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光明拳,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楞嚴經》參習 83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參習
南無本師釋迦摩尼佛
(三遍)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前文:
(繁)【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淨明心。得清淨眼。】
(簡)【即時如來。從胸卍字。湧出寶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塵普佛世界一時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寶剎諸如來頂。旋至阿難及諸大眾。告阿難言。吾今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眾生獲妙微密性凈明心。得清凈眼。】
本文:
(繁)【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雲何成拳。汝將誰見。】
(簡)【阿難。汝先答我。見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將誰見。】
經文從這個地方起,就是《楞嚴》裡面著名的「十番顯見」,這是第一番。十番顯見,經文就是十段,我們按這個段落來研究。經文到這裡是相當要緊之處,學這部經頂重要的就是要認識真心與妄心。在《楞嚴》裡頭舉例子,也就是舉見性與眼識,我們能夠認識而後才有下手入門之處。在一切經裡面說得最簡單、最透徹的,無過於這部經。在十番顯見的一開端,「如來雙征拳見」,在這裡面提三個問題來考驗阿難,正是接著前面所說的建大法幢,亦令開發真心道眼。佛這三問很像以後的禪宗,我們也可以說禪宗裡面許多機鋒棒喝是有根據、有來源的,不是盲目的。這三個問題是世尊考驗阿難的迷悟情形,實在說我們也可以拿這三問來考驗我們自己。第一問是拳,『此拳光明』,是因為世尊身是金色,全身都放光,所以前面稱之為『光明拳』,光明兩個字在此地不重要,重要的是「拳」這個字。第一個問題,這個拳是『因何所有』,因什麼而有的?第二個問題,『云何成拳』,怎麼樣成的拳相?第三個問題,就是關鍵的問題,『汝將誰見』,你用什麼見到這個拳?世尊這三個問題,用意正是從此顯發見性明圓,無需要借根與塵才能夠明了,舉這一個例子就可以比例一切。
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在這個地方首先要辨別的,「見性」與「眼識」究竟有什麼不同,這是我們研究的根本問題。我們還得要用比喻來說,好像一面鏡子,鏡子正在照,這是起作用的時候,映像照得清清楚楚,鏡子沒有分別、也沒有執著,可是境界清清楚楚,決定沒有雜亂的現象,這在佛法裡面就叫做「見性」見色相,也就是「見性」所起的作用;如果在色相里起分別,就是「眼識」的作用,「眼識」與「見性」不相同地方就在此地。眼識決定是隨「見性」起作用,「見性」不隨「眼識」起作用,哪個是賓、哪個是主,我們就很清楚的能夠理解。「見性」是能見而無分別,「眼識」是隨見性也可以說能見,但是它見立刻就起分別,這是「性」與「識」不相同的所在。雖然這麼說,可是我們一時是乍聽,還是不容易體會到這個境界,也許我們要問,我們現在到底究竟是「見性」在見,還是「眼識」在見?給諸位說,同時起作用。成佛、成菩薩,「舍識用根」,請問諸佛菩薩見外面的色相,他是「見性」見還是「眼識」見?如果說沒有眼識,諸佛菩薩見色就不應該有分別,佛見舍利弗絕對不會認錯他是目犍連,可見得佛有分別。佛既然還有分別,跟我們有什麼兩樣?這個地方要講到「舍識用根」,最重要的是舍識怎麼個「舍」法?是「舍」對於識那一分無明,是「舍」那一分迷惑,而不是「舍」分別的作用,這是諸位必須要明了的。
一切眾生聽到佛這樣的開示,心裡感覺到恐慌,跟阿難前面一樣的境界,那就是不明了佛教給我們「舍識」究竟是怎麼個舍法,以為統統不要了。諸位要曉得,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你要是把煩惱舍掉,菩提也沒有了;我們要求菩提,當然就不能舍煩惱。可是佛教我們「斷煩惱、證菩提」,「斷」、「證」、「舍」意思都相當,就是要把「真」與「妄」要能辨別得清清楚楚。而後我們用妄識而不為妄識所欺騙,這就是佛菩薩;凡夫是用妄識而被妄識欺騙,這叫凡夫。換句話說,諸佛菩薩是「念念覺」,凡夫眾生是「念念迷」,迷什麼?迷的是「不認識六識」,誤把「六識」當作真心。覺的是知道「六識」是我們自性的形相,它有無量的功德,能夠成就無量的善事,事事無礙,沒有害處,覺是覺的這個。我們受害就是因為迷,諸佛菩薩得力就是因為覺。前面一段經文,可以說世尊已經將這個問題給我們顯示出來,如果還是不悟,從這以下再細說。希望我們同修們,在這個十段經文裡面,要仔細的下功夫,不要把它空過。
——依凈空法師講座編纂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五根莊嚴——「定根」
※「清凈所生,故有光明」——《楞嚴經》參習(84)
※「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楞嚴經》參習(76)
※「如人說食終不能飽」——《楞嚴經》參習(77)
TAG:沙門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