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猛人慧能: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如何逆襲為一代宗師影響喬布斯

猛人慧能: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如何逆襲為一代宗師影響喬布斯

原標題:猛人慧能:一個不識字的樵夫如何逆襲為一代宗師影響喬布斯










編後語


當中國禪宗信徒在回溯「禪」的起源時,總是離不開一個叫「拈花微笑」的故事。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少林派還有一門叫做「拈花擒拿手」的絕技。


這個「拈花微笑」典故大致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說法時,大梵天王獻上一朵金色的婆羅花。佛陀輕輕地拈起這朵花,默默地展示在弟子們面前。眾弟子不明所以,十分茫然,只有摩訶迦葉尊者發出會心的微笑。釋迦牟尼佛當眾宣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


中國禪宗所推崇的「以心傳心」法門,以及後世師徒間的衣缽傳承,其理論根源就在於此。為了使禪宗的法脈神聖化,中國禪宗還構建了「西天二十八祖」的傳承次第,摩訶迦葉被奉為第一代祖師,傳到菩提達摩,是第二十八代,達摩來到中國傳法,又被奉為中國禪宗的第一代祖師。


雖然這個「拈花微笑」的典故在禪宗內部廣為流傳,宋以後的禪師關於此事的偈頌和語錄可謂是連篇累牘,但一直以來就有人質疑「拈花微笑」的真實性。主要原因在於,在歷朝歷代編纂的「大藏經」中,找不到「拈花微笑」的原始來源。大藏經是一切佛教經典的總集,包括經、律、論三種類別的佛典,其中的經藏是佛陀的弟子所記述的佛陀言行。而在中國歷代大藏經的經藏中,並沒有關於「拈花微笑」的隻言片語。

據丁福保(1874-1952)編撰的《佛教大辭典》考證:「大藏所收之經論不記此事,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始記此事。其後至宋,《人天眼目》、《無門關》、《五燈會元》、《廣燈錄》、《聯燈會要》等諸書亦記之,此外拈之頌之者,不暇枚舉。然《景德傳燈錄》、《碧岩錄》、《傳法正宗記》亦不記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宗門雜錄》曰:『王荊公問佛慧泉禪師云:禪宗所謂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經亦不載。公云:余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因閱之,所載甚詳。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為眾生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大迦葉。此經多談帝王事佛請問,所以秘藏,世無聞者。』」


根據丁福保的觀點,隋唐時期的禪宗名宿並沒有提及過「拈花微笑」,最早的出處是在唐德宗年間的《寶林傳》,是編撰者為了抬高禪宗的地位而杜撰出來的。而宋代禪宗著述《宗門雜錄》則給「拈花微笑」找到了一個出處。《宗門雜錄》通過王安石之口,道出了「拈花微笑」的出處:王安石曾經在皇家秘藏圖書中,見到三卷《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詳細記載了「拈花微笑」的故事。由於《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多談帝王事,所以只有皇家藏書中有,並不為世人所知。


《宗門雜錄》所提及的《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中國歷代編纂的大藏經和佛經總目中確實都沒有收錄。而日本編撰的《卍續藏》則收錄了這部經,而且分為一卷本和兩卷本兩種版本,但都沒有標註譯者。這部經是日本無著禪師於享保十二年(1727)所出示的。日本佛教學者忽滑谷快天(1867-1934)在《論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一文中考證,兩卷本可能是中國禪宗信徒所偽作,寫作時間約在宋代《景德傳燈錄》之後。而一卷本則作偽痕迹更為明顯,應該是日本的禪宗信徒撰寫的,時間應該更晚。


因此,在日本流傳至今的《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很有可能並非王安石所見到的版本。王安石是否真的在宋代皇家藏書見過這部佛經,也很成疑問,很有可能是宋代禪宗信徒藉助當朝宰相王安石的「名人效應」,為「拈花微笑」安置了一個貌似權威的出處。

然而,丁福保稱「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始記此事」也似乎也過於武斷了。《寶林傳》這部書久已亡佚,明以後已不見著錄。1933年,日本發現此書第六卷的寫本。1934年山西發現的《趙城金藏》中收錄了此書,但僅殘存一、二、三、四、五、八等6卷。在現存的殘本中,存在這樣語句:「(世尊)每告弟子摩訶迦葉:吾以清凈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並勅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絕。」因此,《寶林傳》記載了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但並沒有「拈花微笑」的相關文字。


丁福保關於《寶林傳》的論述,實際上是直接轉述了《釋門正統》一書對《寶林傳》的評價:「德宗之末,乃有金陵沙門慧炬撰《寶林傳》,誇大其宗,至與僧傳所紀如皂白冰炭之不相入。」《釋門正統》是南宋的宗鑒編撰的一部天台宗的史傳。而天台宗是禪宗之外的另一個佛教宗派,算是禪宗的競爭對手,故而對禪宗的著述比較輕蔑,評價有失公允。


另外,丁福保稱「隋唐之宗匠亦無言此事者」也並不準確。在禪宗的典籍文獻中,唐代的《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中,記載了黃檗禪師(?~850)在開示禪法時,曾有「達摩西來無風起浪,世尊拈花一場敗缺」之句。這可能現有資料最早能見到的有關「拈花」之語句。


其後,五代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在《銷釋金剛經科儀》中有:「莊嚴凈土,錦上添花,徒勞任算沙。燃燈昔日,授記無差。因風吹火,末後拈花,誰人會得,迦葉便笑他!」又作四句偈:「莊嚴生凈土,金粟眼中沙;初生全泄漏,末後又拈花。」這足以說明「拈花微笑」的典故,在五代以前就有傳聞。


因此,「拈花微笑」應該是一個在唐代禪門中就廣為流傳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來源並不明確,或是由於時間久遠,其出處已經亡軼,而這個故事又直接關係到禪宗法脈的神聖性,故而其真實性就遭到佛教其他宗派的質疑。


雖然「拈花微笑」的原始來源已不為人所知,但是這個故事中所蘊含的哲理,卻啟迪了中國一代代禪宗思想家的禪思妙悟,而且在中國思想史、美學史上影響深遠。


玄奘:那個偷渡的中國人,成了中印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鏟史官 的精彩文章:

吃了這麼多年月餅,你知道月餅是怎麼來的嗎
文藝青年杜甫的「北漂夢」
魏徵與李世民:這對初唐CP為何費盡心思相愛相殺
薛仁貴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是為實現大唐夢而戰鬥的一生

TAG:鏟史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