also a widespread flavour in other forms of confectionery such as jellybeans. 即,黑甘草實際上是國外的一種糖果。然而,到了方舟子的文章里,黑甘草糖搖身一變,成了中藥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維基百科關於黑甘草的詞條。
並且,上述FDA原文中的「2 ounces」(2盎司)=56.7g,而在方舟子的文章中變成了「……如果甘草吃多了……」為什麼方舟子不敢把56.7g寫出來?且看我慢慢分析。
何為藥物的副作用:擴大討論範圍
在文章的第二段,方博士詳細羅列了甘草酸/素的副作用:「其實甘草的副作用不止心率失常一種」……副作用一詞是一個藥理學概念,指藥物在治療量時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無論是副作用,還是長期大劑量,這些都是藥學及臨床醫學的研究範疇,然後方博士最拿手的偷換概念來了——「那麼吃多少甘草會出現不良反應呢?」
作者按:
不良反應概念:按正常用法、用量應用藥物預防、診斷或治療疾病過程中,發生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不良反應和副作用的區別,簡單來講,不良反應是比副作用更高一級的概念。通常不良反應包括副作用,變態反應,後遺效應,繼發效應,毒性反應,特異質反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等。如「變態反應」就包括我們常說的「過敏」。所以不良反應的概念,囊括了更多的對人體無益的作用。因此方舟子把副作用偷換成不良反應,相當於擴大了討論範圍。
並沒有結束
前文提到FDA新文章里的2盎司=56.7g,服用2周後可能會引起心律失常,而方舟子則在這一段把它變成了50g連吃2周心率失常,由於找到了2008年的文章,我發現這裡2008年的文章原文引述的是「even doses as low as 50 g of liquorice (75 mg glycyrrhetinic acid) consumed daily for 2 weeks can cause a significant rise in blood pressure」——原文50g引起的後果是血壓升高,而不是引起心律失常。2008年的文章也寫的是血壓升高,而這次新文章里把「50g」和「心律失常」對應在一起,可見號稱學術造假打手的方舟子寫起大字報來也不是很嚴謹。
科普需要傳播,但更需要嚴謹
接下來,最精彩的來了。前文研究葯研究得好好地,突然間方舟子引入了一個食品毒理學概念ADI,企圖把藥品的不良反應概念和食品研究對接:
研究提出:A no-effect level of 2 mg/kg is proposed from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from which an 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of 0.2 mg/kg body weight can be extrapolated with a safety factor of 10. This means consumption of 12 mg glycyrrhizic acid/day for a person with a body weight of 60 kg.
這段話有3個概念——
第一個:ADI(acceptable daily intake),人體每日容許攝入量是指人類終生每日攝入該物質後對機體不產生任何已知不良效應的劑量。以人體每公斤體重的該物質攝入量[mg/(kg·bw)]表示;ADI不能通過人體直接測定,而是由最大無作用劑量(通常是由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資料獲得)換算獲得(孫長顥《營養與食品衛生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1.7,第506頁第二段);
第二個:NOEL(no-effect level或no observed effect level),最大無作用劑量或稱未觀察到作用水平,又稱無可見作用水平,是指化學物質不引起生物系統或生態系統出現可觀察到的有害效應的最高劑量或濃度。
第三個:SF(safe factor),由於通常無法由人體實驗直接得出ADI值(如無法終生服用和觀察某種物質對人體的長期影響),故一般通過NOEL除以一個SF值來計算ADI,論文中safe factor的值是10。
作者按:
由定義可知,用ADI來評價的物質,需要符合終生、每日兩個特點,所以一般用來評價人體每日必須攝入的基礎營養素。而甘草作為藥品,僅在有治療需求的時候使用,並不具備這些特點,所以用ADI來評價甘草,並不合適。另,甘草的NOEL由上述論文原文可知,為2mg/kg,方舟子在文章中避免了談及這個數值,而專用ADI值來描述ADI和NOEL的換算公式為——
ADI=NOEL/SF
然而方舟子全然避而不談,直接給出0.2mg/kg的ADI值,並用5%的甘草酸含量計算出每日甘草飲片的服用量0.24g。但是其實原論文中,這個量論文作者已經算好了"This would be equal to 6 g licorice a day, assuming that licorice contains 0.2% of glycyrrhizic acid」,原論文按甘草酸含量0.2%計算,每天吃6g甘草,沒毛病。
你們猜為什麼方舟子不按照論文原話繼續引用下去,而是要自己費勁另算一遍呢?
其實,在方舟子2008年的文章中,引述過這樣一篇文章「Isbrucker RA et al, Regul Toxicol Pharmacol. 2006, 46(3):16792」.Risk and safety assessment on the consumption of Licorice root (Glycyrrhiza sp.), its extract and powder as a food ingredient, with emphasis on the... - PubMed - NCBI.
在這篇文章的摘要中介紹了一些甘草的有益作用,並提出了0.015 -0.229 mg/kg的ADI值。而上一篇論文中提到,荷蘭營養委員會(DNC)給出的甘草酸ADI值為200mg/kg。這個值十分接近方舟子文章中提到的「復方甘草片成人一次3~4片,一日3次,即每日攝入甘草酸至少202.5毫克」所以要是用荷蘭的ADI,那方舟子反對使用復方甘草片的文章就沒法寫了。
為什麼方舟子這篇文章是偽科普?
最後一段關於阿片,方舟子想說「甘草無效,有效的是阿片類成分」。但是說這句話之前,他缺少兩個步驟:
1、論證甘草鎮咳無效;
2、論證112.5mg的甘草浸膏鎮咳作用小於4mg阿片類成分。
不過這兩個步驟幾乎每一個都難如登天。如今甘草鎮咳/止咳作用的論文鋪天蓋地,甘草浸膏的鎮咳作用和阿片不是一個原理,二者各有用處。所以無法放在一起比較。
當然作為具有阿片類成分的復方甘草片,我個人同樣建議大家慎用。
我拒絕方舟子的偽科普
綜上,方舟子作為打擊學術作假的先行者,我是尊敬的,但是近些年來方博士的玩法越來越不堪入目了。你看人家FDA警示個黑甘草(糖),他跑來黑甘草;寫著復方甘草片,題目起個甘草不能多吃。做為一個正牌博士,我不覺得他讀不懂這二者的區別。我認為,這是他壞。忒壞。
@科學貓頭鷹 作為方舟子在知乎的賬號,應該以此為恥,適可而止。我深知,我今天在知乎打下的每一個字都可能成為後人進步的參考資料。作為一名醫學專業相關者,我深知我所寫下的每一個字都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引述論證務必精確,遵守學術道德。吾等應檢點吾身,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務求嚴謹,絕不篡改原文、移花接木、擴大討論、洗腦他人。我,作為一個普通的醫學學士——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岐黃青年匯」,編輯/半夏。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青年中醫 好文選讀
-商務聯繫-
※中醫院校教育,真的如此糟糕?
※廣東,有一家中醫院:敢於挑戰急危重症
※上海學者首次向國際證明中醫用藥劑量的科學性
※年紀大了,還能學中醫嗎?
※爸,媽,你們怎麼又在轉發這種東西!
TAG:中醫同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