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國內傑出科學家獲得2017未來科學大獎
2017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未來論壇年會近日在京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北京大學許晨陽教授三位科學家分獲2017未來科學大獎三的「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2017未來科學大獎9月9日公布獲獎名單,潘建偉教授憑藉其在量子光學技術方面的創造性貢獻,使基於量子密鑰分發的安全通信成為現實可能獲得「物質科學獎」,施一公教授因其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今年首度頒發的「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則授予在雙有理代數幾何學上作出的極其深刻貢獻的許晨陽教授。
施一公說,「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聽的故事、看的書多數都跟科學有關,崇拜的是陳景潤,楊樂、張廣厚等科學家,夢想的都是做科學家工程師。科學大獎的目的是推動科學發展,尤其是推動年輕一代重新崇尚科學精神,中國在過去兩三百年期間科學技術沒有領先過,一直是受惠於世界科技進步帶來的成果,現在的年輕一代應該有危機感,能不能引領中國回到世界科技的制高點,能不能做到這一點跟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這才是科學大獎希望帶給社會、帶給未來的激勵。
而對於本次獲獎,潘建偉有著自己的理解:「新時代得益於改革開放的發展,沒有國家綜合國力的強盛做支撐,中國的科研水平也不會有這樣程度的進展,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將會促成更多的人去關注科學或者從事科學的研究,這是未來科學大獎的最重要的意義。」
36歲的許晨陽是本次最年輕的獲獎者,他認為現在是中國從變富到變強的時代,未來科學大獎重獎基礎科學,就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性的事件,「作為年輕的獲獎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來從事科學研究,在科學中實現自我價值應該成為當今更多年輕人的選擇。」他如是表示。
在為期兩天的未來論壇年會上,全球40餘位具有卓越影響力的頂尖科學家就社會關注的熱點科學話題做主題演講。在14場專題研討會中,科學家們不僅對基礎科學的前沿成果進行討論,更對包括高效計算、腦科學、新能源、基因技術等將對未來科研、產業、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超強科技展開了頭腦風暴。
未來科學大獎由未來論壇發起設立,旨在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讓科學家成為偶像,成為公眾學習的榜樣。2017年初,朝陽區政府與「未來論壇」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通過全面對接未來論壇彙集的科技創新資源和人才資源,加快區域科學技術成果轉化,進一步推動科學科技人才培養。
「合作以來,朝陽區與未來論壇共同合作,在朝陽區開展高端科普講座活動,普及前沿科學知識;加強熱點領域專業研討,推動科研成果轉化;搭建高端創新創業交流平台,推動政府與科學界、產業界、投資界跨界交流與碰撞,為吸引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提供了很好的支持」,朝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下一步發展中,朝陽區將進一步深化與未來論壇的戰略合作,共同打造中國民間科學大獎平台、高端人才聚集平台、高端科普平台、高端科技創新創業平台。
※官媒稱二三線城市房價過熱 非熱點省會城市上漲明顯
※央企公司制改革重大進展:69家央企集團年內將完成
※「送房」「送錢」「送戶口」大招實招頻出
※四季度鐵路新項目密集開 全年投資有望超過8000億
※首部國家級住房租賃條例或加速出台
TAG: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