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殲20列裝改變世界格局,多國紛紛撤資退出五代機項目

殲20列裝改變世界格局,多國紛紛撤資退出五代機項目

原標題:殲20列裝改變世界格局,多國紛紛撤資退出五代機項目


10月18日,韓國媒體報道稱,印尼中止了對韓國KF-X五代機項目71億美元預算的審批。緊接著,10月25日,俄羅斯報道稱,印度已正式宣布退出與俄羅斯合作的第五代戰鬥機項目,印度在這個項目上已投入了超過100億美元。



韓國KF-X五代機


五代機作為當今世界最高航空技術水平的代表,一直被認為是大國專利。除了美國,全球各國都開始研發屬於自己的五代機,這其中就有韓國的KF-X,俄羅斯的T-50,印度的AMCA等。

就在我國殲-20正式入列空軍,殲-31最近也動作頻頻,離服役的日子或不遠了的時候,俄T-50和韓KF-X近期都傳出合作方撤資停止合作的新聞,這似乎讓全球五代機項目一時陷入了瓶頂之中,那麼這些國家究竟是五代機項目中遇到了困難還是另有想法?



首先我們來看下像F-22這樣的五代機遇上非五代機會是什麼樣子,F-22作為五代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隱形,很多人都認為非隱身戰機要到視距內才可以反制F-22,而F-22卻可在被發現前就發射導彈,取得勝利。


其實這是個誤區,美軍的EA-18G「咆哮者」就曾在演習中擊敗過F-22。EA-18G是美軍在F-18的基礎上發展研製而成的電子攻擊機,在美國內利斯空軍基地舉行的2009年「紅旗」軍演中,首次參戰的EA-18G在對抗演習中用AIM-120空對空導彈將F-22「擊落」,成為一堂經典的現代電子戰教育課。



資料圖:美軍F-22


可見,一些配備先進雷達和航電設備的非五代機遇上F-22,並不是沒有還手之力的,甚至是一些三代半戰機在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的幫助下,或也能和F-22較量一番。


所以說,近期多國撤出五代機項目計劃,一方面可能是進展緩慢,不願意再耗費更多的資金,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已有針對隱形戰機的方案。比如先進的防空導彈系統、預警機和電子戰飛機等。


除了這些,近年來無人機裝備也呈現飛速發展的勢頭,依靠其成本低、產量大的特點,一旦具備超音速巡航的能力後,也能改變未來空戰的模式。


我國目前也已入列第五代隱形戰機,全球在五代機領域的動作都值得我們深究,及早做好相應準備。

在遵循相同的電磁學隱身設計原則的基礎上,殲20和F22都在正面範圍內,避免了雷達天線、座艙、進氣道等大多數強信號散射源形成的強暴露特徵;而在弱散射源的細節設計上各有優劣,其總信號特徵處於同一個級別。


而在側向和後向上,情況又有不同:後向由於發動機本身沒有隱身設計、也無法進行良好的噴口隱身化處理,殲20和F22差距極大,可以說沒有可比性。



圖:殲20採用全動垂尾,總面積明顯小於F22



圖:F22的垂尾面積非常大,阻力和重量、對側面的信號反射都比殲20要大


而側向由於殲20採用了總面積小得多的全動垂尾,因此雖然存在腹鰭這個F22所沒有的構件,但是總信號強度特徵依然與F22處於相同的級別並且要更低一些。俄羅斯T50雖然也採用了全動垂尾,但是該機的後機身發動機艙段根本沒有做任何隱身化處理,其性能和F22、殲20完全不可相提並論。



圖:F15側面反射面積巨大,機翼/機身,水平/垂直尾翼等平面以直角相交是核心因素之一


在戰鬥機上,由於機長大於翼展、特別是側向常常存在大量直角相交、形成強烈角反射器效應的結構外形;戰鬥機在側向的雷達反射信號是非常強烈的,遠遠大於正向的特徵。比如F15在入射波長λ=5cm的情況下,90±5度範圍內的雷達反射面積達到400平方米。


圖:B2取消了垂尾


因此對於隱身機來說,必須取消垂直尾翼,或者至少採用傾斜垂尾、並儘可能縮小其面積的設計。而對於現在的戰鬥機設計技術來說,完全取消垂尾,將會導致飛機的操縱能力無法滿足高機動飛行要求,是無法接受的。


縮小垂尾面積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重量和阻力都會隨之減小——特別是持續超聲速飛行阻力。但對於殲20和F22這樣的五代機來說,它們都要求非常高的大迎角飛行控制能力——這通常需要更大的垂尾面積才能實現。


在大迎角的飛行狀態下,五代機會相對迎面的氣流,處於高高翹起的飛行姿態;而且會從機頭的棱邊、進氣道的邊沿以及鴨翼/邊條上,撕裂迎面氣流形成籠罩整個飛機上表面的巨大強烈漩渦。



圖:F22高機動飛行,垂尾被籠罩在漩渦中



圖:注意垂尾捲入渦流中


在這種情況下,更大面積、更堅固結構的垂尾設計——比如F22那種傳統的垂直安定面+方向舵設計;通常來說,更容易獲得設計上的成功。更大的面積,使得垂尾即使是因為處於機身背風區域的亂流和漩渦中,氣動效率顯著降低時,依然能提供足夠的穩定作用和操縱能力。


圖:注意F18垂尾避開邊條漩渦核心區域,這是多次修改後的設計


而在大過載或者極速飛行時,垂尾上會遭受非常強烈的壓力和劇烈的震動;結構不夠堅固,強度和剛度不足,或者是氣動彈性設計與全機不匹配,都會引發災難性的解體和失控。特別是在瑞典JA37為代表,現代戰鬥機廣泛引入渦流增升技術以後,高速漩渦氣流對垂尾的衝擊破壞更是非常普遍而棘手的問題。



圖:YF-23設計不太看重機動性,渦流增升幅度遠不如殲20強烈,垂尾設計難度要低很多



圖:YF-23全動垂尾偏轉


殲20的垂尾由於整個氣動面都是可以偏轉的,因此它可以用更小的總面積,就取得比F22垂尾更高的控制效率。但是作為代價,殲20這一設計的風險,無論是飛行控制,還是結構安全上的風險,也都遠遠高於F22——飛機的氣動彈性設計只要稍微犯一點錯誤,那麼試飛過程中很可能飛行員連挽救飛機的機會都沒有。


對於高風險、高收益的極端化設計,唯一的評判邏輯就是看最終結果,這是非常成王敗寇的事情:失敗了,那當然就是設計師狂妄盲目,脫離實際;成功了,那就是設計師能力卓著,決斷過人。


而殲20的試飛結果大獲成功:安全無恙的完成了高低空最大速度、最大持續過載盤旋等各種極限指標的指標試飛並投入批產。

就F22來說,如果DSI進氣道的相關氣動理論和計算模型能夠在80年代初中期就成熟的話,該機絕對會採用DSI進氣設計。這是源於時代的局限性,而非能力或者魄力上的問題。



圖:F117



圖:洛克希德在F22之前研製的F117,採用全動垂尾


和DSI進氣道不同,全動垂尾是一種很早就出現的技術——當然在F117等飛機上使用時,由於機動性和飛行速度要求低,它的設計難度也低很多。F22在充分權衡技術風險和性能指標以後,放棄了這一設計。


相較於F22,殲20的垂尾設計註定要付出更高的技術風險代價、更大的設計和製造成本;那麼在它成功以後,獲得更為出色的預期性能,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國軍情 的精彩文章:

美國在改變:時隔三年再次試射高超音速導彈 直言要虛心學習中國
鄧小平:遠東地區領土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中國人遲早要回屬於我們的領土
俄軍大轟核潛艇一起出動 24小時轟炸 不給美軍機會
點贊中國:咱們一項「秘密」實驗 ,竟逼得美軍航母后撤2000里
中國「突襲」利器震懾世界,一推出就即被多國盯上

TAG:大國軍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