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世界史札記:偽冒的「神聖羅馬帝國」
原標題:何新世界史札記:偽冒的「神聖羅馬帝國」
何新世界史札記:
偽冒羅馬體系的「神聖羅馬帝國」
(2013-09-21)
【本文提要】
有人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這不過是浪漫主義的空想而已——沒有一部歷史是由什麼「人民」書寫的。
實際上,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有各個不同角度的主觀視角,因此很難找到具有客觀意義的真相。
偽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是西方中古以來歷史中的勝利者,是現代歐洲政治文明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所以歐洲的大部分歷史由神聖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族歷史家編寫,偽史幾乎被奉為信史了。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歷史常被偽造】
中國的歷史一直是連續的,但歐洲歷史、西亞歷史卻是斷裂的,用中國的歷史觀點無法理解西方歷史。
所以中國人難以理解世界歷史中曾發生一系列民族大遷徙,難以理解今日世界的許多國度居住的民族主體並非當地的歷史人類。
例如:今日土耳其人與古代統治和居住在土耳其半島的人類並非同一種人。今日希臘人、義大利人與古代居住在希臘半島、義大利半島的人截然不同;今日居住在歐洲的主要人類與古代統治和居住在歐洲的人類也並非同一種人。英倫列島上今日居住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也不是英國本土的原住民。
對於歐洲歷史來說,在古代羅馬帝國與後來的歐洲蠻族——高盧和日耳曼人的歷史之間,在公元3世紀——5世紀有一個重要的斷裂時代。西方史家把開始於匈奴3世紀的西進引起羅馬帝國危機和5世紀的西羅馬覆滅稱之為「羅馬的3——5世紀危機。」
在危機之後的世界歷史中出現了三個新的羅馬帝國:第一個是直接承繼了義大利羅馬世統和帝統的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又稱新羅馬帝國。
另外兩個是也僭稱「羅馬帝國」實際與羅馬人沒有連續歷史關係的野蠻族——日耳曼人的羅馬帝國,即公元9世紀出現的查理大帝的法蘭克羅馬帝國,以及承繼這個帝國紹祚的偽「神聖羅馬帝國」。
稱日耳曼人僭稱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偽帝國,不是我的始創,而是來自18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評論,關於神聖羅馬帝國,伏爾泰說——「它既非神聖,也不是羅馬,更不是帝國。」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偽僭的羅馬帝國。
偽托歷史和偽造希臘羅馬歷史,是由日耳曼蠻族建立的這個神聖羅馬帝國開始的。之所以需要偽造歷史,就是為了擺脫野蠻的蠻族這個不好聽的名號。
有人說,歷史是人民書寫的,這不過是浪漫主義的空想而已——沒有一部歷史是由什麼「人民」書寫的。。
實際上,歷史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歷史有各個不同角度的主觀視角,因此很難找到具有客觀意義的真相。
偽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是西方中古以來歷史中的勝利者,是現代歐洲政治文明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所以歐洲的大部分歷史由神聖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族歷史家編寫,偽史幾乎被奉為信史了。
13世紀初第四次十字軍解體東羅馬帝國,其後奧斯曼土耳其徹底滅亡東羅馬,正統的羅馬帝國從世界歷史中遂告消失。而偽冒的神聖羅馬帝國卻乘機而起,他的歷史學家把東羅馬帝國改名為「拜占庭」,然後把法蘭克羅馬和神聖羅馬這兩個僭偽羅馬帝國,用一系列偽史包裝為正牌貨——這樣一來,羅馬眼中作為蠻族的日耳曼人,竟然成為希臘羅馬文明的繼承者。
實際上,那個僭偽冒牌的「神聖羅馬帝國」在歷史上並未有過正統的根源與名號,它與古代的義大利羅馬帝國無任何傳承關係。
【古羅馬帝國被蠻族遷徙所分裂及滅亡】
公元前6世紀,羅馬建立了羅馬共和國。
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公元前49年,凱撒控制了政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從此進入帝國時期。
公元前5世紀,歐洲大部分地區是被羅馬看做野蠻人的蠻族流動居住。包括在萊茵河流域以西部的高盧地區、伊比利亞半島(西北部的巴斯克人地區、中部高原和東北部的加泰隆尼亞人地區)、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多瑙河中游平原和多瑙河下游平原居住的凱爾特人。也包括後來的蓋爾特人或高盧人。居住的地方包括今法國、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義大利北部。伊比利亞半島、多瑙河中游平原的潘諾尼亞和多瑙河下游平原的羅馬尼亞一帶。
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端和日德蘭半島一帶地區,居住著另外一些白色人種部落,他們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蠻族。大部分日耳曼人在前200年之後逐漸南遷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易北河以西和北海之間的廣闊地區,這一地區被羅馬人稱為日耳曼尼亞。
公元4世紀,亞洲遷入的匈奴西侵歐洲,導致歐亞發生蠻族大遷徙運動。在匈奴和蠻族的打擊下,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首都在拉文納,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君士坦丁堡。
公元1世紀散居歐洲的日耳曼部落的分布(不包括斯堪的那維亞半島)
此後幾十年間,羅馬城多次被日耳曼族的西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攻佔和血洗。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徹底解體,末任羅馬皇帝發出退位詔,宣布西羅馬帝國不復存在,帝國的所有殖民地均可自行獨立。
主體在亞洲的東羅馬帝國遂成為義大利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
【日耳曼人的法蘭克帝國興起】
486年,法蘭克人的部族酋長克洛維在法國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的墨洛溫王朝,這個王國也就是近代法國的前身法蘭西亞(Francia)。
其後法蘭克王國不斷發展。到公元9世紀初,法蘭克王國在加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統治之下達到鼎盛,新征服國土範圍包括今法國、德國、荷蘭、瑞士、北義大利、波希米亞、奧地利西部、伊比利亞半島東北角的領土。公元800年查理曼在羅馬被教皇加號僭稱為"羅馬人的皇帝",法蘭克王國也被升格為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死後,兒子路易繼位。 840年,路易一世去世,法蘭克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843年,路易一世的三個兒子訂立凡爾登條約,分法蘭克帝國為三部分。
查理大帝的長孫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領有自萊茵河下游以南、經羅納河流域,至今義大利中部地區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王國。
他的弟弟小路易(804年—876年),諢號日耳曼人路易,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王國。
另一個弟弟禿頭查理則領有帝國的西部地區,稱為西法蘭克王國。
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列島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魯人、薩克遜人等部落也在不列顛島上,征服原住民族伊比利亞、凱爾特人形成英格蘭王國。本土不列顛人成為奴隸或被殺戮。
查理曼死後,傳位兒子路易一世。
840年路易去世,他的三個兒子於843年簽訂凡爾登條約,把法蘭克帝國一分為三,洛塔爾(795年—855年)承襲皇帝稱號,並領有萊茵河下游以南至義大利中部的疆域,稱為中法蘭克帝國。
而他的弟弟日耳曼路易(804年—876年),分得萊茵河以東地區,稱為東法蘭克帝國。另一個弟弟小查理則領有帝國的西部,稱為西法蘭克帝國。這三大板塊基本上是後來義大利、德國和法國三國的雛形。法蘭克羅馬皇帝這個頭銜由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的君主輪流使用。小查理於887年被廢黜,法蘭克加洛林帝國遂瓦解。
差不多同時的9世紀早期,於5世紀從歐洲大陸進入不列顛的日耳曼族的盎格魯·薩克遜等部落的後裔,也在不列顛島上形成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自小查理之後,法蘭克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擁有者大多是由教宗加冕的義大利法蘭克國王。義大利國王的實際統治範圍極其有限,僅限於義大利東北部,而那些國王幾乎是清一色的義大利貴族,最後一位稱法蘭克皇帝的國王是貝倫加爾一世。
【僭「神聖羅馬帝國」的由來】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o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拉丁語:Sacrum Romanorum Imperium nationis Germanicae),是法蘭克帝國分解後,自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出現的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封建君主制帝國。
帝國版圖以今日德意志地區為核心,包括一些周邊地區,在巔峰時期包括了義大利王國和勃艮第王國。
在帝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它由數百個更小的附屬單位組成,其中有侯國、公國、郡縣,帝國自由城市和其他區域。
神聖羅馬帝國實際上是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德意志地區的這些小公國實際都是條頓騎士團成立的。
大約在900年,德意志地區的東法蘭克王國地方勢力崛起,形成了四大公國,它們是: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士瓦本和巴伐利亞。當加洛林家族的最後一位國王孩童路易於911年去世後,東法蘭克貴族沒有選擇西法蘭克王國的加洛林家族作為路易的繼任者,而是選舉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為新一任國王。
康拉德臨終之時,指定薩克森公爵(捕鳥者)亨利為繼任者。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在眾多東法蘭克王國的公爵當中,被貴族推舉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亨利去世後,其子奧托繼位為東法蘭克國王。
962年,東法蘭克國王、奧托王朝的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皇約翰十二世加冕稱帝,他到973年一直在位。奧托一世被認為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創立者,羅馬天主教地區的最高統治者。
1157年,德意志義大利地區的東法蘭克帝國得到了教皇授予的「神聖帝國」稱號。
自奧托一世(奧托王朝第一任皇帝)由教宗加冕以來,每一位後來的國王都希望獲得皇帝名號。但由奧托一世所創建的帝國,其皇帝稱號來自於教皇賦予的「西羅馬的皇帝」稱號。皇帝必須通過教皇來取得「羅馬皇帝」的合法性。帝國的所謂選帝侯,其直接選舉的當為「羅馬人的國王」,而非皇帝。因此,並非每一位德意志統治者都可以成為皇帝,只有接受教皇加冕的,才可獲得這一殊榮。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托一世和後代不斷有地區納入、加盟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份,並南抵今天的瑞士、波希米亞、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但是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德意志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但並沒有消除野蠻的特性。帝國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發展。
1254年,帝國第一次對外使用頭銜「神聖羅馬帝國」。1512年的科隆帝國會議後頒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此後作為官方名稱沿用直至1806年。
以歐洲傳統的皇冠傳承理論來說,無論誰在哪個地區立國,只要皇冠仍是原來那頂皇冠(王冠),就算作是同一個國家的。
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往往被認為是2個帝國。但以皇冠傳承來說,東羅馬帝國皇帝的皇冠是羅馬帝國的皇冠,因此自然是同一帝國,尤其在西羅馬滅亡之後。
神聖羅馬帝國可追溯到查理曼帝國,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神聖羅馬帝國的存在直到1806年被拿破崙取消。
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普魯士帝國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20世紀希特勒的德國自稱為第三帝國,認為自己是神聖羅馬帝國、普魯士—德意志帝國的第三繼承者。
馬克西米利安二世時的帝國徽章
雙頭鷹竊取東羅馬帝國的國徽圖案
神聖羅馬帝國並沒有專用國旗,但是黑色和金色是神聖羅馬皇帝的代表色,並常常被用於他們的標誌:金色的背景上的一隻黑色的老鷹;關於這個標誌的最早記錄為海德堡馬內塞古抄本。
在13世紀後期或14世紀早期之後,鷹的爪和嘴被染為紅色
(紋章學中稱做:金底紅爪黑鷹,黑-紅-金三色搭配第一次用在國家標誌上)。
15世紀初期開始,雙頭鷹開始使用。
下圖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雙頭鷹:
【神聖羅馬帝國不是真正的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到了12世紀至13世紀期間,皇帝因為皆為家族少量力量以政治手段和聯姻取得王位和帝位,因此缺乏強大的王室領地,來作為稅收來源和王權擴張的基礎,對於皇帝名義上可向帝國內成員收取的只有定額軍事徵收稅。帝國的原始設計是依靠教會提供權威和支援來成立,但皇帝和教會這個最大合伙人發生決裂、鬥爭,使得皇帝的實力和權威一口氣被掏空,權力逐漸衰弱。
14世紀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與維京人作戰。在義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底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因此隨著德意志各諸侯離心傾向的加劇,皇帝的地位不斷下降。1356年盧森堡的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以後,皇帝實際由王國境內七大選帝侯選舉產生,他們是最古老同時也是最具權勢的三大教會諸侯:美因茲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爾大主教;四大世俗領主:波希米亞國王、萊茵—普法爾茲伯爵、薩克森—維滕堡公爵,勃蘭登堡藩侯。他們代表帝國的成員國不再認為皇帝與帝國有實際價值。
因資本主義發展而富庶的北義大利城邦,如威尼斯、佛羅倫斯、比薩等等,持續地吸引著皇帝的注意和精力,使帝國對日耳曼與義大利其他地區的專註也減弱。
此外,帝國皇帝去世,往往造成各選帝侯繼任皇帝的紛爭,因而導致帝國的內戰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繼位皇帝必須以武力戰勝其他不支持的諸侯,或者必須想辦法贏得多數諸侯的擁戴,才能維繫皇帝的權威;在這種情況之下,神聖羅馬帝國雖然有各成員國集結成一個「國家」之名,實際上卻逐漸演變成為一個鬆散的「邦聯組織」。
1618年6月26日,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日耳曼爆發了三十年戰爭。當這場席捲歐洲的戰爭結束後,長達三十年的烽火連天,使得日耳曼的經濟倒退了近200年,猶如回到了農奴制的封建時代;又因為《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神聖羅馬帝國內的諸侯可享有自主權。這使得皇權進一步的被削弱,帝國境內的諸侯各自為政,他們的領地有如一個獨立的王國。到了18世紀,波蘭王位繼承戰爭、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七年戰爭。整個帝國形成三百多個大小邦國,神聖羅馬皇帝也成了徒有其名的傀儡。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公平、自由、博愛」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1792年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神聖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尼亞、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同年底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此後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
1804年5月18日,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弗朗茨二世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12月2日,法、俄、神聖羅馬帝國三國軍,在奧斯特利茨打了一場「三皇會戰」,拿破崙大獲全勝。
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拿破崙對奧皇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
至此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教宗利奧三世認為,西元800年法蘭克帝國的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帝系
前帝國:加洛林王朝
查理曼一世 ( 加洛林王朝)
路易一世 ( 加洛林王朝)
洛泰爾一世 ( 加洛林王朝)
路易二世 ( 加洛林王朝)
查理二世( 加洛林王朝)
查理三世 ( 加洛林王朝)
阿努爾夫一世( 加洛林王朝)
路易三世 ( 加洛林王朝)
貝倫加爾一世 ( 加洛林王朝)
斯波萊托家族
薩克森王朝
法蘭克尼亞王朝
蘇普林堡家族
霍亨斯陶芬王朝
韋爾夫王朝
盧森堡王朝
維特爾斯巴赫王朝
哈布斯堡王朝
哈布斯堡-洛林王朝
有趣的是,神聖羅馬帝國帝哈布斯堡王族至今統治著歐洲各王室,並且據說其家族與美國歷任總統血脈相關。
換句話說,神聖羅馬帝國帝王室至今仍隱形地統治著世界政治體系。
神聖羅馬帝國沒有明定的首都,只有國王與皇帝的皇宮所在地。例如:馬格德堡(奧托王朝)、施派爾(薩利安王朝)、布拉格(盧森堡王朝)與維也納(哈布斯堡王朝);除此以外還有一些重要城市,如亞琛→美因河畔法蘭克福(皇帝加冕地)、雷根斯堡(帝國議會所在地)與紐倫堡(Reichskleinodien保管地)。
在公元962年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統治著470萬人口;1000年時,增加到700萬人口;到1100年增長到820萬;到1200年達到1020萬。到1600年人口達到2300萬人;到1618年6月之前人口達到2500萬,但是自1618年6月26日至1648年10月29日的三十年戰爭,當時十四個君主制國的軍隊來屠殺蹂躪神聖羅馬帝國,造成當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很多地區60%的人口消失,最嚴重的波美拉尼亞65%、最輕微的西里西亞25%。到1648年10月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時,神聖羅馬帝國境內還剩下人口1000餘萬,之後一直沒恢復到2500萬人口。
1500年神聖羅馬帝國主要城市
1、米蘭(Milan)100,000
2、布拉格(Prague)70,000
3、熱內亞(Genoa)58,000
4、根特(Gent)55,000
5、科隆(K?ln)45,000
6、紐倫堡(Nürnberg)38,000
7、布魯日(Bruges)35,000
8、布魯塞爾(Brussels)33,000
9、安特衛普(Antwerp)30,000
9、奧格斯堡(Augsburg) 30,000
9、瓦朗謝訥(Valenciennes)30,000
12、布雷斯勞(Breslau)25,000
12、呂貝克(Lübeck)25,000
12、皮亞琴察(Piacenza)25,000
15、雷根斯堡(Regensburg) 22,000
16、斯特拉斯堡(Stra?burg)20,000
16、烏特勒支(Utrecht)20,000
16、維也納(Wien) 20,000
☆ 何新時事公眾號互動方式 ☆ 文章轉載加:zhouwen56789
TAG:何新時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