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2016-2017學年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七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

2016-2017學年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七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

原標題:2016-2017學年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七年級(上)期中歷史試卷



關注我們



一、單項選擇題(20分).

1.被譽為「彩雲之南」的雲南不僅有著優美的風景,怡人的氣候,更有悠久的歷史,這裡曾生活著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原始居民


【考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分析】本題考查我國境內的原始人類.


【解答】A.元謀人生活在今雲南省境內,生活時代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已知最早人類;


B.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北京地區;


C.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的北京地區;


D.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浙江河姆渡,已經出現了原始的農耕.


故選A.

2.比較法是我們學習歷史常用的一種方法。下列關於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相似之處是(  )


①人們過著定居生活 ?


②進入原始農業時代


③會製造陶器


④種植水稻。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


【考點】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解答】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半坡人種植的是粟,據此可排除含④的D,而①人們過著定居生活和③會製造陶器是兩者的共同之處,可排除不包含這兩項的AC兩個選項.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浙江省餘姚市(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製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種植水稻.他們還飼養家畜,會製造陶器、簡單的玉器和原始樂器,會挖水井.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和木製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裡,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製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


故選B.

3.暑假期間,邵勝同學參觀了浙江省一處著名的原始人類遺址,如圖是他用手機拍下的干欄式房屋復原圖.據此推斷該遺址是(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


【考點】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解答】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干欄式房屋復原圖」和「浙江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長江流域潮濕炎熱,位於長江流域浙江餘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欄式房屋中;北方寒冷乾燥,位於黃河流域的陝西西安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


故選D.


4.《史記。黃帝本紀》中記載:「堯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這一描寫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世襲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分封制


【考點】堯舜禹的「禪讓」.


【分析】本題考查了堯舜禹的「禪讓」.

【解答】根據題干給出「堯之子丹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可知反映的是「禪讓」制.在繼黃帝之後,我國黃河流域傑出的部落聯盟首領還有堯、舜、禹.堯生活儉樸、克己愛民;舜寬厚待人、以身作則;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堯在年老時推舉舜為繼承人,舜年老後採用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他們之間採用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歷史上叫做「禪讓」.


故選B.


5.如圖情景發生在西周后期,國王因與民爭利,被平民趕走,被迫逃亡。這一事件史稱(  )


A.涿鹿之戰 B.商湯滅夏 C.武王伐紂 D.國人暴動


【考點】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


【分析】本題考查國人暴動.


【解答】周厲王統治時期,橫徵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導致了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年發生了國人暴動,周厲王被驅逐出鎬京.因而在西周后期,國王因與民爭利,被平民趕走,被迫逃亡.這一事件史稱國人暴動.


故選D.


6.西周時期,周王朝對墓葬用品有嚴格的規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確規定「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質問題是(  )


A.西周社會腐敗現象嚴重

B.西周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


C.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D.西周青銅鑄造業落後


【考點】夏商周的軍隊、刑法與禮儀教化.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西周等級制度的知識點.


【解答】由材料「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可知題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等級制度.西周的等級制度對各等級權力的大小、責任和義務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故選C.


7.《國語?晉語》載:「宗廟之犧(祭品),為畎畝之勤(勞力).」這說明春秋時期出現了一種新的耕作方式(  )


A.耜耕 B.牛耕 C.耬車 D.機耕


【考點】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古代中國牛耕相關史實的準確認識.


【解答】材料中「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的意思是宗廟祭祀的祭品(當時叫做「犧牲」,主要包括豬牛羊) 現在作為田間的勞動力.題干問的是春秋時期出現的新的耕作方式,根據所學知識,我國春秋時期,出現牛耕.


故選B.


8.如圖所示考古發現的生產工具,代表我國原始居民生產力最高水平的是(  )


A. 打制石器 B. 骨耜 C. 鑽孔石斧 D. 鐵犁鏵


【考點】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代表我國原始居民生產力最高水平的標誌.


【解答】A打制石器是舊石器時代遠古人類所使用的生產工具,與磨製石器相比,打制石器顯得粗糙,效率低下.B骨耜和C鑽孔石斧相比較,因為鑽孔石斧是磨製石器,而骨耜是用獸骨直接製成的,磨製石器的硬度,耐久度和鋒利度,都是骨制工具無法比的.D鐵犁鏵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期開始使用.不符題意.


故選C.


9.中央電視台曾有一則廣告語:「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四川旅遊依然美麗。」廣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最早形成於(  )

A.春秋 B.秦朝 C.西漢 D.戰國


【考點】都江堰工程和鄭國渠.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都江堰.


【解答】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築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於人民.


故選D.


10.「工匠精神」是中華優秀傳統訪華的精華之一。正是古代工匠的追求極致、追求品質的精神,造就了如圖兩件絕世青銅精品。它們鑄造於(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考點】青銅器.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青銅器.


【解答】青銅文化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商朝的青銅器製造規模大,技藝精湛,品種多,其中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造型奇特,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故選B.


11.甲骨文中不可能記載的內容是 (  )


A.商王室狩獵 B.日食、月食


C.盤庚遷殷 D.禹傳子,家天下


【考點】文字的演變.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甲骨文.


【解答】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動和商朝的政治、經濟情況,對研究商朝的歷史有重要價值,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於商朝,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比較成熟的文字.ABC都有可能在甲骨文中記載;D發生在夏朝,不可能在甲骨文中記載.


故選D.


1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這些影響不包括(  )


A.促進井田制瓦解 B.導致地主階級興起

C.強化了周王室的統治 D.引發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


【考點】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產生的深遠的社會影響.


【解答】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促進了井田制瓦解,導致地主階級興起,引發了改革變法的時代風潮.C說法錯誤,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實際上促進了社會轉型,瓦解了周王室的統治.所以C是錯誤的.


故選C.


13.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當代中國,教育公平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報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溫故知新 C.有教無類 D.仁者愛人


【考點】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


【解答】據「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孔子是大教育家.可知,這體現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人人都應該有接受教育的要機會,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


故選C.


14.「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段材料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哪個學派的政治主張?(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考點】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儒家的思想主張.


【解答】「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的意思是:用法制政令引導人民,採用刑罰整治人民,人民為逃避刑罰而約朿自己不去幹壞事,但內心不覺得犯罪是極為恥辱的亊,用道德開導人民,用禮教規範人民,使人從思想上自我反省,不但自知其恥,而且能改過歸於正道. 這段材料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春秋晚期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故選B.


15.孔子和墨子雖然代表不同的思想派別,但是他們的思想也有共通之處。下列表述中屬於兩人思想共同點的是(  )


A.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B.實行仁政來恢復人的善性


C.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 D.主張以絕對的權威震懾臣民


【考點】百家爭鳴;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題考查儒家與墨家思想的共同點.


【解答】A項,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主張用仁愛之心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代人寬容,實現融洽相處;墨子主張「兼愛」,無差別地愛所有人,有助於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在這點上孔子與墨子是相似的.故A項正確.


B項,「仁政」是孟子的主張,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倡國君政治上要施行仁道.故B項錯誤.


C項,一切順應自然是道家學派的思想主張,老子與莊子講究「道」,提倡清靜無為.故C項錯誤.


D項,「以絕對權威震懾臣民」是法家的思想主張,法家學說主張君主要以法治國,法、術、勢三者相結合,建立專制的大一統國家.故D項錯誤.


故選A.


16.「太上(統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並不感覺到統治者的存在);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姓皆謂: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張是(  )


A.為政以德 B.刑德並用 C.小國寡民 D.無為而治


【考點】老子和孔子.


【分析】本題考查老子的思想主張.


【解答】由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功成事遂,姓皆謂:我『自然』判斷是無為而治.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是春秋晚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主張有: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主張「無為而治」.


故選D.


17.歷史學家費正清說:「在證明了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時,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正確思想﹣﹣政府最終還是要依靠被統治者的默認.」這一評論中「孟子的一個正確思想」應該是(  )


A.「兼愛」、「非政」 B.「仁政」治國


C.提倡法治 D.「無為而治」


【考點】百家爭鳴.


【分析】本題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張.


【解答】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秦王朝由於暴政二世而亡,說明了「秦王朝也(從反面)體現了孟子的一個正確思想」.


故選B.


18.據新華社消息,甲午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2014年4月5日在陝西省黃陵縣黃帝陵揭幕,來自全國各地、港澳台地區及海外華人華僑,近萬人參加典禮.我們祭祀黃帝是因為(  )


A.他創造了使用至今的漢字


B.他帶領人們根治了水患


C.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D.他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


【考點】華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們祭祀黃帝的原因.需要重點了解黃帝的相關歷史知識點.


【解答】黃帝是距今四五千年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時期有許多發明創造.黃帝聯合炎帝,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驍勇善戰的蚩尤.後來炎帝與黃帝聯合,共同構成今天華夏族的主體.他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本題答案選C.


19.歷史課上,老師詢問小明和小文,你們心目中的好國君應如何治理國家,兩人的回答如如圖。你認為小明和小文的闡述分別對應的思想家派系是(  )


A.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墨家 D.法家、道家


【考點】百家爭鳴.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百家爭鳴.


【解答】依據題干圖片的信息「國君要用刑法、技術和威勢來統治臣民,社會秩序自然安定」這符合法家的思想,法家思想家韓非子強調用刑法進行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依據圖片的信息」國君應順應情勢,讓人民自由發展,不干涉人民的生活,人民安樂,社自然和諧「,這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屬於道家的思想主張.


故選D.


20.歸納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是某同學製作的朝代更替表的一部分,空框中應填的是(  )


A.西周、春秋 B.春秋、戰國 C.西周、東周 D.東周、戰國


【考點】西周的滅亡和東周的建立.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國家的建立的知識點,應把握西周和東周的起止時間.


【解答】依據題干信息「夏朝至漢朝的朝代更替表」,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大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西周建立;西周滅亡後,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經過春秋戰國的紛爭,最後被秦朝統一.


故選C.



二、判斷題(共6分)


21.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過著定居的生活,主要原因是他們已能建造房屋。 × (判斷對錯)


【考點】河姆渡的原始農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分析】本題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解答】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時,開始出現原始農耕,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出現,河姆渡居民最早種植水稻,半坡居民最早種植粟.能建造房屋不是過著定居的生活的主要原因.


故答案為:


×.


22.「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後世所謂諸夏是也。」說明華夏民族是多民族融合交流而逐漸形成的。 √ (判斷對錯)


【考點】華夏族的人文初祖—炎帝和黃帝.


【分析】本題考查華夏族的形成.


【解答】由題干中「華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來,諸族錯居,接觸交通,各去小異而大同,漸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後世所謂諸夏是也」可知,華夏族是由多民族融合形成的.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幹部分.


故答案為:√.


23.「天下為公」被「天下為家」取代的標誌是禹建立夏朝。 × (判斷對錯)


【考點】夏朝的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建立.


【分析】本題考查夏朝建立.


【解答】「天下為公」被「天下為家」指的是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任國王.「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而世襲制.也成為以後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每個朝代王位傳承的重要制度.


故答案為:


×


24.戰國時期,晉國分為三個國家,他們是楚韓魏。 × (判斷對錯)


【考點】戰國七雄與著名戰役.


【分析】本題考查了三家分晉.


【解答】戰國初年,晉國卿大夫中的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不是楚韓魏.


故答案為:


×.


25.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 √ (判斷對錯)


【考點】商朝的建立與滅亡.


【分析】本題考查商建立.


【解答】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建立了商朝,都城建在亳,東至大海,西到渭水上游,南抵長江,北達遼河一帶.


故答案為:


√.


26.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先後北上爭霸。 √ (判斷對錯)


【考點】春秋五霸.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的知識點.


【解答】春秋時期,地處長江下游的吳國打敗越國後,曾經北上爭霸.越國趁吳國北上爭霸之機,打敗吳國.越國打敗吳國後,也曾沿著吳國爭霸的路線北上爭霸,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故答案為:√.



三、填空題(每空1分,共6分)


27. 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


【考點】文字的演變;青銅器.


【分析】本題考查了甲骨文和司母戊鼎.


【解答】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它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出土於河南安陽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故答案為:


甲骨文,司母戊鼎.


28.墨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是「 非攻 」,而 孟子 (人名)則反對一切戰爭。


【考點】百家爭鳴.


【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


【解答】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支持正義戰爭,反對侵略戰爭;孟子提出「春秋無義戰」,籠統地反對一切戰爭.孟子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輕徭薄賦.


故答案為:


非攻;孟子.


29.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是 齊桓公 ,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東面的諸侯國是 齊國 。


【考點】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與著名戰役.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和戰國爭雄的知識點.


【解答】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周天子也派代表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戰國七雄中,地理位置最東的諸侯國是地處今天山東省等地的齊國.


故答案為:


齊桓公,齊國.



四、材料題(共18分)


30.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戰國七雄,誰都知道以秦為最強。然而當其初年,實以秦為最弱。


﹣﹣呂思勉《中國通史》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國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材料二: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2)材料二中「衛鞅」「孝公」分別是指誰?


材料三: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於天下。


(3)材料三中「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是指什麼?


(4)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教民耕戰」的具體措施和作用是什麼?


【考點】商鞅變法.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


【解答】(1)據材料一「戰國七雄,誰都知道以秦為最強.」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地位發生變化的原因是商鞅變法.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


(2)材料二中「衛鞅」「孝公」分別是指商鞅和秦孝公.


(3)材料三中「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是指統一度量衡.


(4)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可知,「教民耕戰」的具體措施是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商鞅實行的這些措施,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削弱貴族世襲特權,富國強兵,為兼并六國打下堅實基礎.


故答案為:


(1)商鞅變法.


(2)商鞅,秦孝公.


(3)統一度量衡.


(4)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並賞賜土地)作用:激發生產者的積極性;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削弱貴族世襲特權;富國強兵;為兼并六國打下堅實基礎.(答出其中一點即可)


31.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也極大地影響了亞洲乃至世界文化的發展,成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材料一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開辦私學,聚徒講學,各家在講學活動中創立了新的學派,在理論上自成體系,標新立異。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規模比較大。儒家設立的私學,首推孔子。據史書記載:「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


﹣﹣摘編自曲士培《中國大學教育史》


(1)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什麼局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材料二 孟子認為「大丈夫」是人生的最高目標,從理想人格的意義講,孟子所謂的「大丈夫」具備四種重要的德行,「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又之端也;禪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發展此「四端」,便會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 ﹣﹣摘編自《中國通史》


(2)根據材料二指出孟子認為「大丈夫」應具備怎樣的道德規範?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孟子的政治理想。


材料三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日後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3)依據材料三,歸納「百家爭鳴」出現的重要意義。


材料四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渾然一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 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 在科學上有大真, 在倫理上有大善, 在藝術上有大美。


﹣﹣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4)根據材料四並結合所學知識, 舉例說明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考點】百家爭鳴;歷史開放性問題.


【分析】(1)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及墨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


(2)本題主要考查孟子認為「大丈夫」應具備的道德規範及孟子的政治理想.


(3)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出現的重要意義.


(4)本題主要考查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解答】(1)據「春秋戰國時期,儒家、墨家、法家、縱橫家等都開辦私學,聚徒講學,各家在講學活動中創立了新的學派,在理論上自成體系,標新立異.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規模比較大.」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墨子是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主張兼愛,非攻,希望消除貴賤分別,同等的去愛所有的人,譴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希望人們互助互愛,反對以大欺小、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韓非子是戰國末期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用嚴厲的刑罰鎮壓人民的反抗,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據「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又之端也;禪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全力發展此『四端』,便會成為具有浩然之氣的『大丈夫』.」可知,孟子認為「大丈夫」應具備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的道德規範;據所學知識可知,孟子主張「仁政」.


(3)據材料三「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時和日後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可知,「百家爭鳴」出現的重要意義是構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動社會的發展.


(4)據材料四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如崇尚愛國、仁愛、誠信、正義、孝道、和諧等應繼承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禮教等要進行否定.總之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採取極端的態度, 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故答案為:


(1)局面:百家爭鳴.墨家:墨子;法家:韓非.


(2)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張「仁政」.


(3)構造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推動社會的發展.


(4)中國傳統文化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如崇尚愛國、仁愛、誠信、正義、孝道、和諧等應繼承學習;傳統文化中的封建禮教等要進行否定.總之對中國傳統文化,不能採取極端的態度,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32.歷史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但總會留下一些遺迹,這些遺迹就成為我們探究歷史古風遺韻的重要依據,請結合下列資料進行相關問題的探究。


【遺址中的歷史】


(1)圖一的遺址經考古學家認定,是夏朝的都城陽城,如果將此都城進行復原,除了城堡、宮殿外,還會有什麼國家機構?


(2)圖二為殷墟遺址,此遺址是哪一個王朝的都城?哪一國王遷都到此?


【文物中的歷史】


(3)圖三中的文物叫做「利簋」,是有關武王克商唯一的直接文物遺存。腹內底部鑄有銘文:「珷征商。隹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才闌師。易又吏利金。用作旜施公寶尊彝。」(大意是周武王攻伐商紂王,在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在適當的位置上。經過黃昏到第二天的早晨,就把商國攻打下來。之後過了七天在辛未日,周武王在闌師,賜給右史利青銅。利用賞賜所得的青銅製作了這個祭祀祖先旜公的青銅簋。)


這裡的「甲子朝」指的是哪一年?武王伐紂交戰的地點在哪裡?


【史書中的歷史】


商紂荒淫無道,聚眾作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


﹣﹣《史記?殷本紀》


(4)此史料反映出商紂王時期實行了怎樣的統治?這一統治最終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考點】夏朝的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的建立;商朝的建立與滅亡.


【分析】(1)本題考查夏朝的國家機構.


(2)本題考查盤庚遷都的相關知識.


(3)本題考查周武王伐紂的相關知識.


(4)本題考查商紂王的暴政以及後果.


【解答】(1)讀圖可知,圖一的遺址是夏朝的都城﹣陽城;夏朝時期,形成了完備的國家機構.夏朝修建了城堡、宮殿,建立了政府機構,組建了軍隊,並制訂刑法,設置監獄,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階級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2)從圖片中的「殷墟」可知殷是商朝的簡稱,商朝多次遷都,最著名的是盤庚把都城遷到殷,此後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據所學可知,盤庚繼位前,在奴隸和奴隸主之間,階級矛盾十分尖銳,宮內常常展開你死我活的鬥爭;盤庚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再加上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水患等自然災害比較少,決定把都城遷到殷.


(3)結合所學知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在牧野大戰中打敗商軍,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歷史上稱為西周.故「甲子朝」指的是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交戰的地點在牧野;武王伐紂的結果是周軍攻入商都,商朝滅亡.


(4)據「商紂荒淫無道,聚眾作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作長夜之飲」可知,商紂王實行暴政,荒淫無度,最終導致國家滅亡.


故答案為:


(1)監獄,軍隊,刑法


(2)商,盤庚


(3)1046年,牧野.


(4)暴政,亡國.


讓歷史走入人心,用教育啟迪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學科教育 的精彩文章:

秦漢雄風:統一多民族國家地形成及其走向世界的步伐
精品課件 l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9課 秦統一中國
精品課件 l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8課 百家爭鳴
精品課件 l 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史料研讀丨孫中山:三民主義之民族主義

TAG:歷史學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