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有個權力最高的衙門,和軍機處性質是一樣的
在清代,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機構往往被我們忽視,因為在他之後出現的內閣和軍機處對我們的影響太深,殊不知,在軍機處成立之前,朝廷真正掌權的才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清初中樞機構中頗覺特色的一種制度,早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為了審理國家大事,選出了正直賢明的大臣八位,又配以不吃酒、不貪金銀的四十名理事官,共同組成了一個處理本族內部民刑事務的會審決議機構。
此後,隨著金汗國的建立和統治區域的擴大,共同議事的形式發展成為議政制,並出現了議政大臣的頭銜。他們與諸貝勒一起,輔助努爾哈赤。
到了皇太極時期,議政制又有所變化。他先在每個旗主貝勒下設固山額真一名,與諸貝勒同坐參預議政,接著於崇德改元後,更定宗親封爵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重新加以封賜,並把爵位較低的某些貝子也吸收進議政處,大大降低了主旗貝勒在議政中的支配作用。
當時,一般政府事務已有新設六部承擔,需要議政王、貝勒、大臣討論的,限於出兵作戰和有關滿洲王公大臣的刑事案件。他們開會時,都由皇帝在場,併當時做出決定,間或皇帝不在時,得經奏清批准後才算有效。
經過皇太極的改造,議政王大臣會議已經掌握在皇帝手裡,為其忠心服務的一個工具了。
清統治者入關以後,面對著一個由漢族為主體的人眾地廣的舊明統治區,事務繁雜,矛盾交集。為了使滿族上層能步調一致地對付新局面,同時也加強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
當時,很多滿洲王公大臣,甚至包括八旗蒙古的固山額真和某些八旗漢軍大臣也被吸收了進來,商討的事務除議定軍事方略、審斷刑獄之外,其他像政府建置、法規章程、民族關係,以及奉旨甄選官員都包括在內。
在此期間,與之相輔而行的有大學士和九卿、翰詹、科道會議,但起主導作用的是議政王大臣會議。他們「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做朝儀。」這也反映了順治、康熙時期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勢之盛。
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擴張,必然會對皇權造成影響。而且這種清一色的由八旗王公大臣把持政務的做法,也挫傷了漢臣在政治上發揮更大作用的積極性,不利於清朝的政權建設。
康熙中期以後,隨著國內局勢的穩定和康熙帝在處理政事方面趨於成熟,便著手抑制議政王大臣的權力。他借著一些宗親貴族病故或因罪削奪的機會,縮小乃至停罷了諸王參與議政的資格,接著又令諸王、貝勒府的長史、閑散議政大臣撤出議政的圈子,使議政大臣會議只得稱「議政大臣會議」了。
不過在涉及邊疆事宜和重大軍事行動,皇帝還常常要他們進行討論。這是因為在關乎軍務和民族、國防關係方面,清朝統治者不願讓漢官過多地參與進來。
雍正是個事必躬親的皇帝,加上他的政敵中,不少就是康熙晚年的議政大臣。所以在雍正年間,議政王大臣會議更進一步遭到冷落。特別自軍機處成立以後,許多本該議政大臣集議的用兵和處理邊疆民族的事情,都歸軍機處承旨直接辦理。
所謂議政王大臣,已演變成獎賞滿洲勛臣貴胄的一種虛銜了。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乾隆帝下旨:「國初以來,設立議政王大臣,彼時因有議政處,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充辦理,而滿洲大學士、尚書向例俱兼議政虛銜,無應辦之事,殊屬有名無實。朕向來辦事只崇實政,所以議政空銜不必兼充。」
議政王大臣會議前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興衰變化,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大明最無能的首輔,以進獻「房中術」而聞名於世
※朱元璋軍隊為何強悍,背地裡全靠他的六大「陰招」
TAG:千古歷史 |
※清代的中紀委很強大,但有一個衙門卻無權監察
※大清油水最多的衙門,有資格進入的只有一種人
※清朝唯一沒有貪腐的衙門,創造清政府四分之一財富,掌權者卻是外國人
※進了衙門的人,不怕用刑、不怕坐牢,只怕一個地方
※明清衙門裡的「大刑伺候」原來是這樣的恐怖!
※除了內閣、軍機處,還有一個重要衙門往往被我們忽視
※鬼衙門逼真特效、大製作 這才是五星級的鬼吹燈
※清代的王爺、一品大員,只要到此衙門去辦事,都得低聲下氣裝孫子
※地方官最害怕的衙門,關乎前程,文選司到底是幹什麼的?
※揭秘:大清帝國唯一沒有貪污腐敗的衙門
※清朝各單位,此衙門公認最肥且伙食最好,一盤裡脊要宰幾十頭豬
※清朝滅亡後一群駐軍強佔此地,設有衙門巡撫,把當地變成人間煉獄
※清帝退位前本是一個只管發銀子的衙門,退位後卻組織宗族開墾荒地
※浙江巡撫衙門有三間房屋,沒人敢住更沒人敢拆,只因一個師爺太有名
※清朝近三百年,此三個重要衙門,漢臣一律不得染指
※這個衙門,技術含量太高,滿人幹不了全由漢人擔任
※城隍廟:一處特殊的「衙門」
※康熙設立了一個重要衙門,奇怪的是全部由漢人官員擔任
※青天衙門主角無人識,配角全都是大明星實力排行榜,誰排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