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本借道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暗地裡搞輿論戰?

日本借道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暗地裡搞輿論戰?

作者|朱文博,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作者|沙濤,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專項輿情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來源|察哈爾學會授權《首席戰略官》發布

導讀:《金融時報》被日經收購之後的五個月中,對涉華議題的關注度有所上升,但報道傾向暫時未出現明顯變化;對涉日議題的關注度較為穩定,對涉日議題的報道傾向出現由批評質疑向溫和中立轉變的跡象,並積極報道「安倍經濟學」。調研結果發現,日經新聞能否遵守收購時對編輯獨立的承諾值得懷疑;《金融時報》成為日本企業「公關媒體」和日本政府「外宣媒體」的可能性增大;其針對中國大陸讀者設立的《金融時報》中文網的編輯方針走向需要持續觀察;媒體文化衝突與日本國內輿論環境惡化也將給《金融時報》編輯方針帶來不確定因素。


一、《金融時報》被收購前後的變化情況


2015年7月23日,日本經濟新聞社宣布以8.44億英鎊的價格從英國培生集團手中收購英國《金融時報》集團。同年11月30日,日本經濟新聞社宣布正式完成收購程序。儘管日經集團對《金融時報》的編輯獨立和自由做出了承諾,但是國際輿論對日經集團直接或間接干涉《金融時報》編輯方針的質疑不斷。本調研將日經集團宣布收購《金融時報》之後五個月(2015年7月23日至2015年12月23日)的報道與宣布收購前五個月(2015年2月22日至2015年7月22日)的報道內容進行比較,分析《金融時報》在涉華議題和涉日議題報道上關注度和報道傾向的變化,結果如下。


首先,涉華議題關注度上升,報道傾向未出現變化。報道量是衡量媒體關注度的重要指標。從報道量上看,《金融時報》英文網涉華報道在收購前是1515篇(為了確保調研的效度,本研究以「China」為關鍵詞在「中國」地區搜索《金融時報》的英文報道,統計報道量),收購後是2088篇,增加37.8%,英文報道量有增加趨勢。《金融時報》中文網在涉華報道總量上由收購前的1603篇,略增至收購後的1616篇,基本無變化。其中,中文網自主采編的新聞類和分析類報道由收購前的612篇,略增至收購後的651篇,增加6.3%。總體來看,《金融時報》英文網和中文網涉華報道量有所增加,對華關注度有所上升。如圖1所示。

日本借道英國《金融時報》對中國暗地裡搞輿論戰?



《金融時報》被收購後涉華報道傾向暫未出現明顯變化。在政治領域,收購之後依舊維持對我反腐進展、重大活動、重大政策、兩岸關係的關注度,報道傾向以客觀平衡為主,未出現明顯炒作熱點。尤其在我舉辦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期間,該媒體客觀報道我閱兵式的積極意義和裁軍舉措,並未偏向日本對我施壓。在經濟領域,對我經濟形勢、行業經濟、在華外企等議題的報道仍舊是該媒體涉華報道的主要內容,報道傾向以客觀為主,偶爾出現擔憂疑慮的聲音。在中外關係領域,依舊緊跟習主席出訪活動進行報道,對中美關係、中英關係、中日韓關係等熱點話題持續關注,總體客觀平衡,時而在南海爭端議題上存在雜音。值得注意的是,該媒體於2015年8月13日發表題為《中日韓教科書中的歷史》的四篇系列報道,客觀分析日本的教科書問題,在南京大屠殺、慰安婦等涉日敏感問題上並未扭曲歷史事實。在社會領域,依舊保持對我社會事件、人口政策、農民工等議題的報道力度,客觀報道的基調未變。


其次,涉日議題關注度未變,報道傾向出現轉變跡象。《金融時報》被日經新聞收購後,涉日報道數量沒有明顯變化。根據數據統計結果,《金融時報》英文網涉日報道在收購前是414篇,收購後略增至428篇,報道量基本穩定(本研究以「Japan」為關鍵詞在「日本」地區搜索《金融時報》的英文報道,統計報道量)。《金融時報》中文網涉日報道總量在收購前為374篇,收購後是376篇,基本沒有變化。其中,中文網自主采編的涉日新聞類和分析類報道在收購前是123篇,收購後是122篇,報道量基本未變。另外,《金融時報》英文網對「安倍經濟學」的關注度一直較高。報道量在收購前為54篇,收購後為56篇,保持原有態勢(該發現與日經新聞社社長的表態完全一致,具體分析詳見第二部分內容)。可以說,《金融時報》被日經新聞收購後,其英文網和中文網均未明顯增加對涉日議題的報道力度,較為關注「安倍經濟學」,但總體關注度相對穩定。如圖2所示。


然而,《金融時報》在對涉日議題的報道傾向上出現了轉變跡象,在歷史問題、新安保法、安倍形象、日美同盟等重大議題上由批評質疑的立場向溫和中立轉變。不過,也未明顯偏向日本向我施壓。另外,本調研發現《金融時報》在對「安倍經濟學」的報道上維持積極正面基調。

一是歷史問題上對日批評的態度趨軟。在對安倍戰後70周年談話相關議題的報道中,《金融時報》在被日經收購前的報道對安倍的道歉態度明顯持批評立場。該媒體於收購前相繼刊登《安倍戰後70周年談話或將引發緊張局勢》(2015年2月27日)、《默克爾介入日本戰爭責任辯論》(2015年3月13日)、《日本需正視歷史》(2015年4月8日)、《村山敦促安倍70周年談話繼承「反省」》(2015年4月9日)、《安倍美國演講未就日本二戰歷史道歉》(2015年4月30日)等多篇中英文報道,直接批評安倍未道歉,認為安倍需像默克爾一樣正視歷史,安倍講話將引發局勢緊張。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普遍認為安倍美國演講「成功」的輿論環境下,《金融時報》明確指出安倍未在美國的演講中道歉,可見其在對日歷史問題上的批評立場。在收購之後《金融時報》對安倍道歉態度的批評立場趨軟,對日本歷史問題的報道量有所減少,尤其在安倍正式發表戰後70周年講話時刊登《維持道歉立場但稱「日本後代不應繼續謝罪」》(2015年8月17日)、《明仁天皇對日本戰爭行為「深刻反省」》(2015年8月17日)等分析文章,認為安倍「維持道歉立場」,天皇在講話中使用「深深悲痛」這個措辭,說明天皇「有新的表述」,不再直接批評安倍未道歉。


二是在安保法案和修憲問題上轉向解釋和勸告。在被日經新聞收購之前,《金融時報》對於安倍修憲和推進安保法案的舉動雖沒有直接批評,但也間接指責。比如,《安倍晉三民意支持率創新低》(2015年6月15日)稱安倍的修憲在選民中「不受歡迎」,《日本自民黨議員要求修改國防白皮書》(2015年7月8日)和《日本防衛白皮書加碼渲染中國威脅》(2015年7月21日)明確指出日本防衛白皮書是在「加碼渲染中國威脅」,安倍正面臨「公眾對其安全改革政策日益增多的反對」。在被日經新聞收購之後,《金融時報》對於安倍推進安保法和修憲的態度有向更加溫和的解釋和勸告轉變的跡象。2015年7月24日刊登文章《安倍晉三緣何推動安保法案?》,從安倍對其外祖父岸信介的崇拜出發,為安倍執意推進安保法的行為作解釋。該媒體還於8月17日發表社評《日本應正視修改安保條約風險》認為:安倍解禁集體自衛權是「有理由的」,「軍事上更強有力的中國的崛起改變了日本周邊的安全態勢」;「假如安保法案獲得通過,日本在憲法上的軍事行動空間仍會比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受限」;「亞洲是時候把70年前的事情拋在身後了」。


三是安倍執政形象由負面轉向中性。《金融時報》被日經收購之前,該媒體對於安倍個人形象的報道偏負面,時而可以看到直接批評安倍的「揭醜」文章。比如《安倍晉三被批「閹割日本媒體」》(2015年6月20日)借東京上智大學政治學教授的評論指責安倍為了實現政治目的打壓新聞自由、「閹割日本媒體」。在被收購之後,《金融時報》開始中性報道安倍的施政措施和個人形象,有時出現正面報道和評論。《安倍晉三計劃將日本經濟產出擴大22%》(2015年9月21日)的報道突顯了安倍「專註於經濟的決心」;《金融時報》8月17日社評《日本應正視修改安保條約風險》認為,安倍和其外祖父岸信介一樣力排眾議,是一位「有執著信念的政治家」。


四是在日美同盟上批評聲音減弱。《金融時報》在宣布被收購之前,曾刊登文章揭露日美同盟分歧,比如分析文章《安倍演講暴露日美同盟瓶頸》(2015年4月30日)、社評《美國不應無條件支持安倍》(2015年4月27日),但在《金融時報》被宣布收購之後,尚未見到質疑日美同盟的文章。


五是在對「安倍經濟學」的報道上積極正面。《金融時報》在被收購前後都對「安倍經濟學」保持較高的關注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時報》英文網在其主頁最醒目的位置放置日本國旗,開設日本專欄「日本和世界(Japan and the World)」,全面介紹「安倍經濟學」,而關於中國的專欄既沒有放在第一位,也沒有完整放置中國國旗。這種設置並不符合《金融時報》涉華和涉日報道量的比重,明顯帶有「突出宣傳日本」的意味。(如圖3所示)。

從報道傾向上看,《金融時報》在被收購前後均對「安倍經濟學」基本維持客觀正面的基調。比如,在被收購前,《安倍經濟學希望猶存》(2015年5月13日)明確為步履維艱的「安倍經濟學」唱好;在宣布被收購後,《中國經濟放緩危及「安倍經濟學」》(2015年8月28日)認為我經濟放緩對「安倍經濟學」產生負面影響。


(圖3:《金融時報》網站主頁(2016年1月12日)截圖)


二、對《金融時報》報道傾向變化的分析與預判


首先,《金融時報》成為日本企業「公關媒體」和日本政府「外宣媒體」的可能性增大。《金融時報》在涉日議題的報道中向溫和中立轉變的跡象與國際社會和專家學者對《金融時報》淪為日本企業的「公關媒體」和政府的「外宣媒體」的擔憂基本一致。

一是日經集團是日本大企業的「公關機器」。知名記者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在英國《每日電訊報》撰文指出,日經集團就是日本企業的一個「公關機器」,並指責它對日本企業的腐敗醜聞置若罔聞。在收購過程中,反覆被提及的一件事就是「奧林巴斯醜聞」。2011年,日本奧林巴斯公司英國分部前總裁邁克爾·伍德福德向《金融時報》爆料了該公司17億美元的假賬醜聞,而日經集團直到3周之後才開始報道此事。最近,伍德福德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日經集團就是日本公司的傳聲筒」。除「假賬醜聞」之外,屢被媒體提及的還有日本高田公司的安全氣囊爆炸事件,《紐約時報》從2004年開始一直關注日本製造的安全氣囊爆炸事件,但《日本經濟新聞》卻很少報道。根據以上案例可以預料,代表日本大企業利益的日經新聞今後將對《金融時報》涉日企業議題的報道傾向產生影響。


二是日經集團收購《金融時報》符合日本政府的外宣戰略需求。近年來,日本政府不斷增加外宣投入,從戰略層面看,此次日經新聞收購《金融時報》符合日本外宣戰略需求。2013年,首相安倍晉三在議會中指出,「『我國的觀點』時常被別的國家誤會」,因此,他要求採取一些措施來「積極地搜集和傳遞信息,以便別人正確地理解我們」。在日本政府的「外宣」戰略中,「著力向海外媒體發布信息」是其重要內容,其核心目標是樹立日本正面形象,加大海外對日本領土和歷史問題主張的認同,擴大日本的綜合影響。2015年8月25日,日本外務省向自民黨出示的2016年年度預算申請將重點放在了加大外宣力度的工作項目中,以向國際社會展示日本的「正確姿態」,在各國培養配合日本的知日派。日本外務省還打算著力向海外媒體發布信息,並與海外智庫展開合作。美國「石英」財經網站甚至認為,收購《金融時報》不僅是日經新聞的一項戰略舉措,而且是更寬泛的政治對外戰略的一部分。基於以上信息,本調研認為,日經集團收購《金融時報》符合日本政府的外宣戰略需求。


三是《金融時報》對「安倍經濟學」的正面報道歷時已久。本調研發現,《金融時報》在被收購前後五個月均對「安倍經濟學」的報道較為積極正面,該發現與日經新聞社社長岡田直敏的表態完全一致。岡田直敏在2015年7月2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FT和日經有著許許多多的合作,特別是最近5年。從「安倍經濟學」開始,《金融時報》社長就和日經開始了合作項目,經常用同樣的標題一起製作特輯來分析「安倍經濟學」。合作的開端非常成功,之後也共同組織了一些培訓班,《金融時報》的員工也都漸漸了解了日經的工作人員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長期的合作促成了這次收購。當日上午日本經濟大臣甘利明在接受記者關於「日經收購《金融時報》」的提問時也表示,「對於』安倍經濟學』的報道就能從正確的角度進行正確的評價與批評了」。本調研認為,《金融時報》對「安倍經濟學」長期正面積極報道的背後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


其次,《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立場走向值得進一步觀察。《金融時報》中文網(簡稱FT中文網)是在華具有一定輿論影響力的外媒之一,其涉華報道立場的走向值得高度關注。FT中文網新任總編輯王豐指出,「併購案宣布以來,很多讀者和合作夥伴向我們表示擔心:成為日本企業子公司後,FT中文網對中國的報道,尤其是對中日關係的報道如何保持客觀中立?這不是我們第一次遇到此類問題,我們的回答還是那句從1888年以來一直印在FT社評欄頂部的宣告:』不懼怕,不偏袒』」。但外界普遍認為,目前日本媒體機構在中國還沒有比較有影響力的傳播渠道,日經收購《金融時報》後,其中文網很有可能成為日經集團拓展中國媒體市場的先鋒,甚至有可能成為日本「對華公關的利器」。本調研認為,雖然當前FT中文網在涉華報道中尚未出現明顯轉變跡象,但在中日關係的特殊背景之下,FT中文網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是否還保持原有的涉華報道立場,需要持續觀察。


此外,媒體文化衝突與日本國內輿論環境惡化將給《金融時報》編輯方針帶來不確定因素。除了以上提到的政治、經濟及日經信譽等直接影響因素外,日本與西方媒體文化的衝突以及日本國內輿論環境的惡化也可能給《金融時報》報道立場走向帶來不確定性。


一是日本媒體文化與西方新聞傳統衝突明顯。媒體人士認為,日本媒體文化和日本國內文化一樣,對權威和大企業是「謙恭有禮」的,與英美媒體熱衷於「扒糞」、揭黑的傳統完全不同。日本奧林巴斯公司英國分部前總裁邁克爾·伍德福德在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日本媒體「對於權勢總是恭敬而順從的」,如果當時日經集團已經收購了《金融時報》,他就不會向《金融時報》提供線索。知名記者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在英國《每日電訊報》也撰文指出,日經的確熱衷於報道獨家新聞,但是這類新聞報道和西方媒體所追逐的那種揭醜新聞、「扒糞」新聞並不一樣。


二是日本國內輿論環境惡化增加了不確定因素。安倍政府自掌權以來,一直通過多種手段管控媒體輿論。無論記者俱樂部、「懇親會」(即政府與媒體管理人員的一種聯繫會)、電視台執照,還是直接干預人事安排,安倍政府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或明或暗地要求媒體對其進行擁護性、支持性的報道。日本東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陳洋認為,安倍政權對日本新聞報道自由的管制不斷加強,因此被日經新聞收購的《金融時報》在未來是否會受到來自日本政府權力的間接干涉亦充滿不確定。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席戰略官 的精彩文章:

中國戰略思想史:宋朝的建國與偏安中國戰略思想史第六十一課
朝鮮戰爭中,美國試圖利用印度駐華大使搞戰略欺騙對付中國
龍永圖:特朗普承受不了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後果

TAG:首席戰略官 |

您可能感興趣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掀起共享單車熱潮
英《金融時報》正式表態 支持英國留在歐盟
英國《金融時報》市場報告:韓網遊正處於危機中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穩定器
美國學者批評《紐約時報》對南海的不實報道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文章:美英民主政體遭遇危機
外媒說華|《金融時報》:杜特爾特轉向中國或預示世界秩序變化
大牌《金融時報》是如何做新聞的?英國媒體實戰訓練營報名中
金融時報:源自美國的假新聞正充斥中國社交網路
《紐約時報》眼中的中國情感:誰在為中國女人解決情感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代購正在死去!黃金時代已逝!
炒作「中國間諜」的澳媒,中國外交部喊你來讀《環球時報》!
《歐洲時報》與多家海外華文媒體論道媒體融合發展
他是美國籍中國共產黨黨員,《紐約時報》管他叫「中國女婿」
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在創業大賽上發現了什麼秘密
華爾街日報:中國就美中經濟對話發表樂觀評價 環球時報社評:中美經濟對話有美媒宣揚的那麼糟嗎
美國《紐約時報》震撼對比中美,轟動美國白宮高層!
外媒說華|《金融時報》:中資在英併購交易獲市場好評
這群中國人用「勇者之劍」,征服了大批外國人,登上《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