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能力問題,不是對象問題
-愛是不是藝術-
弗洛姆 著 李連江 譯
編者按
無論在思想世界還是世俗生活中,愛的章句從來都未缺乏。但我們似乎並不常聽到弗洛姆這般的設問:愛是一種藝術嗎?愛若是藝術,那麼它便不是一種任何人不論自身的成熟程度只要簡單投入即可的情感。本文節選自其著作《愛的藝術》的首章,譯者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李連江教授。近前,李教授的《看不懂就是譯錯了》一文受到了圈內朋友廣泛的關注與好評。因此,這篇短文不僅是弗洛姆探討「愛的藝術」的起點,也是李連江教授提供的一個翻譯「學藝過程」的實例範本。雅理讀書感謝李連江教授的授權推送。若您閱後有所收穫,敬請關注並分享「雅理讀書「(公微號:yalipub)。
編輯/oncecatcher
愛是藝術嗎?如果是,那麼,若想掌握這門藝術,就得學習,不能偷懶。相反,照另一個看法,愛只是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它純屬偶然,時來運轉,愛就「從天而降」。毫無疑問,今天絕大多數人持後一種觀點。但是,這本小書主張愛是藝術。
並非眾人覺得愛不重要。恰恰相反,人們渴望愛。講述愛情喜劇與悲劇的電影數不勝數,媚俗情歌成百上千,但是,幾乎沒有人認為有什麼關於愛的必修功課。
這種奇特態度的基礎是些成見,它們單獨或協同支持這種態度。絕大多數人認為,愛,首先是自己被人愛,而不是愛人,不是培養愛的能力。由此得出結論,愛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被愛,如何變得可愛。為了得到愛,為了變得可愛,人們選擇不同的路徑。一條路,是在社會地位許可的情況下追求最大的成功,謀求最大的權力,贏得最多的財富,男人特別愛走這條路。另一條路,女士特別喜歡,就是藉助濃妝艷抹和華冠麗服之類讓自己魅力超凡。還有一條路,男人女士都願走,就是優雅得體,談吐風趣,熱心助人,謙虛謹慎,和藹可親。這些使人可愛的品格,也助人事業成功,幫人「贏得朋友,影響他人」。其實,在我們這個文化氛圍中,絕大多數人心目中的可愛,不過是招人喜歡與具有性魅力的混合而已。
絕大多數人認為,什麼都不用學就能愛。這個態度背後還有一個成見,就是認為愛是個對象問題,不是能力問題。很多人覺得,愛很簡單,難的是找到自己有能力愛也會被對方愛的合適夥伴。導致這種觀點的原因,很多與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有關。原因之一,選擇「愛的對象」的方式在二十世紀發生了劇烈變化。在維多利亞時代,如同在很多傳統文化中一樣,愛不是可能導致婚姻的自發個人體驗。恰恰相反,婚姻源自婚約,婚約由兩個家庭締結,要麼有媒人中介,要麼沒有中介。締結婚約的基礎是門當戶對,人們認為婚後自會有愛。然而,在西方世界,最近幾代人差不多普遍接受了浪漫愛情觀。在美國,傳統觀念尚未絕跡,但絕大部分人是在追求「浪漫的愛」,追求個人的愛情經驗,由愛走向婚姻。這種新的愛情自由觀,不可避免地讓人們更加重視愛的對象,而不是強調愛的功能。
與此緊密相關的是我們當代文化的另一個特點。我們全部文化的基礎是以購物為樂,是認為交易讓雙方都覺得划算。臨窗觀貨,凡是能用現金或分期付款支付的,統統買下,那種刺激,是現代人的幸福源泉。他(或她)看待他人,眼光近乎看待商品。男人追求有魅力的少女,女士追求有魅力的男人。人們心目中的「魅力」,就是一束優美品格,招人喜愛,走俏於人格市場。至於到底什麼讓人特別有魅力,則取決於時尚,不論從身體角度看,還是從精神角度看,都是如此。在二十年代,少女粗獷性感,抽煙喝酒,被認為有魅力,今天的時尚則要求女性內斂溫柔。十九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若想被認為有魅力,男人必須野心勃勃,咄咄逼人,今天則必須善解人意,寬宏大度。無論什麼時候,好感的產生一般都需要兩個條件,一是人們珍惜某些品格,二是人們自己具備相應的交換品。人人想做好交易;心儀的對象應當具備兩個方面,一方面,用他自己的社會價值觀衡量,他是可取的;與此同時,根據我或明或隱的優點和潛力,他應該認為我可取。所以,如果兩人在市場上找到了符合自己身價的最佳對象,兩人就會相愛。如同購買房地產,愛的交易還經常會考慮到隱蔽的發展潛力。我們目前的文化,市場導向壓倒一切,物質的成功最受尊崇,人們以商品市場和勞動市場上通行的方式處理人與人的愛情關係,實在不足為奇。
人們之所以覺得不需要學習愛,第三個原因是錯誤地把「愛上」這個初始經驗與「相愛」這個永久狀態混為一談。兩個曾經素不相識的人,突然令隔離他們的那堵牆垮掉,緊密結合,感到融為一體,這融合的瞬間,是人生最歡樂、最激動的經驗之一。對於一直孤獨無愛的人,這一刻尤其奇妙無比。心靈突然契合的奇蹟如果伴隨兩性相吸和兩性結合或由後者引發,會比較容易發生。但是,這種愛本質上不能持久。兩人越來越了解對方,親昵越來越少神秘色彩,直至開始口角,彼此失望,彼此厭倦,初戀的興奮隨之蕩然無存。不過,他們起初對此一無所知。他們認為,他們彼此愛得火熱、愛得「發狂」,證明他們的愛是何等強烈,而事實上也許只能證明他們之前是多麼孤獨。
儘管有無數反面證據,絕大多數人仍然認為愛是天下最容易的事。滿懷熱望開始,心灰意冷告終,這類愛的故事一再上演,愛的失敗率幾乎超過所有其他活動,其他事業。假如這種現象發生在其他領域,人們要麼會放棄,要麼會不遺餘力尋找失敗原因,探索怎樣做得更好。因為我們不可能放棄愛,避免失敗的正確道路只有一條:找出失敗的原因,探索「愛」的真正意義。
在這條道路上跨出的第一步,就是明白一個道理:愛是藝術,正如生活是藝術。我們學其他藝術,例如音樂、繪畫、木工手藝、醫術、工程技術,有一套作法。學習愛的藝術,要遵循同樣的作法。
那麼,學藝的必要步驟是什麼呢?
學藝過程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方面,我們必須掌握理論;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精通實踐。如果我要學醫術,那麼我首先得掌握有關人體和各種疾病的事實。但是,獲得了這些理論知識,並不意味著我就掌握了醫術。經過長期實踐,我掌握的理論知識與我的實際行動融匯貫通,變成藝術大師特有的直覺,只有這時,我才算精通醫術。不過,要精通一門藝術,除了理論和實踐還有第三要素,那就是我們必須把精通這門藝術放在心頭首位,必須認定世上沒有什麼比這門藝術更重要。學音樂如此,學醫術如此,學木工手藝如此,學愛也如此。我們前面問,在我們的文化環境下,人們顯然希求愛卻得不到愛,可是很少有人努力學習愛的藝術,究竟是為什麼?在這裡,我們或許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雖然我們深切渴望愛,但我們認為成功、名望、金錢、權力幾乎個個比愛重要。我們竭盡全力琢磨如何得到它們,對學習愛的藝術卻幾乎毫不用心。
或許我們認為,一件事是否值得我們費心儘力,取決於它能否讓我們贏得財富或博取名望。如果我們持這種看法,那麼,愛就是奢侈品,它「僅僅」對心靈有益,不產生任何現代人所說的收益,我們不應該為它付出大量精力。不論事實是否如此,我們下面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分別探討愛的藝術。我們首先闡述愛的理論,這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其次我們討論愛的實踐。有關實踐,可說的東西總是很少,任何實踐都是如此,愛的實踐也不例外。
《愛的藝術》各版書封
後記:
批評永遠不會討人喜歡。聞過則喜是聖人自詡。作曲家勛伯格告誡學生:記住,沒有人會給批評家立碑。詭異的是,不少人有時偏偏喜歡做不討人喜歡的事,我是其中一個。不過,多數時候,我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會努力補救。剛剛批評完別人的翻譯,最好的補救莫過於公布自己的翻譯,供有同好的朋友批評。這是弗洛姆《愛的藝術》的第一章,第四章我譯出了初稿,放在愛思想網站http://www.aisixiang.com/data/83976-3.html,歡迎批評指正。
※2016年書架:一位中法史學者的比較歷史學閱讀
※藺志強:《在專制與憲政之間:亨利三世時代的英國王權運作》
※編委會與《文化:中國與世界》集刊
※網際網路正在使政治民主化嗎?大數據時代的政治學經典
※史學研究與史料研讀
TAG:雅理讀書 |
※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如何對待它才是最大的問題
※一切問題,只要你覺得沒問題就不是問題
※你不是「土」,是髮型有問題!
※你的狗狗性情有問題不一定是品種問題,也可能是你的原因!
※賈躍亭: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有錢
※距離不是問題,不夠愛才是
※你們是不是真愛,只需問這三個問題
※豬八戒與沙和尚為何沒有成佛?不是能力問題而是出身問題
※不是錢不錢的問題,關鍵是面子
※性愛是女性「濕度」竟然是靠它決定的,「阻力」再也不是問題!
※解決「我是誰」的問題是很有挑戰的
※你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發泄情緒?
※睡眠不好可能是胃有問題
※說實話,錢真的能解決很多問題
※一個月能解決的脫髮問題都不是問題!
※它能導致的問題是你想也不敢想的~
※只要吃對了它,平胸變波霸!真的不是問題
※問題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害怕問題出現
※指甲確實能反映健康問題,但絕不是你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