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周有光:說筆
周有光先生
編者按:2017年1月14日,我國著名語言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逝世,享年112歲。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剛剛過完112歲生日。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生於江蘇常州。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文字學家、經濟學家,通曉漢、英、法、日四種語言,是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85歲以後開始研究文化學問題,著有《百歲新稿》、《朝聞道集》和《拾貝集》等40多部著作。歷任《漢語大詞典》學術顧問、《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美聯合編審委員會委員、《不列顛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顧問委員會委員。
書法屋特發周有光先生舊文《說筆》,以寄哀思。
說 筆
文/周有光
「文房四寶」是華夏文化的典型象徵。涇縣宣紙、歙縣徽墨、吳興湖筆、高要端硯,為歷代文人學士所珍愛。
《靜思錄》周有光 著
文房四寶有三種「功能」,兩個「方面」。筆的功能是書寫;紙的功能是接受書寫;墨和硯合起來只有一種功能:磨製墨汁。筆、墨和硯代表一個方面:製造文字;紙代表另一個方面:承載文字。
文房四寶是手工業時代的用品。工業化時代有機械打字機。信息化時代有電子打字機、語文處理機。實用文具不斷更新,藝術文具保持古雅。
毛筆寫字,可大可小,可粗可細,能夠充分發揮筆劃變化的書法藝術。
甲骨文中有「聿」字,像手執筆。「聿」是「筆」的初文。《說文》:「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律,燕謂之弗」,「秦謂之筆」。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此秦制字,秦以竹為之,加竹。」從「竹」從「聿」是秦國的新造字。簡化字從「竹」從「毛」,突出了毛筆的特點。
甲骨文遺迹中,有墨書朱書然後刻字的痕迹。甲骨文「聿」字的筆頭散開,好像是毛筆的形象。「在商代後期留下來的甲骨和玉、石、陶等物品上看到少量毛筆字。」(裘錫圭《文字學概要》)。但是,未見毛筆遺物。
古籀「筆」字
侯馬盟書為「春秋晚期晉定公 15年到 23年(公元前 497-前 489)晉國世卿趙鞅同卿大夫間舉行盟誓的約信文書」,「用毛筆將盟辭書寫在玉石片上。」(《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所用毛筆早於戰國,可是沒有留下遺物。
晚近考古,發現早期古筆遺物,有戰國筆一支,秦筆三支,西漢筆二支,東漢筆三支。
戰國筆。「長沙楚筆」: 1954年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國木槨墓出土毛筆一支,筆桿竹製,筆頭用兔箭毫,筆毫夾在筆桿劈開的一端,絲線纏住,外面塗漆。這是今天能見到的最古的毛筆。同穴出土有竹簡和銅削。
秦筆。「雲夢秦筆」: 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始皇 30年墓(公元前 217)出土毛筆三支,筆桿竹製,上尖下粗,下端鏤空成腔,以容筆毫;其中一支附有細竹管製成的筆套,一端為竹節,另一端打通。
雲夢秦筆 1975年,發覺於湖北省雲夢縣城關西部的睡虎地十一號秦墓地
西漢筆。「江陵漢筆」: 1975年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毛筆二支,筆桿竹製,均附筆套,其一筆頭尚有墨跡。
東漢筆。「居延漢筆」: 1931年古居延地(內蒙古額濟納旗蘇古淖爾)發現毛筆一支,東漢初年之物,筆桿由四條木片合成,末端納筆毫,麻線纏住,塗漆;筆頂用木冒合,使四片木條束成一桿,附有筆套。西北無竹,故用木。「武威漢筆」: 1957年和 1972年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出土毛筆二支,筆桿竹製,其一上尖下圓,下端鏤孔,容納筆毫,纏以細絲、塗漆;另一外覆黃褐色狼毫,有墨跡。
漢代有所謂「天子筆」。梁吳均《西京雜記》:「漢制天子筆,以錯寶為跗,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又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值百金。」這是玩賞珍品,無關形制。
古代無紙,書寫在竹簡木札上,遇有訛誤,用小刀削去,稱為「削」(參看上文「銅削」)。
《論衡》:古代「截竹為簡,破以為牒,加筆墨之跡,乃成文字。」《史記.孔子世家》:「筆則筆,削則削」。(用筆書寫,用削修改)。後世稱修改文字為「筆削」。不用笨重的簡牘,可用輕軟的縑帛(雙絲織成的帛)。縑帛不能「削改」,只能「塗改」。寫錯修改,塗上白粉。梁任彥升《立太宰碑表》:「人蓄油素,家懷鉛筆。」(油素,光滑的白絹;鉛筆,白色鉛粉筆,不同於今天的黑色鉛筆)。「削(刀)」相當於橡皮,「鉛(粉)筆」相當於白色塗改液,這都是筆的伴隨物。
傳說,蒙恬造筆。西晉崔豹《古今注》:「牛亨問曰:自古有書契以來,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答曰:蒙恬始作秦筆耳。」所謂蒙恬造筆,不是發明,而是改進。
清趙翼《陔余叢考》:「秦所用系竹筆,如木工墨斗所用者(筆頭為梳箅形)」。這是竹筆,不是竹管毛筆。晚近出土的秦筆,已經是竹管毛筆,製法跟現代相似。這可能是蒙恬改進以後的形制。
周有光、張允和夫婦在審稿
蒙恬(?-前 210),秦將,始皇時,領兵守邊,修築長城,北逐戎狄,威震匈奴;始皇崩,趙高矯詔賜死,恬自殺。蒙恬是武將,不是文臣。為甚麼武將造筆,而不是文臣造筆呢?《說文》:「秦始皇帝初兼天下,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趨約易。」當時的戍邊大軍,需要書寫大量文書,向皇帝報告。文字應用頻繁,促進了文字的簡化和筆的改進。蒙恬是大軍的主將。軍中把制筆技術的改進歸功於主將,在古代是理所當然的。
毛筆的形制,以竹為管,以毛為穎,三千年來基本不變。筆桿早期用木也用竹,後來舍木用竹,這跟簡牘有木有竹相同;此外又用金銀、象牙、斑竹、木條、蘆管等材料。筆頭主要用動物毛,有時也用植物纖維。
動物毛筆種類頗多:
1.鹿毛筆:
後唐馬縞《中華古今注》:「蒙恬以柘木為筆,鹿毛為柱,羊毛為被,所謂蒼毫,非兔毫竹管也。」蘄州(湖北蘄春)產鹿毛筆。
2.兔毛筆:
長沙楚筆證明,戰國已用兔毛。唐代宣州「紫毫」最為有名,即兔毛筆。有用兔肩毛的,稱「肩毫」。
3.羊毫筆:
清胡樸安《樸學齋叢刊》:「惟羊毫為今通行之品,其始因嶺南無兔,多以青羊毫為筆;嗣以圓轉如意,於今不絕;古人用兔毫,今用羊毫。」日本正倉院藏我國唐代毛筆,稱「天平筆」,羊毛為柱,粗毫薄薄佈於外。
4.狼毫筆:
黃鼬(黃鼠狼)毛曰狼毫。武威東漢筆「外覆黃褐色狼毫」。《樸學齋叢刊》:「余觀趙子昂跋唐胡環番犬圖謂,環畫筆用狼毫,極清勁。」
5.狸毛筆:
宋陳槱《負暄野錄》:「歐陽通以狸毛為筆,以兔毫覆之。」
6.虎仆(九節狸)筆:
晉張華《博物志》:「有獸緣木,文似豹,名虎仆,毛可取以為筆。」
7.鼠須筆: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王羲之得筆法於白雲先生,先生遺之鼠須筆」;「鍾繇、張芝皆用鼠須筆。」近代改用紫毫,仍襲舊名。唐段公路《北戶錄》:「鼠須均州(湖北均縣)出。」
8.貂毫筆:
清梁同書《筆史》:「明臧晉叔以貂鼠令工制筆。」貂鼠即紫貂,棲息林中,又名林貂,形似黃鼬,產於中國東北(不是水貂)。
9.鴨毛筆:
《北戶錄》:「昔溪源有鴨毛筆,以山雞毛、雀雉毛間之,五色可愛。」
10.猩猩毛筆:
宋黃庭堅《山谷詩集》註:「錢穆父奉使高麗,得猩猩毛筆。」宋陸遊《自書詩》:「用郭端卿所贈猩猩毛筆,時年八十矣。」
人毛也可以做筆,有兩種:
11.胎髮筆:
《江南府志》「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云常用之,筆心用(小兒)胎髮。」唐(釋)齊己《送胎髮筆寄仁公詩》:「內惟胎髮外秋毫,綠玉新裁管束牢。」(比較:中美洲古代馬雅人用人的頭髮做筆。)
12.人須筆: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唐劉恂《嶺南異物志》(嶺南錄異):「嶺外既無兔,有郡牧得兔毫,令匠人作;匠既醉,因失之,惶恐,乃以己須制;上甚善,詰之,工以實對;郡牧乃令一戶必輸人須。」古代男人留須,沒有鬍鬚是很不光彩的。強迫「輸人須」,是文雅的虐政!
植物纖維筆見於記載的較少:
13.荊筆:
晉王子年《拾遺記》:「削荊為筆。」
14.竹絲筆:
竹枝錘絲製成,或謂苕絲冒稱竹絲。宋米芾《筆史》:「晉王羲之《行書帖》真跡,是竹絲筆所書。」
15.荻筆:
唐李延壽《南史》「以荻為筆。」
16.茅筆:
又稱白沙茅龍筆,以茅草錘細,取其草莖扎束而成,傳為明代陳獻章(居廣東新會之白沙村)所制。
用兩種毫毛配合製成的稱「兼毫」。上文已經談到多種兼毫。《負暄野錄》:「歐陽通以狸毛為筆,以兔毫覆之,此二毫筆之所由始也。」此說不確,武威東漢筆已是二毫筆。現今兼毫有羊狼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豹狼毫等多種。「兼毫」的好處是軟硬互補。
制筆有四點要求,稱為「筆之四德」。明陳繼儒《妮古錄》:「筆有四德:銳、齊、圓、健。」「銳」指飽含墨汁、筆鋒仍尖。「齊」指毛穎鋪開、長短整齊。「圓」指髹扎勻稱,筆頭圓渾。「健」指毫毛有韌性、有彈力。
唐宋名筆,多出安徽宣城一帶,統稱「宣筆」,又稱「徽筆」。唐耿書《詠宣州筆》:「落紙驚風起,搖空浥露濃,丹青與紀事,舍此復何從。」南宋遷都臨安(杭州)以後,浙江吳興(湖州)一帶成為新興的制筆中心。到了元代,「湖筆甲天下」。吳興的善璉鎮,有蒙恬祠,紀念蒙恬造筆,又稱蒙溪。歷代文人學士,對毛筆有深厚感情,不斷寫出美妙的詩文歌頌它、讚美它。唐韓愈作《毛穎傳》,對它愛稱為「管城子」、「中書君」。
部分已分享學習資料
更多分享請關注書法屋微信平台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我們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讚美?
一元試聽書法公開課
掃碼獲取課程信息
商務合作請右下方寫留言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我在書法屋堅持21天練字計劃——第3天
※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
※鮮於璜碑,一件質樸無華生趣有加的隸書
※我在書法屋堅持21天練字計劃
TAG:書法屋 |
※周有光:話說太平天國
※上帝說要有光,於是有了周有光
※周有光語錄
※逝者:周有光——一代知識人的夢想
※周有光:「上帝」終於記起他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我怎麼看生與死!
※周有光,一生有光
※緬懷:周有光成為漢語拼音之父,初心很簡單
※「上帝」終於記起他: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周有光与张允和:这才是地老天荒应有的模样
※沈從文和周有光的連襟之誼
※周有光與張允和:這才是地老天荒應有的模樣
※逝年如水,歲月留情:周有光與合肥張家
※紀念「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不要從中國看世界
※新史記 周有光傳
※周有光:今日中國為何出不了大師?
※周有光:一生追光,一生有光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上帝終究沒有忘了他……
※112歲周有光辭世:沒架子的老頭與知識淵博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