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極拳放鬆的全部內容的是不用力、不自動、不著手的松凈。太極拳初學者對於每一個動作都要追求「由腳而腿而腰」!

太極拳放鬆的全部內容的是不用力、不自動、不著手的松凈。太極拳初學者對於每一個動作都要追求「由腳而腿而腰」!

太極拳的動態不使勁放鬆,最最少的就是肢體既要活動,部分又要不用力。如上所述,假如沒有本質為動量傳遞的拳經所說的「根於腳」的「如練一氣」的作用,肢體既要運動,局部又要不必力那是不可能的。顯然,這種「氣」與道家內丹功小周天等所謂的「氣」既有關係但又不直接的關聯,是完整不同的兩類「氣」。

道家靜功的「氣」與運動無關,道家導引的「氣」則是由動作所引起的,可見道家內丹功所謂的「氣」不是活動的原因,而太極拳之「氣」則是太極拳動作重要的直接起因。古代太極拳界良多人把太極拳之「氣」與道家內丹功之「氣」一概而論,客觀上是起到了排擠太極拳之「氣」錘鍊的後果,因此對太極拳而言是一種重大的誤導。

人體能夠發生動量傳遞是現代運能源學所確定的,但應用這種力也是普通的人完全生疏和非常不習慣的,如果一個人不會靜態放鬆,要學會發活潑量傳遞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發生和使用這種力這是很多囿於有限的力學常識和習慣思維的人想不到、想不通與極難做到的。動量傳遞存在於現代體育的某些運動中,不外都不是運動主要成分的氣力,而太極拳則是追求幾乎完全地使用動量傳遞,從而使到手臂既發生涯動又不用力,這樣「不用力」而發生的動作對於太極拳才是準確的。

所以現代太極拳界自稱「松空」的人說既不用任何的力而肢體又能夠活動,這純潔是自欺欺人。現代武術界有很多非太極拳武術的習練者因為沒有真正太極拳的休會,認為沒有不用力的武術,因而以為近代太極拳家們一致推重的「不用力」是過錯的,他們不曉得「不用力」恰是太極拳引起肢體動作的傳遞性動力發生、傳輸的必要條件;現代也有許多太極拳習練者對「不用力」發生質疑,這無非反映了很多太極拳習練者對於太極拳實在並沒有真正入門,也反映出「不用力」是太極拳入門的一道很難過的但又必須首先要過的門坎。而要過「不用力」這道門坎,就必需要過控制「如練一氣」的發生和「由腳而腿而腰」傳遞的門坎。

由此可見,學習太極拳,首先必須要學習「不用力」;而學習「不用力」,則必須先要戰勝主動與學習「由腳而腿而腰」之「如練一氣」的發生和傳遞。

必須明白「由腳而腿而腰」的學習鍛煉是十分不容易的,概括地說人體發生動量傳遞的必要條件是身體各相干環節的「相向運動」,也就是各環節互相的副作用,剛柔相濟,如腳向下蹬撐,必然湧現腳向上的力而逐節作用到胯,胯的下沉與這股力反作用又使得這股力往上傳,脊柱節節的下沉後撐又使得這股力節節發生彼此反作用而持續往上傳,由於頭的不下沉、頭頸肌肉的下沉、肩的下沉與這股力又發生反作用,這股力就傳遞到手臂了;而腳向下蹬撐其實是以脊柱與肩的沉、頭的不沉、全身的放鬆、地球引力引起的自重從而全身的內力下沉蓄存於腹部為動力的。這一過程中身材內部各環節在神經反應的作用下都發生著和諧的互為反相的好像在原位的運動;就這樣,全身放鬆引起的向下的內力與重力同時發生了向上傳遞的力,這股力在全身「相向運動」的作用下,就象海浪,後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地傳遞到手了。因而拳經稱其為「如練一氣」。這種力的傳遞鍛煉開始階段身體外形有明顯的變化,隨著功夫的提高,會達到形狀很難察看到變化的水平。顯然這種力的發生利用與正常用力是很不同的,是必須要轉變人與生俱來積重難返的肢體活動局部用力的無條件反射,慢慢地樹立陌生的新的條件反射。這一過程就是《十三勢歌》所說的「勢勢揆心須用意」的內容之一,或者說這「用意」就包含了這種「由腳而腿而腰」的「相向運動」的神經反應的鍛煉由開始有意識的自發節制,徐徐形成無意識的不假考慮的潛意識的掌握。要形成這樣的條件反射確確切實是《十三勢歌》所說的「得來不覺費功夫」的,也就是要消耗很多時日和精神的。然而,學習太極拳必須從此而始,只有這樣才是正式開始了太極拳的學習。

概括地說,太極拳初學者對於每一個動作都要追求「由腳而腿而腰」。這樣的學習鍛煉尤其要注意以下10點:

「由腳而腿而腰」的鍛煉有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那就是大臂必須呈向前圍抱的姿勢,而且手臂必須堅持靜態的不用力放鬆,就是拳經所說的「開合按勢懷中抱……柔而無剛」的姿勢。這種姿勢使得肘部老是在肩的前外方,胸臂接壤的腋下有縫隙,太極拳無論練還是用,胸臂始終都是這種姿態的;同時必須將手臂當作是與肩部斷開掛在肩上的,當作是不會主動的鏈條或鞭子,局部是始終沒有動力的,還尤其要注意大臂上部的肌肉不要用力主動,不要對手臂的動作發生作用;這樣,手臂就容易被身體帶動和被動量傳遞所作用動。

動態的虛領頂勁和沉肩是動量傳遞貫通到手臂不可缺少的「相向運動」的一個起始環節,但肩部僅僅是微微地身不由己地動態的下沉罷了,不能存在肩部對手臂的動作有任何作用的把持、催動等的主動意識,要徹底摒棄非太極拳武術所說的「肩催臂」的意識反應,必須如李雅軒先生所說的要「空肩」,要始終體驗手臂是身軀的腰骶部位所直接帶動的。

動態的含胸拔背也是動量傳遞「相向運動」的環節,也是動量傳遞貫通得手臂不可缺乏的前提,沒有動態的含胸或拔背,動量傳遞貫通到手臂也是不可能的。動態含胸與拔背鍛煉的活動幅度也必定須要經由由大到小,最後天然而達到多少乎沒有形狀變化反映的過程。含胸或拔背必須是由下而上被動的,是由腳而始的傳遞性的力氣所作用動的。因為動態含胸拔背使得原來並不運動的關節和肌群加入了運動,因而初學者胸肌和背肌個別會發生一段時光的隱隱的痛苦悲傷進程,被稱為「換勁」。

身軀的腰骶椎部位是動量傳遞樞紐性的「相向運動」環節,是對動量傳遞起到癥結性作用的部位,所謂的「命門後突」就是指腰骶椎上下的一段部位,就這一局部而言,力量的始發處或者說是動態的「實」處僅僅是腰5骶1椎這一隙之處,其它部位始終還是要追求放鬆不用力的,可見《十三勢歌》所說的「命意源頭在腰隙」之「隙」字的用詞是十分精到的。必須留神「命門後突」之「實」是動態的,而這種動態是必須以始終「松腰」為條件的,現代太極拳界有的人認為「命門後突」是連續的,腰應該始終是「實」的,這是很毛病的。「命門後突」也必須是被由下而上傳遞的力量所引起的。所以,太極拳經典所謂的 「氣」之「主宰於腰」與「其根在腳」是不抵觸的。

小腿上下也是「相向運動」環節,小腿之沉就是膝部由於全身之沉而稍微地降低,這是引起動量傳遞發生的反應,所以拳經說「發於腿」。

胯就是髖關節也是「相向運動」環節,胯不松不沉,全身的內力是難以由「丹田」小腹部向下沉到小腿成為動量傳遞發生之原動力的,腿腳所發生的「氣」也就難以向上傳遞到身軀。但沉胯不即是胯的地位降落,沉胯的解剖學實質是髖關節放鬆發生的高低擠壓。沉胯還需要胯的內縮,初學者正確的沉胯應該覺得十分放鬆後,腿的臀紋溝處或者腿的腹股溝處是最承擔體重之處。

初學者必須全心全意地追求放鬆引起的沉著,不能尋求輕靈。太極拳的技擊基本是輕靈,但必須清楚:太極拳的輕靈必需是在冷靜基礎上去追求,不然就不可能是太極拳的輕靈。而初學者對沉著的追求,其腿腳是不可能表示為鬆軟的。所以太極拳初學者不應當過早、過高請求地追求腿腳的鬆軟,腿腳的鬆軟必須在到達鎮靜工夫的條件下去追求。承當體重著地腳的五趾不要追求舒伸,要放任自流微屈,使得最大面積地與地面相接觸,就是拳經所說的「五指抓地」。這樣才有利於著地腳會有象灌了鉛一樣的繁重感也就是「如入地三尺」感,在此基本上追求的輕靈才是太極拳的輕靈,「如練一氣」才更輕易產生。

身軀必須是如安頓在船甲板上的貨箱,無論是胸背還是腰胯都不能發生主動的向前或向後的運動,身軀任何向前、向後、向左、向右的動作都是腰脊作用下的腳向前或向後的蹬地所引起,必須是由腿腳作用動胯,由載著移動的,這樣,身軀才不會發生前後左右的搖擺和扭擺。「如練一氣」的傳遞也能力夠順遂。所以,太極拳的「破身中正」不僅是天然放鬆所造成的,而且是「如練一氣」的必要條件。

太極拳的動量傳遞由腳而始至手,純熟後是應該追求沒有時間差的。但初學者必然會有時間差,也必須有時間差,不然就會由於難以體驗,這種條件反射就難以構成。所以,初學者不應該急於追求手到腳到、四肢一致,而是必須體驗由腳而腿而腰至手這一過程,要體驗身軀和手臂是如何被「如練一氣」的力量所依次有序、有先有後地催動、帶動、作用動的。所以,每一動作中,手必須不要急於主動地動作、不要急於到位,手臂必須要等這股動量傳遞的感覺到了,被這種感覺情不自禁地、被動地、做作地被帶動。這樣,「由腳而腿而腰」才幹鍛煉勝利。必須十明顯白:放鬆、不用力的要害是克服主動,尤其是要克服手臂的主動。就解剖生理學而言,肢體只有有一絲局部主動,就必然有一絲局部的用力,就有一絲局部沒有放鬆;而活動肢體的局部主動成分越少也就是越不用力和越放鬆,而越不用力和越放鬆,「由腳而腿而腰」之「如練一氣」的效果也就越好。

開端呈現「由腳而腿而腰」效果時,身軀等往往會有顯明肌肉表面變更的反映,這反應了局部肌肉由動量傳遞跟本來用力習慣所引起的有序順次的壓縮緩和,這種反響不要刻意追乞降保存,要追求匆匆打消這種反映,追求「由腳而腿而腰」在形狀上沒有顯著的反映,直至達到簡直沒有反映的所謂「氣斂入骨」,肌肉是絕對很鬆弛的,這樣才是太極拳動態中不用力的松凈。

由腳而腿而腰」的鍛煉見功效時,必然會有四個感覺:

在頂勁、松腰、撐脊、沉胯等「相向運動」的作用下,身上會有好像微微沉甸甸、脹鼓鼓的含混片狀的抽絲樣的感覺發生傳遞成為肢體任何一個動作的動力,有的動作這種感覺是由腳向上至手,而有的動作則是由手向下至腳,其實質都是動力由腳至手的主觀領會,其解剖學實質可能是肌纖維發生局部動態有序的拉動。不能認為由手向下至腳的感覺是反映了「氣」或「勁」由手向下傳遞至腳了,這就象鞭子梢不管由下向上抽擊還是由上向下抽拉,動力都是在鞭子下真箇鞭把,鞭子梢是不會發生動力的原理是相同的。

手臂的活動會感到彷彿受到空氣滯重的阻力,這是手臂被有序作用動的一種錯覺,鄭曼青先生稱之為「海洋游泳」。

手臂與身軀、身軀與腿腳的挪動或滾動的運動方向或趨勢既有雷同的,往往還有相反的,而且相反的仍是主要的。

手臂被傳遞性的力量作用動,越是不用力,會感到反而越有力;跟著功夫進步,會明顯感到這種手臂動作要比手臂局部用力發生動作更不費勁、更有力,需要快時能夠更輕快,太極樁。功夫越深,這種客觀效應會越明顯。

太極拳單推手可以很明顯地反映這種動態不用力放鬆的程度,沒有真正太極拳訓練的身強力壯者往往單推手不到15分鐘就感到肩臂酸痛了,而有真正太極拳練習經過的人單推手1個多小時肩臂也不會感到酸痛。這種不用力持久才能加強的解剖學實質當然有紅肌負荷能力增強的因素,對於太極拳而言就稱為手臂出現掤勁了。

肢體動作可能由動量傳遞來作用,因而可以達到動態中放鬆不用力了,固然合乎太極拳理,但還不是太極拳放鬆所追求的全體內容。太極拳放鬆的全部內容的是不用力、不自動、不著手的松凈。由於只有這樣的行動才體現了太極拳特色的武術特徵也就是「雖動猶靜」。

加入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電子圖書,和我一起免費學習太極拳!(關注太極養生堂回復「群」、「下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 的精彩文章:

郝少如解練太極拳之法,句句太極拳精要,不要有門派之見,學拳要學理!
現代武林:親身經歷的太極江湖張門大山的太極哲學
這樣打太極拳,張三丰如果知道這樣絕對會跳出來打死你們
太極拳教學點滴-趙兵
八段錦與太極拳哪個好?

TAG: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