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人演13角的殿堂級表演!這部電影讓人著迷的不止這個——

一人演13角的殿堂級表演!這部電影讓人著迷的不止這個——

原標題:一人演13角的殿堂級表演!這部電影讓人著迷的不止這個——


「大魔王」凱特·布蘭切特具有一張氣場爆棚的臉。



▲電影《宣言》海報


在近期第五屆德國電影節在京展映的電影《宣言》中,凱特分別塑造了送葬人、電視新聞主播、朋克女、流浪漢、垃圾焚燒廠工人和家庭主婦等13個反差巨大的人物。

她自如地穿梭在這些角色中,用她那時而堅定、時而獃滯、時而挑釁又時而冷漠的眼神,貢獻了殿堂級的非凡演技。


凱特一人分飾13角



▲凱特·布蘭切特飾演的多個角色


與尋常的電影形式不同,《宣言》更需要台詞功底和對戲劇張力的把控,凱特強大的氣場和個人魅力像是特殊配方下的明麗顏料,讓觀眾激動而沸騰。


執行製作人麗貝卡·羅伯森評價凱特·布蘭切特說:「她是當今世界上可塑性最強的女演員之一,她在眾多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為人所熟知的經典形象,《宣言》將她這一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我不在那兒》鮑勃·迪倫(凱特·布蘭切特 飾)的墨鏡造型


凱特曾在電影《我不在那兒》中反串鮑勃·迪倫的搖滾角色,墨鏡、香煙、捲髮,出神入化的演技,讓大家差點沒認出她來。


在奧斯卡獲獎影片《藍色茉莉》中,凱特飾演的毫不掩飾地相信自己只配得上過最上流生活的虛榮「貴婦」形象,從銀幕上躍然而出。

在《伊麗莎白2:黃金時代》中,她對一代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演繹,使得在《莎翁情史》中同樣飾演過女王的「奧斯卡影后」格威妮絲·帕爾特羅相形見絀。


演技是磨出來的


當你看見一個演員時,你首先想起的不是他這個人叫什麼,而應該是他/她在劇中的名字。凱特·布蘭切特就是這樣一個演員。她被稱為多面女王,和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變色龍演繹相似,可外放可內斂,可高貴可低賤,可嚴肅可搞笑。


千變萬化的口音也幫助凱特塑造千人面孔。《宣言》的服裝和化妝固然鬼斧神工,但凱特飾演的13個不同角色的口音真的很「專業」。


此外,在她主演的《疾走天堂》中,她除了說義大利語,亦不斷變換愛爾蘭腔、德國腔、倫敦腔和法國腔等各種口音的英語。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法《演員的自我修養》


精湛的演技並非天生習得,更歸於自我修行。即使是好萊塢的寵兒,凱特也從未放棄舞台劇,她出演過《慾望號街車》的布蘭奇、《萬尼亞舅舅》的葉琳娜和《海達·高布樂》的海達·高布樂。


眾所周知,演舞台劇需要長期的排練,為保證表演不能出任何差錯,演員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雖然「費力、不賺錢」,卻是最磨演技的方式。


▲話劇《慾望號街車》中的布蘭奇(凱特·布蘭切特 飾)


相比之下,國內近期大熱的綜藝節目《演員的誕生》,試圖營造了一種「幻覺」——演技可以在短暫時間內習得。但顯然「匠心」、「靈魂」、「純粹」與「敬畏感」與流量為王的綜藝相悖,於是期望看到「戲骨」的觀眾活脫脫見證了「戲精」的一場場鬧劇。


「戲骨」成就電影


顯然,凱特·布蘭切特成就了《宣言》,很難想像該片若缺少了她——大概會是災難吧。


知名導演大衛·芬奇曾評價凱特:「無時無刻散發出來的那股銀幕力量和能力極為罕見」,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伊納利圖也表示:「只有凱特就算躺在地板上也能傳達出有趣的信息,她總是可以化繁為簡得創造出這種共鳴感,並且表達出的任何一個層次都很寶貴」。


沒有「凱特」的《宣言》也許照舊很「行為藝術」,但更清冷,更呆板,觀眾看起來猶如「嚼蠟」。


你可以想像以下這些口碑影視作品——少了「戲骨」會怎樣嗎?



▲關宏宇和關宏峰(潘粵明 飾)


潘粵明在《白夜追兇》中飾演的關宏宇(弟弟)和關宏峰(哥哥),一個俏皮,一個嚴肅,即便是用技術讓自己同框出境,也能一眼分辨出哥哥和弟弟。


▲招娣和宮二(章子怡 飾)


章子怡在《我的父親母親》里是鄉下普通人家的青澀、倔強、靈動的丫頭,而《一代宗師》中,她飾演的宮二,將韌勁和狠勁都隱藏於一張波瀾不驚的面容之下。



▲麥克·柯里昂和盲軍官(阿爾·帕西諾 飾)


阿爾·帕西諾是典型的體驗派演員。在《教父2》中,他沉穩、內斂、老謀深算,像一位藐視一切的國王,《聞香識女人》中,他飾演的盲人媲美教科書級別表演:尖刻的語氣,粗暴的舉止,乖張的性格,但展現了截然相反的風度翩翩的魅力。


《宣言》很「超現實」


然而,除去凱特非凡的演技,《宣言》的文本卻是枯燥晦澀的。《宣言》汲取未來主義藝術家、達達主義藝術家、激浪派藝術家、至上主義藝術家、情境主義藝術家,與道格瑪95等文本素材,也表達了個體藝術家、建築師、舞蹈家和電影製作人的沉思。


朱利安·羅斯菲德更像是操縱著凱特·布蘭切特這個表達的「木偶」,50多個20世紀里程碑式的宣言為藍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戲劇衝擊和文學之美的詩意獨白。


然而諷刺和幽默的幾段戲,製造了超現實與現實的對照——言語是復古的,對照的現實卻是赤裸裸地解構「現在」。


▲新聞直播室里的女主播(凱特·布蘭切特 飾)


凱特飾演的女主播嘴裡念叨觀念藝術宣言。



▲「雨」中的電視新聞記者(凱特·布蘭切特 飾)


很快新聞播報結束,鏡頭切換至站在雨里播報新聞的記者,結束後,周圍的工作人員陸續走過來撤掉攝像機,隨後謎底揭開,剛剛新聞中的下雨場景也不過是人工搭建的。


這很寫實。主播和記者談論的是虛假新聞——它把玩的是一種觀念藝術,而現實也常常會發生這種人工搭造虛假新聞場景的真實情況,這猶如英劇《黑鏡》那樣,故事看似荒誕虛假,卻對應著一種現實中的真實。



▲垃圾處理工(凱特·布蘭切特 飾)


▲暗示未來主義的建築


一個百無聊賴的垃圾清理工,漠然無光的臉龐面對龐大的城市肅清垃圾,而另一邊是緊迫逼著的未來主義建築。城市巨大而喧鬧,消費主義盛行而對其他的事物漠然不知,導演將反差處理的巧妙。


「電影」傷害了《宣言》



▲藝術家朱利安·羅斯菲德


值得一提的是,《宣言》的導演朱利安·羅斯菲德是一位德國藝術家。《宣言》原本是一件裝置藝術品,它也具有嚴苛的要求:在展館「十三個單屏互不阻擋」「同時播放」。


所以能夠實現在有限空間內產生最大的視覺衝擊力,而由於「同時播放」,所以觀眾是無法聽清所有文本,留下的更是給個人解讀的空間,這樣的方式也是最佳的表達方式。


所以去影院看電影的觀眾會有「蒼白」、「說教」、「糟心」的消極評價,他們在電影中找不到一個合理的敘事引導的故事走向;而那些看了展的觀眾(明顯是藝術的擁篤)表示受到了「震撼」,可以說「電影」放映的形式實際上削弱了《宣言》的表達力。



▲展覽館13塊屏幕互不遮擋。

電影版《宣言》未必十全十美,但藝術家導演朱利安·羅斯菲德與演員凱特·布蘭切特摒棄了陳腔濫調,用動態影像描繪了一場超現實波瀾壯闊的夢境,它無疑成功地激起了現實中的「波瀾」,讓我們反思自己當下的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mp 的精彩文章:

特朗普和俄羅斯究竟啥關係?從他1987年首訪莫斯科說起——
想不到,窮途末路的極端組織,竟做著這樣的交易——
我把你當作上帝,你卻把我推向地獄……
他爸是戲精,他是撲克臉,這一家子都是老戲骨——
世界上「最危險的人」走了,留下一堆未解之謎……

TAG:國際先驅導報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