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楞嚴經》參習(84)

「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楞嚴經》參習(84)

「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楞嚴經》參習(84)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繁)【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

(簡)【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本文:

下面是阿難尊者答覆世尊的三問:

(繁)【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淨所生。故有光明。】

(簡)【阿難言。由佛全體閻浮檀金。赩如寶山。清凈所生。故有光明。】

這是答第一個問題,光明拳因何所有。


(繁)【我實眼觀。】

(簡)【我實眼觀。】

這是答覆第三句話,汝將誰見。



(繁)【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簡)【五輪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這一句是答覆第二個問題,云何成拳。在這個地方阿難這三句答問沒有依照次第,三問三答都非常的明顯,我們逐句來研究。

第一句裡面講到,『閻浮檀金』,閻浮檀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勝金,勝是殊勝,就是非常好的黃金,印度稱之為閻浮檀。經典裡面說,我們這個世界叫閻浮提洲,閻浮提的得名就是因為閻浮提樹而得名,這個樹,經典裡面所說的,是在須彌山南有這個樹。這個樹的果汁要是流到水裡面,水裡面的沙石染到這個樹汁就變成金。這種金就是「閻浮檀金」,放在一般金塊裡面它特別的出色、特別的殊勝,所以就稱為閻浮檀金。金銀七寶,不但佛書裡面說得很多,我們世間古籍也常講,眾生有福報的時候這些七寶就多,處處都呈現;眾生沒有福報,七寶就隱沒,稀少了。我們看到古人,無論是中國或者是西方,歷史上所記載的,古時候國王對於大臣或者老百姓的賞賜,賜給黃金白銀這都是很普遍的。現在黃金跟白銀好像數量很少,所以一般人都把它當作珍品來收藏,不像從前那麼樣的普遍,這也說出從前人在這方面來說比現在人有福報。現在人雖然也有講福報大,比起古人好像是福報大,如果認真兩下比較,還是過去人福報大。這些話在此地我不要多說。佛的身相之美好,就像閻浮檀金一樣,這個地方諸位要記住,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皮膚顏色跟黃金一樣。如果真的釋迦牟尼佛的皮膚跟黃金一樣,坐在我們這個地方,大家都會感覺到他怪怪的,我們還看不順眼。

一定要懂表法的意思,閻浮檀金在一切金裡面是最好的;釋迦牟尼佛的相好光明,在一切人當中是最好的,就是這個意思,找不到一絲毫的缺陷。經中常常也讚歎「佛面如滿月」,這經文里常有,滿月十五的月亮圓圓的,你要是看呆了,佛的面就像滿月一樣,像個皮球一樣,那也很難看,我們也不會欣賞。滿就是沒有欠缺,佛的相好無論從哪個相裡面去看都長得好,都沒有缺陷,是取這個意思。滿月取沒有欠缺的意思,閻浮檀金是最殊勝的意思,諸位要懂這個意思。經上講的佛身是金色,我們現在造佛像都塗上金色,造像塗金色可以,為什麼?表法,造像是表法。像這些都是一般的常識,我們不要講了叫人家奇怪,佛經說的都是神話,人家就不能相信。

還有這個造像我們也能看得出來,我們不要說古時候,拿現在我們能夠見到的,諸位稍稍留意一下,中國人造的佛像像我們中國人,我們看起來很舒服,泰國的佛像就像泰國人,日本的佛像就像日本人。也許問,釋迦牟尼佛到底是什麼樣子?經論裡面也常講,諸佛菩薩沒有相,隨眾生心而現相,有這一句就可以。我們是中國人,釋迦牟尼佛要在我們中國一定示現中國人的相,佛要在日本一定現日本人的相,可以這樣造。但是有一個原則不變的,那就是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定要把三十二相造出來,八十種好不太容易,我們做不到那麼精細,但是這三十二相應當要把它造出來。特別要留意的,佛像表法的意義重大,這是佛經造像原則是如此,諸佛菩薩出現於世間也是如此。眾生審美的觀念不相同,古今不相同,中國、外國也不相同,因此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不是呆板的,隨眾生心的變現。所以我們學佛,要懂得這些原理原則,不可以固執,更不能有誤會存在。

『赩如寶山,清凈所生,故有光明』,這兩句是讚歎,「赩」是赤紅色,就是赤金的顏色,如同一個寶山一樣,這是讚歎佛相之好。「清凈所生」,這句與前面阿難尊者所說的前後有照應,阿難的出家是見到佛的相好光明,認為佛這麼好的相絕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他自己修成,所以他也想得這個相好,刻意的去修行,經文前面我們讀過。在此地他說出「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意思是說佛的相好光明不是從人間愛欲所生,人間的愛欲不清凈,一定是從智慧功德所生的。這個話說得也很有道理,相隨心轉,諸位只要修智慧、只要修功德,你的相一定會轉變的。阿難的話沒有說錯,我們真正是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方法,改造命運、創造命運是確實能夠做得到,不是做不到的。

下面一句這是答覆第三問,這也是問題的重心,阿難答覆『我實眼觀』,既然說是眼來觀看,當然還是指的肉眼。肉眼能不能見?前面已經說得很多,肉眼實在沒有見的功能,可是一切眾生都把能見以為是眼根,這是很大的一個誤會。因為認定能見是眼根,就不再去追究到底誰是能見,不肯追究就是一般所講的不肯回頭。如果肯回頭來追究一下,那就像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反聞就是回頭。我們現在不曉得回頭,為什麼不曉得回頭、不肯回頭?就是習慣上用慣了,以為見當然是眼,聽當然是耳。

我們讀了前面七處征心之後,雖然對這個道理能明了一些,像阿難一樣還是不能夠直下承當;換句話說,我們還是不肯回頭,去認真的找一找能見的是誰。這也是一切眾生無始劫以來迷己為物,大乘佛法裡面講自己,是講的真性,真性才是自己。禪宗裡面參究「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我們六根不是自己,六識也不是自己,這些話要講實在是太難講。迷的時候,佛給我們講一切都不是;悟了以後,佛跟我們說一切都是。你要是悟了的話,六根是自己,六識也是自己,六塵也是自己,到底是還是不是?愈說愈叫人迷惑,難就難在此處,此處指什麼?指眾生處處執著。要曉得佛法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不是死的,都是活的,可是我們接受的人都把它看死了。佛要說不是,我們就會執著就是不是,這「不是」兩個字就死了。哪裡曉得佛說那個話,那個「不是」跟「是」意思是一樣的,這我們就不明了了。佛說那個話是破我們執著的,破執著的,不是叫我們又執著它。因為我們執著這個根身是自己,佛說不是,破我們這個執著;佛說不是,「好,我這都不是」,又執著個不是,又是一個執著,這個東西麻煩不麻煩?你不執著,就是了、就悟了;你一執著,隨聽隨迷、隨見隨迷,永遠不能開悟。諸位要細細去參究這個道理。三藏十二分教這麼多的經典,裡面沒有一句是死句子、是落實的句子,沒有,句句都是活活潑潑、玲瓏剔透。很可惜的就是我們眾生都是死心眼,跟你說的都死在裡頭,這就叫沒有悟門可入;如果你不執著的話,早就開悟了。這是說到真正緊要處、真正關鍵的地方,我們幾時再見色聞聲都不執著了,幾時能做到,你幾時就入這個境界,這就是明心見性的境界,也就是所謂成佛作祖。

我再把事實的真相給諸位說說,我們的真性,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是無量無邊的,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這是我們自己的本體,就是自己本來面目。我們現前的身心有沒有離開它?沒有離開它。我們的依報環境廣大無有邊際,有沒有離開我們自己心性?沒有。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之物,絕不是我們心外真有這些物,心外沒有。諸佛菩薩知道這個事情,就叫做覺。凡夫不曉得這個情形,就叫做迷。覺者六根接觸六塵生無量的智慧,正像《六祖壇經》裡面所說的,「生八萬四千智慧」。迷了的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起八萬四千塵勞,生煩惱。起煩惱當然就造業,造業必定受果報,這就是三界輪迴的道理。覺悟的人不迷,因此他不造業,不迷不造業當然他沒有果報。也許諸位要問:諸佛菩薩也有種種造作,拿一般所謂修行人來講,他每天誦經、每天拜願、每天念佛,勤修善業,還是在造作,他受不受報?沒有悟之前所修當然要受報,起心動念都是業,都要受果報。諸佛菩薩之所以不受果報,諸佛菩薩也造。沒有見性不能分身,我們無論造多少業都是這一身去造。諸佛可以分很多身,像經裡面所講的千百億化身,《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可見得諸佛菩薩一身造得還不夠,還分好多身去造,他受不受果報?給諸位說,不受果報。為什麼不受果報?人家造就等於沒有造,無作而作、作而無作。這什麼道理?我們凡夫看這個境界,心裏面不平,諸佛菩薩一個身造還不夠,那麼多身造他不受果報,我們這一身造的還要受無邊的苦報,這真是不公平。我們必須要了解一樁事情,諸佛所造他沒有阿賴耶,他沒有業習種子;我們凡夫造作,因為有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裡頭含藏業習種子,遇緣就起現行,起現行就受果報,不相同的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佛教給我們,修行要在轉識成智,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所謂大圓鏡就是無量的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圓是圓滿,像一面鏡子一樣沒有它照不到的。可是怎麼轉法,這又是關鍵的所在。唯識學裡面告訴我們,轉的方法一定從六、七識轉,六、七識是因地轉,前五與第八識是果地轉。第七識是執著,第六識是分別,轉的方法,就是現前我們要學什麼?要學分別即是不分別,執著便是不執著,你就與佛法相應,佛法就是覺法。怎麼叫分別就是不分別?事相上有分別,心裡沒有分別,分別就是不分別,分別跟不分別是一不是二。事上要是不分別,世間相破壞了;如果心裡分別,那是迷,迷惑顛倒。所以境界現前我們要分別,樣樣清楚,事情過去之後,心裡乾乾淨淨。分別跟不分別同時,是一不是二,執著與不執著亦復如是,在事相上擇善固執,心裡決定沒有固執,這叫「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也正是大乘佛法常講的「三輪體空」的道理。事上有作有為,心裡無作無為;心無作無為,事上是無所不為。理路懂得了,現在就要干,不要再等待,理明了就要起修。

經文講到這個地方,這是世尊誘導阿難捨識用根,誘導阿難就是教導我們。我們千萬不要在楞嚴會上做個局外人,在一旁看戲、看熱鬧那就錯了。我們自己應當就像阿難一樣,做一個當事的人,佛每句話都是跟我們說的,跟我自己說的。諸位要能以這樣態度來修學、來看經、來聽講,你就會感覺得特別的親切,才能夠有受用。「汝將誰見」,這一句正是叫他迴光返照,去認真找見處,而見處了不可得。阿難的答覆是跟我們凡夫答覆一樣,他仍然還是用眼觀。諸位從這一番問答就曉得,真正講到「舍識用根」是多麼的困難,多麼不容易。尊者在此地所表現的完全是博地凡夫的態度,這是我們現前一樣的程度,這個真是大慈大悲的示現。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楞嚴經》參習(8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沙門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楞嚴經》參習(76)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參習(77)
「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楞嚴經》參習(78)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