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前代中醫最合科學者,莫如後漢張仲景

前代中醫最合科學者,莫如後漢張仲景

經方散論八則

學醫宗旨

前代中醫最合科學者,莫如後漢張仲景

對《傷寒》《金匱》要經常溫習

對《傷寒》《金匱》要做到熟能生巧

以《傷寒》《金匱》之藥味組合為標準

通過辨證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少而不漏、專而有力地用藥方法

《金匱要略》所論之痰飲

GIF/409K

學醫宗旨

截至現在,以為學醫之路,宜以仲聖《傷寒》、《金匱》為必讀之專經,理疾之繩墨。次則李東垣氏之治脾胃是神方聖手,迥異凡流。葉王派之理溫熱,亦意密格嚴,足資取法。蓋此三家者,胥有創作之精神,而更有裨於實際,非傍人門戶以理論取勝者所可比擬也。

前代中醫最合科學者,莫如後漢張仲景

前代中醫最合科學者,宜莫如後漢張仲景,其所著《傷寒論》、《金匱要略》,憑證候而無疑詞,處方劑而不浮濫,有是症則用是葯,診察明晰,效驗準確,遵其所論,苟審病不誤,常有覆杯而愈者。歷代相承,事實俱在。

而日本吉益東洞更著明仲景之方,雖不屬此病證候,但具一二端亦有絕效,日本湯本求真謂:科學進化百世紀,亦不能明仲景處方之奇也。

對《傷寒》《金匱》要經常溫習

余有溫課的習慣。一是對重要經典定期溫習,像《傷寒論》、《金匱要略》,每年一般都系統溫習一遍。一是結合一個時期的研究專題,有計劃地溫習若干相關著作。

20世紀60年代,就曾結合急性傳染病的研究題目,用5年的時間,溫習了《傷寒論》和清代各家溫熱名著及歷代其他各家專著。當時雖已年高,醫務繁忙,仍用業餘時間溫課。晚霽晴暉,未容虛擲;三餘不惜,專業將荒。

對《傷寒》《金匱》要做到熟能生巧

所謂基本功,是從無到有,自近及遠,由淺入深,循序而漸進地、經幼稚生疏到成長熟練的一些功夫。固然這對初學的人來說很重要,但對於那些中醫學術已有一定基礎的同志來說,也是很重要的。這是不是多數還要再從頭學起呢?

私認為就是要從頭學起。理由很多,主要是因為基本功一定要熟練。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一遍有一遍的收穫。就以讀《傷寒論》《金匱要略》來說吧,如果做到不加思索,張口就來,成了有源頭的活水,到臨床應用時,不但能觸機即發,左右逢源,還可熟能生巧,別有會心。

否則在讀書時雖背誦得過,到應用時一有障蔽,卻想不起或想不全,這恐怕是很多同志都經歷過的,感到非常難受,這是因為讀書不夠認真的緣故。基本功是硬本領,要天天練,要累月積年不間斷地練,學習時經常固定地練,工作時也要抓緊業餘時間不斷地練。

正如文藝、體育工作者,無論老手新手,每晨都要踢腿、練腰、練嗓子一樣,假如你平時功夫不夠,要在前台來個就地拔蔥倒筋斗,那可能要把脖頸栽壞了的。

醫生在大症、難症面前,認識靠診斷准,治療靠方葯熟,疾患無窮,方葯極多,沒有基本功,能夠迅速處理得當嗎?這說的是臨床急難症、重大症要靠基本功。

至於平時門診或病房工作中寫病歷的經常性工作,一方面要有整體與局部相結合的觀念,注意四診八綱的體現,理法方葯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還應注意辨證辨病的結合,這就更需要有扎紮實實的基本功了。

方劑之學,應以《傷寒》《金匱》之藥味組合為標準

方劑之學,應以《傷寒》《金匱》之藥味組合為標準。若以《本草》單味葯之禁忌而繩復方,往往失之。

例如汗出禁麻黃,懼其放散體溫也;無熱禁石膏,懼其遏製造溫也。考仲景用麻黃諸方,欲兼放散體溫者必合桂枝,不合桂枝則但治喘咳、水氣;用石膏諸方,欲遏製造溫者,必合知母或麻、桂,不合知母、麻、桂則但治煩渴。方葯之禁忌須視配合之異如何,固不可拘於一味也。

通過辨證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傷寒論》說:「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此條本為傷寒表證,誤用下法,脾腎陽氣受傷,故下利清谷不止;但表邪仍未解,故身疼痛。其正氣為本,邪氣為標,此時當先急救其脾腎之陽氣,用四逆湯;待陽氣來複,大便正常,再治身疼痛的表證。

古代醫家在錯綜複雜的病理變化中,就是這樣通過辨證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傷寒論》指出:「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種辨證論治的寶貴經驗,值得我們努力繼承並加以發揚提高。

少而不漏、專而有力地用藥方法

現在先從方劑和藥量的一些問題談起。疾病不外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疾病包括傳染病,從現代醫學上看,多是細菌和病毒的感染,來勢猛,發展快,危害大。治療這種病,要抓住基本矛盾(指辨病)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辨證),選方用藥要單純,要有力量。

例如張仲景治療傷寒(指熱性病),在三陽實證,太陽病用發散葯,無汗用麻黃湯,有汗用桂枝湯,挾有夾雜證,都在這兩個方子上加以消息;少陽病用和解藥,大、小柴胡湯;陽明病用清、下藥,經證白虎湯,腑證三承氣,這是「治病留人」。在三陰虛證,治以四逆輩,「留人治病」。

藥量上,主葯有多至八錢者(大、小柴胡湯中的柴胡),有多至一兩六錢者(白虎湯中的石膏),其餘輔佐葯則二三錢。藥品少至三四味,多則六七味,忌雜葯濫投,以致藥力分散。

這種少而不漏、專而有力的用藥方法,是很可取的,我們不可以嫌它葯少量輕,應當繼承它,發揚它,再用現代科學方法整理它,以光大這種傳統療法的優越性。

《金匱要略》所論之痰飲

《金匱要略》有專篇論述痰飲,有證,有方,此後關於痰飲之證治闡述日多,所述更詳。《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稱痰飲有四:「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留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卧,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痰飲」應作淡飲,《金匱要略》四飲曰痰,曰懸,曰溢,曰支,皆就飲之情狀而命其名,皆是虛字,則痰飲不應特用實字。淡與澹通,《說文解宇》說:「澹,水搖也」,可證。《金匱要略〉中所稱「濁唾」、「涎沫」、「涎唾」等,即系後人所謂的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匣課堂 的精彩文章:

不太「雅緻」的中藥名-漏蘆
中醫中意,三行情書
中醫傍身的十大思維特色
金蕎麥煮鯽魚,能治筋骨痛
中醫之路為何越走越窄?

TAG:匣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