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醫實用:治療帶狀皰疹,醫生常犯哪些錯?
前言
在國內帶狀皰疹臨床治療中,臨床存在一些治療不合理的現象,不僅不能起到治療作用,還可產生藥物的不良反應,並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經濟負擔。
抗病毒藥物種類選擇不合理
帶狀皰疹抗病毒的藥物選擇主要是核苷類似物,其他抗病毒藥物療效不是十分肯定。在核苷類抗病毒藥中,阿昔洛韋和泛昔洛韋是治療的首選,不僅因為帶狀皰疹病毒對這兩個藥物較為敏感,且安全性也比較高。
有些醫生選擇更昔洛韋,由於該葯主要針對巨細胞病毒感染,且其免疫抑制效應、引起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常見,顯然用於已有免疫功能低下的帶狀皰疹患者是不合適的。
膦甲酸鈉也被用於帶狀皰疹的治療,該葯主要針對耐葯的皰疹病毒,由於帶狀皰疹病毒罕見產生耐葯,因此常規用於帶狀皰疹治療顯然也缺乏合理性。
濫用免疫調節劑
帶狀皰疹發病的基礎是機體抵抗力下降,臨床上選擇一些免疫調節劑如干擾素、轉移因子、胸腺肽、卡介苗多糖核酸等治療,期望能提供患者的抵抗力,這缺乏臨床有效證據,也沒有必要。
由於帶狀皰疹發病的基礎是針對帶狀皰疹病毒特異性的細胞免疫功能低下,一旦發病後一方面病毒複製產生皰疹,另一方面複製的病毒可以有效激發機體的特異性細胞免疫,這已經足夠使機體得到保護。
因此,帶狀皰疹患者很少複發。濫用免疫調節劑,不僅無明確療效,且有可能產生一些不良反應。
常規使用神經營養藥物
多年來認為,神經受損是帶狀皰疹合併神經痛發生的重要原因。近年來研究發現,帶狀皰疹神經痛發生並非有顯著的器質性神經病變,多為功能性的神經電生理變化,因此常規使用神經營養製劑如維生素B1、維生素B12顯然沒有必要。
因此,帶狀皰疹各種療法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對疾病發生機制的理解上,必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雙盲對照研究,通過循證醫學指導臨床治療。
控制疼痛措施的選擇
帶狀皰疹相關性疼痛,特別是後遺神經痛是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有效緩解疼痛是帶狀皰疹治療中的重要環節。帶狀皰疹並發的疼痛從皮疹出現前數天,到皮疹癒合後數月,甚至數年都可以存在。
為減輕或阻止帶狀皰疹疼痛的發生、發展,除應用抗病毒和合理應用激素外,在控制疼痛的策略上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在帶狀皰疹發生的急性期階段較早地應用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藥物,如多塞平、阿米替林等,特別是疼痛表現較為明顯的患者。
選擇抑制中樞神經興奮性的鎮靜或抗癲癇藥物如加巴噴丁、普瑞巴林,比單純應用有止痛作用的藥物更重要。
由於疼痛多源於中樞或周圍的神經興奮性增強,疼痛部位局部的治療如外用藥物、藥物封閉、手術干預等其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規範合理的系統藥物治療更為關鍵。
作者: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科 郝飛
排版:劉清華
※不是所有的 「咽部不適感」都是慢性咽炎
※再這樣下去,明年誰還來簽約!
※揭開結腸癌的偽裝面紗
※有補償、有養老,還可聘到衛生院……這裡的村醫有福了
※對付高脂血症,比吃藥更重要的事
TAG:村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