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思想史教學中易被忽視的幾種方法 ——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

思想史教學中易被忽視的幾種方法 ——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

原標題:思想史教學中易被忽視的幾種方法 ——以《「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


思想史反映了智者先賢對人類面臨問題的深層思考,對開闊視野,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有其它教學內容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思想史博大精深、幽玄晦澀,對閱歷少、抽象思維能力弱的中學生來說,接受起來十分困難。在思想史的授課中,如何做到深入淺出、高舉輕放,不僅需要教師平日的廣積博累,更主要的還是要有恰當靈活的教學方法。對如何進行思想史教學,許多名師名家已多有論述,筆者在這裡就不再拾人牙慧,而僅就一些大家容易忽視的方法,談一談看法。


一、


介紹生平,追本溯源


由於篇幅和體例所限,教材對歷史人物的介紹往往只限於生卒年月、名號和籍貫這些最基本的歷史信息,而對人物的生平卻沒有隻言片語。我們知道,社會環境、社會地位等固然對一個人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早年的人生經歷也必然在其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對其思想的形成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要使學生能深刻理解這些先賢的核心思想,對他們的生平進行簡單的介紹和評價是十分必要的。

對孔子的生平介紹主要側重於兩個方面:一是孔子的貴族出身;二是孔子早年的窘困。


孔子的先人是宋國第一代國君微子的後裔,其三世祖孔防叔,畏華氏之逼逃亡魯國定居。父親孔紇(字叔梁)是魯國貴族孟獻子屬下一個「有力如虎」的猛士,因戰功顯赫被提升為陬邑大夫。魯國是周代禮樂制度最為完備的封國,作為魯國貴族後裔的孔子自幼就樹立了復興周禮的雄心大志,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用小盤碗學行禮作遊戲玩)。」


由於他父母的結合不符合當時的禮制,孔子自幼受到他人歧視。三歲時父親病逝,家道衰敗,生活陷入困境,17歲時,母親顏徵因操勞過度也離他而去。孔子早年的不幸使他認識到親情的珍貴,人與人關係的重要,所以孔子終生呼喚「仁愛」。早年的不幸也錘鍊出孔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所以才耐得住寂寞、冷落和誤解,承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打擊。


通過以上介紹,學生在被孔子深深感動的同時,也理解了孔子。孔子在他們面前再也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平凡人。



整合教材,明晰條理


所謂「整合」就是把分散、零碎的知識進行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線索化、網路化。「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涉及的就是歷史學習內容優化整合的問題。……對教科書內容的整合,是教師課程意識的體現。」[1]


只有通過「整合」,才利於學生全面、系統、高效地掌握歷史知識,理清歷史線索,把握歷史規律。


老子的《道德經》是由兩部分組成的,即《道經》和《德經》,《道經》主要講哲學,《德經》主要講政治和軍事,而教材則把這兩個問題混雜在了一起,為便於學生掌握,筆者通過表格的形式對這一內容進行了整合。


通過這種結構化的「整合」,老子的思想明確清晰、一目了然,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說文解字,明確內涵


本節課涉及到許多倫理學、哲學和法學概念,如「仁」、「禮」、「道」、「德」、「法」,這些概念有著深刻的內涵和豐富的外延,正確把握這此概念對於理解「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至關重要。從文字學的角度對這些概念進行解析,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以「法」字為例,「法」的繁體字法是「灋」,篆書寫法如下圖:



「法」,從「水」,表示法律是公平無私的;從「廌」(zhì),即解(xiè)廌(見上圖),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據說,在審理案件時,它能用角去觸理曲的人並將其除滅,所以字形也採用「去」作邊旁,今天的寫法省略了「去」。《說文解字》注釋為:「灋,刑也。平之如水。從水,廌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會意。」「法」字寄託了古人對「公平」、「正義」等法制精神的期望。


通過「咬文嚼字」,讓學生了解了這些概念的來龍去脈和古今含義,有助於進一步加深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注重細節、嚴謹紮實的學習習慣。



聯繫生活,切身體驗

生活經驗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學生的生活閱歷,即所見、所聞、所歷;一是指學生基於生活閱歷而形成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即所思、所悟、所感。「當遙遠的歷史和身邊的現實人發生了密切聯繫,枯燥的歷史知識和生動的生活課程資源結合在一起,那麼,『死』的歷史就會變『活』,學生就很容易建構起屬於自己的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深刻的認識。」[2]


教師要找准新知的切入點和生長點,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經驗,實現歷史問題生活化,生活經驗歷史化,思想史教學更需如此。


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最主要的不同就是:「仁愛」是有等級有差別的愛,而「兼愛」是無差別的愛,為幫助學生理解「仁愛」思想,我就用父母與子女之愛來說明。


師:你覺得你的父母能做到愛別人的孩子超過愛你們嗎?


生:不可能。「孩子是自己的好」嗎!


師:你能做到愛別人的父母超過愛自己的父母嗎?


生:很難。人常說:「狗不嫌家貧,子不嫌母醜。」父母愛自己的孩子,孩子愛自己的父母是人之常情,天經地義。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呢?


生:說明愛是有差別的,有親疏之分。


由於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繫起來,一個教材中的難點,就這樣在師生輕鬆有趣的對話中解決了。


講述故事,深入淺出


「作為歷史學科,最能讓學生感興趣的莫過於經過千百年積澱的歷史故事,科學合理使用它,即能突出主題,又能將學生引領進『樂學』的領域……同時,歷史故事蘊含豐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給人啟迪,催人奮進。」[3]


單純的理論解析既枯燥又抽象,教師講得如醉如痴,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而生動有趣的故事卻可以讓學生如沐春風、心領神會。


《論語》、《孟子》、《墨子》中就記載了許多故事。在這些故事裡聖人先賢們的言行、態度有助於我們更直觀地了解他們的倫理和政治思想。比如,從「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故事中,我們看到了孔子在禮儀方面的堅守;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故事中,我們理解了孟子的治國理念;從荀子的兩個大弟子李斯和韓非子成為法家代表的故事中,我們了解了儒法相融的淵源;而《墨子·公輸》的故事又使我們為墨子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的精神所感動。


莊子和韓非子喜歡用通俗易懂的寓言來說明深刻的道理,這些寓言也具有極強的故事性。比如,「東施效顰」說明了順其自然的道理;「守株待兔」說明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講故事使歷史變成了一門可親可愛的學科,使歷史課堂成為享受快樂和凈化心靈的殿堂。



創境激趣 自主探究



著名歷史學者趙亞夫指出:「在教學中要積極地創設各種情境,引導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依賴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創造性地對教學情境進行體驗……使學生充分感受蘊藏於這種教學活動中的歡樂與幸福的同時,達到促進其主體性充分、自由地發展,從而達到學生的可持續發展。」[4] 2012年,蘇州金雞湖畔樹立的一尊名為《剛柔之道——老子像》(見上圖)引起了人們的非議,雕塑中的老子張大嘴巴露出了獨有的一顆門牙,向外吐出了長長的舌頭。有的網友甚至戲稱像「弔死鬼」,許多人對此表示不滿,認為有辱聖人尊嚴。而作者田世信卻倍感委屈,他解釋稱,老子「吐舌露牙」的典故在歷史上早有記載,這種造型恰恰體現了老子深奧的哲學思想。

針對這一事件,筆者設計了一個課堂探究活動: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並選出一位代表談一談對這件事的看法;結合所學知識給這尊雕塑寫一段文字介紹,以幫助人們對它的理解。


探究問題明確後,學生熱情高漲,討論熱烈。對第一個問題,有的同學認為:藝術作品既要展現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又不能過於怪異和誇張,要照顧到中國的國情,特別是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和國民素養。另一部分同學則認為:藝術創作體現了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和創作風格,藝術作品具有超前性,不一定都能為當代人所理解,但如果在底座上加一段說明,效果會更好。對於第二個問題,同學們的思路基本一致,都能從辯證思想的角度根據「牙」和「舌」的特點去論述,最後上升到「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高度,基本抓住了作者的意圖,準確詮釋了老子的思想內涵。


這次探究活動不僅使同學們加深了對老子思想的理解,提高了協作創新意識,而且也認識到歷史學習在現實中的作用,從而增加了學習歷史的信心和動力,可謂一舉多得。


在教學中,沒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恰當的方法,就是對於同一個問題,也可以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去解決。究竟採用何種教學方法更有效,還是要根據新課程的理念,立足於學情和客觀的教學條件,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切不可人云亦云,東施效顰。


【注釋】


[1]張向陽:《歷史教學論》,長春:長春出版社,2011年,第239頁。


[2]齊健主編:《走進高中歷史教學現場》,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244頁。


[3]夏輝輝:《問題解決:歷史教學課例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5頁。


[4]趙亞夫:《歷史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65-66頁。


——本文載於《中學歷史教學》2016年第02期第50-52頁


小編:大魚(周四)


微信號:Pxy_luckygir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推薦閱讀】辛亥革命的勝利與失敗
【課件分享】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知識梳理】 時間軸歷史大事件
【課件分享】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教學動態 l 歷史教學領域的四大期刊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