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替罪羊李鴻章:為何成了萬人踩的賣國賊?

替罪羊李鴻章:為何成了萬人踩的賣國賊?

原標題:替罪羊李鴻章:為何成了萬人踩的賣國賊?



1894年6月,一位28歲的西醫書生、名叫孫中山的年輕人,給大清帝國的時任大學士、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1823-1901),上了一封洋洋洒洒幾千字的《上李傅相書》,這就是日後大名鼎鼎的《上李鴻章書》


13歲就前往美國、並在美國和香港遊學多年的孫中山在文中提出,「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


但1894年,正是大清帝國權臣李鴻章,最為焦頭爛額的時刻;他不知道的是,這也是他的生命,倒數第八個年頭的開始。


李鴻章生命倒數第八年:擦肩而過的孫中山。


此前四個月,1894年2月,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隨後日本勢力潛入朝鮮暗中資助叛亂,大清帝國與日本的矛盾如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在此危急關頭,作為大清帝國重臣,李鴻章千頭萬緒,實在無空接見孫中山,他對孫中山的書信持欣賞態度,但並無太大在意,只是下令給孫中山發了一張出國考察農務的護照,以表示鼓勵這位年輕人出國考察。


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顯赫人物,就此錯過。


當時72歲的李鴻章不知道的是,這位他並不以為然、草草打發的年輕人,日後將反轉干出一番怎樣的事業;而已進入政治和生命末期的李鴻章,即將迎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考驗:


甲午戰爭。


1. 日本遇刺


甲午戰爭,是大清帝國前所未有的慘敗。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因為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屬下北洋海軍全軍覆沒的李鴻章,在被罷免各項職務後,又被清廷緊急官復原職,並授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協商議和。


作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另外三位為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協助鎮壓了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的李鴻章,同時也是清朝洋務運動的重要領袖人物,儘管此前就對日本抱有深刻警惕,但李鴻章沒想到的是,明治維新僅僅二十多年的日本,崛起速度如此之快,竟然將號稱為亞洲老大的大清帝國徹底擊潰。

痛徹心扉已然無用,大清帝國各位重臣都唯唯諾諾不敢擔責,日後自詡為大清帝國「裱糊匠」的李鴻章,無奈下臨危受命,前往日本馬關議和。


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一行抵達日本馬關,日本方面,伊藤博文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態度蠻橫,提出若想停戰,必須要清國交出大沽、天津和山海關,以試圖將北京直接置於日軍炮口之下。


如此苛刻的停戰條件,李鴻章當然不能答應。1895年3月24日下午四時許,到達日本第五天的李鴻章,在議和無果後返回住處時,突然被一名行刺的日本青年掏槍射中左面頰,李鴻章血流滿面,昏死過去,兇手則當場被擒。



劇照:李鴻章在馬關談判中遇刺。


在日後,儘管被痛罵為賣國賊、人人皆曰「可殺」,但最愛君想說,被刺後的李鴻章,卻顯示了非凡的勇氣。


李鴻章被刺,國際輿論大嘩,日本政府也非常不安。


經審訊,行刺李鴻章的兇手叫小山豐太郎,年26歲,他供述之所以行刺李鴻章,是因為想破壞清日和談,以促使日軍繼續戰爭、佔領中國。


當時,儘管日本在清日戰爭戰場上節節推進,但國力有限、難以支撐長期戰爭的日本,也想趁機結束戰爭,以求清國割地賠款,再說,列強當時也非常擔心日本獨吞中國,不時在旁敲打,所以,擔心李鴻章趁機退出和談的日本政府,在李鴻章遇刺當晚,立即派出伊藤博文和陸奧宗光前往探望,日本天皇也派醫生前來協同治療;另外,日本法院則以殺人未遂罪,判處兇手無期徒刑,以求平息國際輿論、穩住李鴻章,繼續談判。


在此當口上,李鴻章本可因此退出,以免擔當割地賠款的歷史罪名,但看到日本政府態度有所鬆動,估計「日後和款必易商辦」的李鴻章,決定抓住有利時機,盡量減少戰敗的損失,對此,他拒絕了醫生立即手術取出子彈的建議,暫時以繃帶止血,改而派他的兒子、曾擔任中國駐日公使、通曉日語的李經方接替他繼續談判。

此後,日本不再堅持進佔大沽、天津、山海關的要求,但日本方面仍然盛氣凌人,堅持要清廷割讓遼南、台灣和澎湖列島,以及賠款3億兩白銀。


2. 苦苦哀求


1895年4月10日,遇刺第17天的李鴻章帶傷參加會談,對此伊藤博文仍然盛氣凌人的表示,對於日本的要求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接受,要麼拒絕。對此,清廷擔心日本再次開戰進佔北京,隨即電報李鴻章說可以簽約:「原冀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如竟無可商改,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儘管有授權簽約的諭旨在身,但李鴻章仍然想抓住最後的機會,請求日本再行退步。


1895年4月15日下午,清日雙方舉行最後一次談判。


當天的談判從下午2點半一直談到晚上7點半,歷時5個小時,但日本方面除了答應改動個別細節,其他方面均堅持原來的要求。



《馬關條約》談判場景。


日本外相陸奧宗光後來回憶說,作為大清帝國的宰相和第一權臣,李鴻章當時以卑哀的姿態多次懇求,近乎失態:

「李鴻章自到馬關以來,從來沒有像今天會晤這樣,不惜費盡唇舌進行辯論的。他也許已經知道我方決意的主要部分不能變動,所以在本日的會談中,只是在枝節問題上斤斤計較而已。例如最初要求從賠款二萬萬兩中,削減五千萬兩;看見達不到目的,又要求減少二千萬兩。甚至最後向伊藤(博文)全權代表哀求,以此少許之減額,贈作回國的旅費。」

「此種舉動,如從他的地位來說,不無失態,但可能是出於『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意思。」

但弱國無外交,權臣如李鴻章,也終究難挽敗局。


1895年4月17日,清日《馬關條約》最終簽訂,除了遼南的割地範圍和賠款數額稍微減少外,條約的其他部分,均按照日本的要求籤訂,自此,清朝正式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並割讓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予日本,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白銀。


3. 帝國罪人


儘管中間遇刺、幾乎喪命,但苦苦哀求、近乎失態,希望挽回一些權益的李鴻章,將《馬關條約》談成這個樣子,作為大清帝國替罪羊的李鴻章,已經成了當時以及此後一百多年間,人人都想朝他臉上吐口唾沫的「歷史罪人」。


帝國的罪,要他一個人來當。


在最愛君看來,這種做法有失公允,但卻是此後歷史的事實。當時,清廷上下,彈劾李鴻章的奏摺蜂擁而來,儘管他只是遵照慈禧等人諭旨行事而已,但為大清帝國擔當替罪羊,已是不可避免的結局。


日後,在回憶到《馬關條約》談判經歷時,李鴻章說,這件事讓他「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此後,1896年在出訪歐美途中,他曾經途經日本橫濱,儘管有人勸他上岸稍事休息,但李鴻章堅決拒絕,因為《馬關條約》,是他一生的痛。



《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發誓餘生不踏入日本土地。

這位25歲(虛歲,下同)就考中進士,38歲開始編練淮軍,協助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之亂、力倡洋務的大清漢人重臣,是他同時代人中的佼佼者。


1864年太平天國之亂平定後,曾國藩由於擔心功高震主和被清廷猜疑,開始自裁湘軍,但曾國藩卻積極鼓勵他的學生李鴻章,希望他能為大清帝國盡心效力,對此李鴻章也不負所望,因為即使沒有曾國藩的提攜,他本身,也是才幹過人。


在晚清滿人與漢人、中央與地方、漢人與漢人(湘系與淮系、保守派與洋務派)的劇烈矛盾之中,李鴻章幾乎是唯一一個數十年屹立不倒的漢人權臣,即使是他的恩師曾國藩,也有處理教案失措、以致朝議沸騰、馬失前蹄的時候,但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之前,事業一片紅火、仕途始終大好。


但甲午戰爭,是他和大清帝國,一生事業的滑鐵盧。


4. 聯俄制日?


但李鴻章,仍然想儘力挽回戰敗的損失。


為此,他指示總理衙門,將《馬關條約》割地賠款的內容透露給俄國、法國、德國公使,並指令總理衙門遊說三國使節,要他們進行遊說干涉,在此情況下,擔心日本獨佔中國的俄、法、德三國,聯合出動海軍,在日本海進行游弋威脅,對此日本也不得不進行妥協,最終答應放棄侵佔遼東半島,但前提是要中國支付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清廷由此才得以保有了遼東半島。


在當時,清廷主張「以夷制夷」,在李鴻章和慈禧等人看來,遼東的「贖回」,顯然是這一策略勝利的結果,為此,清廷開始制定「聯俄制日」方針,希望通過沙俄,來制約日本。


但這,顯然是一種病急亂投醫。


近年來,為李鴻章翻案的人很多,在最愛君看來,李鴻章確實是晚清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確實能力有限,在捍衛領土意識方面,作為淮軍代表的他,遠遠落後於他向來看不起的湘軍將領、「左騾子」左宗棠

阿古柏之亂後新疆全境淪陷,左宗棠堅持帶病出征,李鴻章對此則認為,收復新疆是浪費銀兩,純屬胡鬧:「徒收數千里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為不值」;


中法戰爭期間,法軍侵入台灣,左宗棠誓死抗擊,並向李鴻章求援,李鴻章也是愛理不理,將個人私憤,置於國家利益之上;


1879年,日本侵佔琉球國,並改為沖繩縣,對此琉球遺民兩次派遣代表,秘密趕赴天津拜見李鴻章,請求李鴻章發兵救援,李鴻章卻放縱日本,堅持「外須和戎」,以致日本日益猖獗。


《馬關條約》簽約後,通過促請俄、法、德聯合干涉,日本最終放棄了侵佔遼東半島的計劃,對此,在國際外交方面向來昏聵的李鴻章,以為看到了希望,因此他跟慈禧等人一樣,覺得沙俄可以爭取。



病急亂投醫的李鴻章,希望聯俄制日。


但沙俄,又怎會是中國的朋友?


《馬關條約》之後,在朝野內外的一片譴責聲中,李鴻章從權力的巔峰迅速滑落,當時,光緒帝雖然並未將他治罪,但卻命令免去他的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一職。


在晚清的帝黨(光緒)與後黨(慈禧)之爭中,在光緒帝眼裡,李鴻章擺明了就是個後黨的中堅分子,此後,李鴻章迅速從帝國的第一權臣,淪落成大權旁落的「伴食宰相」


1896年3月,已經從權力中樞被排擠冷落的李鴻章,奉命出使俄國,他表面的使命,是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將於1896年4月舉行的加冕典禮;實際的行程,則是跟俄國簽訂密約,以求「聯俄制日」,制約日本。

1896年4月,李鴻章抵達俄國,並與之簽訂了《禦敵互助援助條約》(史稱《中俄密約》),雙方約定,如果日本侵犯俄國遠東或中國和朝鮮,則中俄共同出兵並互相接濟糧食、軍火;戰爭期間,中國所有口岸應向俄國軍艦開放;中國允許俄國在黑龍江、吉林修築鐵路直達海參崴。


儘管密約號稱一起對抗日本,但昏聵的李鴻章不知道的是,俄國實際上包含野心,並由此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過境鐵路的特權,為其海陸軍入侵中國提供了「方便」,李鴻章以為「聯俄」可「制日」,卻不知道俄國人的野心所在。


5. 失勢出訪


從1896年3月至9月,已經76歲的李鴻章,相繼訪問了俄國、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英國、美國、英屬加拿大等國,儘管他已大權旁落,但作為晚清睜眼看世界的重要人物,他仍然心懷激烈,希望為這個帝國,尋找到治國的良策。


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也試圖反思,自己和大清帝國失敗的原因。


臨行前,他讓人隨身帶了一口棺材,他對兒子吩咐說,如果他在出訪途中逝世,一定要將他帶回中國安葬。


在德國,他慕名拜訪了號稱「鐵血宰相」、當時已經賦閑的俾斯麥。德國人記錄了當日雙方會見的詳情。



李鴻章在德國拜訪俾斯麥,請問變革方法。


1896年6月25日,俾斯麥特地穿上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贈送給他的軍禮服,配上軍刀,以最高禮節迎接李鴻章,到吃飯的時候,俾斯麥還特地不讓李鴻章的隨從攙扶李,而是自己親自扶著李鴻章的手臂走到飯廳。

聊天過程中,李鴻章對俾斯麥說:「我這次很高興來到您這裡,想向您請問,怎樣才能在中國進行變革?」


李鴻章說:「在我們那裡,政府、國家都在給我製造困難,製造障礙,我不知該怎麼辦。」


俾斯麥對此回答說:「如果最高層(指皇帝)完全站在您這一方,有許多事情您就可以放手去做。如果不是這樣,那您就無能為力。任何臣子都很難反抗統治者的意願。」


當時,痛感於甲午戰爭的慘敗,光緒帝並不信任李鴻章,而是開始希望變法,對此李鴻章接著問道:「如果皇帝一直受其他人的影響,接受他人的意見,那我怎麼辦?每天都有一些麻煩,讓做臣子的很難開展工作。」


聽到這裡,俾斯麥突然用了一句法文說:Tout comme chez nouz」(跟我們這裡一樣),然後俾斯麥接著用德語說:「在我當首相的時候,也常遇到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來自女人方面····」


俾斯麥意有所指,李鴻章也心知肚明。


6. 委屈自述


但李鴻章畢竟已經落勢了,1896年7月回國後,大權旁落的他,無所事事,只是被任命為武英殿總裁,和在總理衙門行走。


1898年,76歲的李鴻章最終「告假養疾」。


光緒二十三年(1897),在賦閑期間,李鴻章曾經跟來訪的曾國藩的孫女婿吳永,連續談了三天的話,期間他自我評價說: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餘,如歐陽公所言『半生名節,被後生輩描畫都盡』,環境所迫,無克如何···此中苦況,將向何處宣說?」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凈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又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在《馬關條約》談判期間,伊藤博文曾經對李鴻章說:「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幹得比我強;如果我是你,在中國不一定幹得比你好。」


7. 擎柱崩塌


但慈禧和大清帝國,始終缺不了他。


到了1899年11月,他被重新起用為兩廣總督;1900年,慈禧在向列強宣戰失敗後,挾持光緒帝倉惶西逃,並急電李鴻章趕緊進京,繼續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配合慶親王奕劻與各國進行和談。


狼狽逃竄的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下旨說:

「該大臣(李鴻章)公忠素著,平日威望,亦為外人所信服。國事至此,不知該大臣正復如何憤激!朕亦知該大臣此行為安危存亡所系,勉為其難,著即迅籌辦法,或電各國外部,或商上海各總領事,從中轉圜。務期竭盡心力,為國家捍此大患,朕不勝翹盼之至。」

自詡為大清帝國的破窟窿到處「裱糊」的李鴻章,再次臨危受命,並參與了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


隨後,李鴻章對慈禧上了道奏摺,痛心的建議說:

「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望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譬諸多病之人,善自醫調,猶恐或傷元氣,若再好勇鬥狠,必有性命之憂矣。」

此後,清廷果然徹底向列強屈服,甚至公開提出,以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義和團之亂後,李鴻章再次被慈禧搬出救急。


但當時,佔據著中國東北的俄國人仍然步步緊逼,希望在與清廷的談判中掠奪更多權益。沙俄提出,俄國可以表面「退軍」,但俄國人在東北的所有權益,必須全部轉交給俄國所有的道勝銀行。


對此李鴻章告訴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說,我辦外交這麼多年,從來沒簽過這樣的協定,也從來不敢對這種協定承擔責任。


當時,八國聯軍仍然侵佔北京,李鴻章回到暫居的北京賢良寺後,喀西尼繼續追到他的病床前,逼著他簽字。李鴻章為此大口吐血,1901年11月7日,79歲的他,最終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死於北京任上。


此前,他向周圍的人留下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亂,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閑看。

臨死前,躺在病榻上的李鴻章,突然睜大眼睛,嘴唇喃喃顫動,流下了眼淚,似乎想說點什麼,當時他的幕僚周馥見此情景,流著眼淚安慰李鴻章說:

「老夫子,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經手未了事,我輩可以辦了,請放心去罷!」

身邊的人也紛紛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中堂放心!」


李鴻章流著眼淚,最終氣絕,「目乃瞑」


死訊傳到慈禧那裡,慈禧當場就流下了眼淚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在慈禧看來,那位不辭辛苦和罵名,始終為她和大清帝國四處奔波的幹將已逝,以後,還有誰會像李鴻章一般盡心儘力,為她和大清帝國賣命呢?


大廈將傾,李鴻章這根力撐大清的朽木,最終,也倒了。


他死後十年,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大清帝國,最終在眾叛親離中:


分崩離析。


參考文獻:


戴鞍鋼:《晚清史》;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版


房德鄰:《封疆大吏與晚清變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汪衍振:《大清權臣李鴻章》;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最愛歷史 的精彩文章:

慈禧的崛起:26歲皇太后,如何幹掉「八大金剛」攫取帝國權力?
于謙之死,死於人格缺陷?
揭秘:中國歷史上紫砂壺不為人知的秘密
李自成「創業」,臨門一腳為何踢得這麼爛?
一人一句話,秒懂明朝16帝

TAG:最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