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美國藝術300年 最偉大的15名藝術家!!!

美國藝術300年 最偉大的15名藝術家!!!

原標題:美國藝術300年 最偉大的15名藝術家!!!



美國藝術三百年,你必須知道的15人


美國當代藝術「超級馬達」古根海姆美術館曾在中國呈現了「美國藝術300年」,凝結了獨撐當代藝術半壁江山的精華。10年前,「中國藝術5000年」大展在美國古根海姆美術館辦得轟轟烈烈,此番回訪,算是禮尚往來。


「美國藝術300年」講求的是「圓融」,各種紛繁蕪雜的觀念聚攏於一處,和平相處,其樂融融。其實,美國藝術真正的好時光絕不超過100年,即便是本次大展的策展人與美國國內的輿論也不得不承認這點。想當年,美國的宏觀經濟攜同紐約的那些摩天大樓一起越沖越高,大筆熱錢迅速投入藝術品市場,以古根海姆為代表的財閥,不忘幫襯本土藝術家,迅速促使美國藝術在拍賣市場上圈畫出新的熱土;再加上絕無傳統羈絆的開放思維,紐約順利地於二戰後搶過巴黎的風頭,當仁不讓地成為當代藝術之都。1964年,美國波普藝術家勞森伯格硬生生從被法國人包攬的威尼斯雙年展里奪得金獎。兩年後,他寫到:「人們現在知道了世界的藝術中心不再是巴黎了。」

觀看此次「美國藝術300年」大展,比對中國如火箭衝天的當代藝術盛景,確有歷史同源的感覺。強勁的經濟發展,是「快、准、狠」地提升藝術影響的必要條件。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這100年的當代藝術經歷也不啻為中國藝術勾畫出了美麗的願景。


「到美國去!到美國去」新移民、新思潮、新標準


1


1913年,大名鼎鼎的「軍械庫」展,為紐約帶來了歐洲後期印象派與立體主義的前衛藝術。「外行人」羅斯福總統大嘆看不懂,而恰是這次展覽,首次讓美國人大開了眼界,撼動了人們對藝術的固有觀念。由於世界大戰,許多如杜尚之類,曾經參加過「軍械庫」大展的歐洲藝術家為避免戰火與硝煙,紛紛離岸西渡來到遍地黃金的美國。那些來自不同「藝術方陣」的大師們,在美國這片充滿了「機器文明」生機的大地上,帶來了全新的觀念,重新建立起嶄新的當代藝術標準,杜尚興奮地說:「紐約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而這些不同前衛觀念在紐約這個「色拉碗」里,又被攪拌出全新的口味。


01



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


出生於法國的杜尚簡直就是個虛無主義的集大成者,從印象派到立體主義,他經歷了現代主義藝術的所有階段,什麼都畫過,什麼都玩膩了。於是,他遠離了畫布,將「生活」引入藝術,將藝術消解於「大象無形」。「惡搞」風的祖師爺是杜尚,給「蒙娜麗莎」加兩撇小鬍子,也是一個「容易禪」。而他最有名且最具顛覆性的作品是《泉》——直接把一隻簽了名的小便斗送進了美術館,慧根差的,當時就怒了,惟有「迦葉」笑。即便是達利這樣的大家,也不禁作走狗狀:「杜尚可以成為一個君主。」


02


威廉·德·庫寧(Willem de Kooning)


荷蘭藝術家德·庫寧可能是紐約這個「大熔爐」的最大受益者。迫於希特勒的淫威,而來到紐約的德國藝術家,帶來了抽象主義與表現主義。德·庫寧將之「基因重組」,為冷酷的「點線面」,加進了濃烈的情緒。而「天才不容許湮沒」這句豪言的出典也可算到德·庫寧的頭上。他的妻子相當旺夫,投身藝評界,為夫公關。於是,德·庫寧成了評論家筆下的「畫家中的畫家」。


03



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


出生於俄羅斯的羅斯科,與德·庫寧同屬「抽象表現主義」方陣,他當時是「抽象表現主義宣言」的發起人之一。這一畫派並無統一的形式風格,只是畫幅巨大,為的是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其精神核心則可歸結為「複雜思想的簡單表現」。羅斯科最著名的作品均是邊界不清的明亮色塊,置身其中,仿如禪定。上世紀60年代,他受委約為休斯頓天主教堂製作壁畫,更是將其畫作中強烈的宗教感發揮得淋漓盡致。他最終因不堪抑鬱症的折磨,割腕自盡。


04



白南准(Nam June Paik)


這是亞洲向世界輸出的第一位國際級明星。音樂家出身的韓國人白南准,自古典音樂開始,旅行到美國,邂逅約翰·凱奇這輩觀念音樂家,便頓時開了竅。他被廣泛地稱為「錄像藝術」的創造者,而如今「錄像藝術」早就是當代藝術的常規武器。白南准將起自杜尚的「觀念藝術」的思維注入了影像的媒介,或是將影像拆零打散重新組合,或是安排紋絲不動的「菩薩」看電視,電視便是白南準的布與筆。

第二篇:天皇巨星!成為大眾偶像的藝術家


2


電視媒體的發展、全球化進程,以及波普藝術的誕生,把藝術家趕出了孤寂的畫室,走進了大眾的視野。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藝術家在報紙、電視上的曝光率激增。大報的社交版與八卦版上紛紛出現了藝術家的身影,與其他名人、模特、歌星的合影。藝術家的工作重心也不再只是埋頭創作,他們將自己的生活也歸併入藝術創作的一部分,熱火朝天地實踐著社交、公關、推銷、廣告等商業社會的「成功術」。他們和真正的大眾偶像一樣,個人肖像照、生平逸事、創作現場,都被晾曬了出來。安迪·沃霍爾曾經預言:「每人出名15分鐘。」尤其在美國,龐大的媒體機器一旦開動起來,銳不可擋。


05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波洛克傳奇的一生,被好萊塢編纂過。他是「抽象表現主義」里行為畫派的代表。他作畫絕對是體力活,上竄下跳,潑墨寫意。面對鋪在地上、並不平整的白紙,讓自己大費周章,指引顏色在非意識的狀態下,在紙上留下自己密不透風的足跡。繪畫在波拉克那裡不只是個結果,過程也成了繪畫的一部分。波洛克一不小心成了美國藝術的第一撥世界級明星。去年,他的畫作又一舉突破拍賣新高,以1.4億美金的天價,超越了梵高和畢加索。


06



賈斯珀·約翰斯(Jasper Johns)

畫美國國旗算藝術嗎?約翰斯換著花樣地畫國旗、畫數字、畫地圖,就憑這手一躍成為最具商業價值的畫家,單件作品的拍賣價格奇貴。據「藝術狗仔」曝料,娛樂大亨大衛·蓋芬曾以4000萬美金的巨款收購過他的《灰色數字》,創造了在世藝術家賣價最高的紀錄。而他本人也不斷同包括現代舞蹈家坎寧漢、作家貝克特等合作,按照現在的時髦的說法,叫「強強聯手」。


07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在artfacts.net根據藝術家參展水平以及拍賣價格綜合評定的藝術家排行榜上,沃霍爾已經超過了畢加索,位列榜首。他是個十足的明星,雖然一臉癮君子般病懨懨的神情,身邊卻總少不了大牌搖滾明星與時尚美女的簇擁。在他之前,幾乎沒有一個藝術家如此入世。而他的作品也以艷俗著稱,他根本無意「創造」藝術,通過絲網印刷複製的夢露、坎貝爾罐頭、可口可樂等現成的流行形象,把消費主義帶入藝術的境界。他的預言「每人出名15分鐘」現在也早已不是鏡花水月。


08



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


「十項全能」藝術家瑙曼如今是在世藝術家中最德高望重的,從音樂、雕塑、錄像、裝置到行為藝術,他均有涉獵。儘管絕大多數單純的美國人無法理解和欣賞他的作品,卻並不妨礙他被評論家和收藏家捧上天,成為超級明星。瑙曼相對比較入世的作品當屬用霓虹燈製作的系列,那些五顏六色的燈管組成的標語,在黑暗中發出具有誘惑力的光線,這大概才是現代人所熟悉的溝通方式。


第三篇:俗不可耐。賤民藝術,通俗語言的大獲全勝

3


波普藝術發端於英國,卻在美國這個流行文化與商業文化更加發達的地方才得以發揚光大。除沃霍爾這樣的天皇巨星外,與他同輩的藝術家也紛紛抱定「絕不創造任何圖像」的宗旨,僅借取現成的流行形象和符號,重新排列組合,化為新作。他們或是直接取材低俗商業印刷品的視覺形象,或是採用商業藝術的技術手法,或是以「娛樂大眾」、「取悅平民」為己任,創造出了與舊時代「精英藝術」截然不同的視覺語言,消彌了高檔藝術與低級趣味之間的隔閡。


而上世紀80年代以後,新生代藝術家們站在前輩波普藝術家的肩膀上,再度撤銷藝術的深度,更深諳「出位」、「搞怪」、「時髦」的藝術法則。面對基斯·哈林、傑夫·昆斯這樣純粹的「賤民藝術」,人們的藝術價值觀再度受到了震撼——評鑒藝術的標準究竟在哪裡?藝術的底線又該如何守護?


09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如果沒有1985年,中國美術館裡所舉辦的勞森伯格藝術展,中國當代藝術的進程將晚好多年。這些用報紙、廣告、罐頭等現成品堆積起來的「雕塑」,讓中國人首次發現,原來丟掉油畫棒也可以「藝術」。勞森伯格也算是美國本土藝術家「走出國門」的第一人,1964年,硬生生從被法國人包攬的威尼斯雙年展里奪得金獎。兩年後,他寫到:「人們現在知道,世界的藝術中心不再是巴黎了。」


10



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此君的作品極易辨認,其構圖、形式、用色均與舊式的「超級英雄」漫畫書和廣告招貼別無二致,並以大畫幅將之放大,甚至保留了這些低俗印刷品因粗糙的印刷而留下的網點。面對利希騰斯坦的畫,那種強烈的波普個性,較之沃霍爾、勞森伯格等同道中人,更無需解釋便被強有力地表達了出來。


11



基斯·哈林(Keith Haring)


亂塗亂畫是小孩的行為,哈林卻以此為樂。他把自己的畫塗抹到地鐵、公共建築的牆壁上。在警察看來,這種行為幾乎和隨地大小便沒有兩樣。哈林模糊了不入流的街頭藝術與被美術館好好看護起來的高級藝術之間的隔閡。他的畫跟隨地鐵走遍全城,他的火柴棒小人成了自己和紐約的藝術名片。


12



傑夫·昆斯(Jeff Koons)


大概沒有什麼藝術家比昆斯更庸俗了,這個近幾年來的超級藝術明星,已觸摸到了在世藝術家作品拍賣價的玻璃天花板。昆斯早年在華爾街當證券經紀人,承襲了杜尚和沃霍爾的傳統,一忽兒把吸塵器放進玻璃箱子展出;一忽兒又把各種商業廣告PS後,拼貼成畫;一忽兒又把自己和義大利艷星嬌妻合歡的場景公諸於世……他的多元創造一直在挑戰觀眾的接受度——藝術的底線到底在哪裡?而他只是聳聳肩,笑稱:「這一切只是為了吸引盡量多的觀眾。」


13


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y)


當代錄像藝術界最讓人嫉妒的名字之一便是巴尼,不僅因為他紅透半邊天,此君子還娶得冰島歌星比約克回家當老婆。馬修·巴尼的錄像晦澀難懂,卻結構精巧,《村聲》周報的大牌藝評家傑瑞·薩爾茲自爆把巴尼的《懸絲4》顛來倒去看了75遍,每遍都有新發現。除卻那讓人匪夷所思的情節,巴尼的電影里,尚有服裝、布景均美輪美奐,創意十足,如MV一般精緻的鏡頭。


第四篇:女性說話。藝術,女人慾望的出口。


4


美國的女權主義很激進,當全世界其他地方的女性靠「和平演變」要平等的時候,一部分美國婦女則欲將男人「趕盡殺絕」,甚至宣稱「男人的Y基因是生物學上的錯誤」。而極端女權主義者、劇作家瓦萊里·索拉納斯當年舉槍謀殺安迪·沃霍爾的事件,也可看作是藝術界中女性陣營向男權精英開炮的行為,害得安迪·沃霍爾留下了心理陰影,再也不敢公開露面。不管女權主義多麼地讓男人們聞風喪膽,至少為女性藝術在美國的發展,提供了寬鬆的社會環境。


14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歐姬芙的繪畫更偏重印象派的傳統,不見得有引領潮流的號召力,卻自有無數少女引她為偶像。她筆下的花卉充滿了情慾的色彩,這不啻是女性藝術家首次觀看自我。當然,最為人稱道的是她自己的愛情故事,先是同比她大24歲的現代攝影之父斯蒂格利茲結婚,丈夫去世後,她又嫁給了小她60歲、面貌卻酷似大師的助手。杜拉斯的故事和她相比,也不過如此。

15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


這次大展上,美國當代攝影作品並未表現出其當有的地位。惟一的大師當屬舍曼,她在《電影劇照》系列裡,將自己打扮成各種故事的女主角。不明就裡的人,幾乎認為這些照片只是那些千篇一律的電影劇照,其中卻包含了舍曼對於女性在他者眼中的形象體驗。而這些仿造的照片,也體現了舍曼極強的構圖能力——要知道一張真正的電影劇照的背後,是一個龐大的攝製組。


責任編輯:勤而行之傳習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勤而行之傳習社 的精彩文章:

企業文化應該如何落地?
|人文傳統|今天為什麼我們還要讀《三字經》

TAG:勤而行之傳習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