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隱士的境界——史飛翔

隱士的境界——史飛翔

隱士的境界

史飛翔

孔子曾經將逃避分為:「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依照孔子的這種分法,隱士也正好可以分成三類:「形隱」、「心隱」與「朝隱」。

說到隱士,有人將其追溯到上古傳說時期,有人推到堯、舜之時,有人溯至殷周之際,也有人認為隱士的真正出現是在春秋時期。但無論哪種說法,大概都將伯夷叔齊作為早期隱士的代表。《史記·伯夷叔齊列傳》記載,伯夷叔齊因不滿武王興兵伐紂而隱居首陽山並最終餓死。伯夷叔齊最初逃離孤竹國想要到西周去,但到了西周又深感失望,於是再次逃到首陽山去。但無論是逃到西周還是逃到首陽山都是在「闢地」,都是在尋找一方有道德的、可以適合他們生存的樂土。在伯夷叔齊的時代,包括此前的那些個「岩穴之士」,他們有相當多的一批人選擇了隱居山林這樣的一種生活方式。這時候的隱士,就是要與世俗的社會、世俗的政治權力、世俗的道德觀念作一種隔絕,他們要把自己和這個社會隔離開來。這樣的隱居方式我們可以稱其為「形隱」。

和「形隱」相對的是「心隱」。「心隱」的開創者是莊子。莊子是一位對隱逸文化做出重大貢獻的奠基人之一。隱逸在莊子那裡一下子從一種抗議、疏離變成了一種審美和情趣。莊子構成了隱逸文化的靈魂,莊子為隱逸思想開拓出了一個廣闊的精神天地。莊子很清楚伯夷叔齊這樣的「形隱」型隱士所面臨的生存困境,所以他提出了另外一種隱居的生活方式——隱心而不隱身,虛己以游世,保持心靈的恬淡寧靜,這就是「心隱」。莊子創造了一個詞叫「陸沉」。《莊子·則陽》:「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沉者也。」郭象註:「人中隱者,譬無水而沉也。」所謂「陸沉」其實就是「心形分離」。心和形是可以分離的,心靈有心靈的生活,形體有形體的生活。所謂「心隱」就是說,我的形體可以不隱藏,可以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可以每天和別人一樣吃喝玩樂,可是我的心是特別的,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樣的。莊子通過這樣一種「心隱」的方式給後世隱士生活提供了一種新的類型。

「朝隱」的最早提出者是東方朔。史書記載,東方朔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陸沉於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傍有銅馬,故謂之曰「金馬門」。東方朔的意思很清楚,他就是要在朝廷里避世。他說朝廷里就可以隱居,何必一定要去山林之中、蒿廬之下。「朝隱」思想實際上是孔子提倡的仕隱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一種「融通」。「朝隱」作為隱士的第三種類型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仕隱之間的矛盾,並試圖在「形隱」與「心隱」之外尋找到一種解脫的途徑。

「形隱」沉湎於世外桃源,希望藉助於環境而忘卻世事,這隻能是「小隱」。「心隱」通過「心齋」、「坐忘」、「游世」等修鍊方式在喧鬧的市井中視他人嘈雜於不聞不見,從而求得心境的寧靜並進而在天地間自由翱翔,這是「中隱」。「朝隱」是雖在朝為官,面對塵世的污濁、傾軋,鉤心鬥角卻能保持清凈幽遠的心境,大智若愚,不與世爭,不與世濁,悠然自得,淡然處之,這才是真正的隱士,是「大隱」,也是隱士的最高境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剛偉 的精彩文章:

TAG:陳剛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