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確劃分二十四節氣的唐代高僧一行和尚

正確劃分二十四節氣的唐代高僧一行和尚

一行原籍魏州昌樂縣,生於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本姓張,名遂,是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二十歲左右到長安拜師求學。當時京都有位學識淵博的道士,送給他一本西漢揚雄所著的《太玄經》。他經過幾天幾夜的潛心研讀,很快弄懂,寫出了《大衍玄圖》和《義訣》各一卷,闡釋晦澀難懂的《太玄經》。得到著名的藏書家尹崇的獎譽,名聲大振,成為京城有名的學者之一。

武三思為了沽名釣譽,到處拉攏文人名士為其效勞,指名要與張遂結交。張遂秉性正直,平時十分憎惡這些不學無術的皇親國戚,遂隱而不見。適值此時,普寂禪師到中嶽嵩山弘揚禪法,張遂參聽之後,有所覺悟,乃於嵩陽寺禮普寂為師,落髮為僧,得法名一行,時年約二十五歲。

出家之後,他四處遊方參學。開元五年,唐玄宗李隆基命一行的族叔、禮部郎中張洽親自去武當山請一行入朝,協助善無畏在洛陽大福先寺翻譯《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

但李隆基請一行進京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整理曆法。當時觀察、計算天文與使用曆法都是沿襲古代的舊方法,謬誤百出。

開元九年,一行開始草擬《大衍曆》,至開元十五年完成,首尾達六年之久。開元十一年,一行和率府兵曹參軍梁令瓚合作,用銅、鐵製成測定日月星辰位置和運行規律的「黃道游儀」。

接著,一行又受詔和梁令瓚等人製造「渾天銅儀」。渾天儀是我國古代天文的重要儀器,西漢武帝時落下閎製造渾天儀。東漢安帝劉祜元初四年,張衡將渾天儀改用漏水來轉動。漢以後,又屢有改進;尤其是經過一行和梁令瓚的努力,才比較完備。

《新唐書·天文志》云:「中晷之法:初(李)淳風造歷,定二十四氣中晷,與祖沖之短長頗異,然未知其孰是?及一行作《大衍曆》,詔太史(指太史監南宮說,太史官大相元太等人)測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為定數。」這就是用圭表測量日影於同一時刻在各地投影的差數——「影差」,以計算太陽距離赤道南北遠近的方法。如太陽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時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節;太陽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時候,圭影最長,就是冬至節。依此可以區分二十四節氣和測定時刻。一行根據當時實地測量的結果,得出「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差一度」的結論,比公元814年回教王阿爾馬蒙的實測子午線要早九十年。

為了使各個測量點能準確測出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天正午時刻的日影長度和漏刻晝夜分差,一行發明了一種新的測量儀——「復矩」。昭宗李曄時代的邊岡重訂曆法,認為《復矩圖》非常精粹,是不可磨滅的作品。

一行還建造天文台,徹夜觀察星宿的變化,測出一百五十多顆恆星的準確位置。發現恆星的黃道座標與古代曆法記載有出入,於是提出恆星位置在天體中不斷移動的學說,修正了自漢以來沿襲了八百多年的有關二十八星宿位置的論點,從而引起了人們對恆星變動的觀察注意。

由於大規模地進行實地測算,驗證了南北各地晝夜長短不同的情況;推行各地不同的漏刻制度,從而為改進曆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在此基礎上,一行編成《大衍曆》。這部新曆較為準確地闡明了地球圍繞太陽運行速度的規律,提出了正確劃分二十四節氣的方法,對科學解釋天文現象,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更多內容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民俗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故事 的精彩文章:

李叔同為何要出家做和尚?
佛教 故事:禪師是去好呢,還是留住好?」
玄奘法師是如何度過西行路上最為艱險的一段旅程
彌勒菩薩是如何變成笑口大肚形象的
中華 文化:「女大十八變」是指什麼

TAG:民俗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