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探李恪之死:幕後真兇到底是誰?
高成 時拾史事
十年前,隨著電視劇《貞觀長歌》的播出,吳王李恪成為了許多觀眾喜愛的歷史人物,在聶遠的實力演繹下,李恪帥氣襲人,又工於心計,為了奪取太子之位,不知付出了多少集的努力,可惜最終功敗垂成,令人扼腕嘆息。在兩唐書作者眼裡,李世民有兩個兒子能力最強,李恪是其中之一:「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而且李恪「名望素高,甚為物情所向」,讀了這些語句,讀者很容易產生一種認識:如果立吳王為太子,怎麼樣都比「昏懦」的李治強。千百年來,許多人看過兩唐書給出的史論,都認為李恪確實是這樣的人。但如果仔細觀察,分析史料中有關李恪的史實,你會發現:李恪遠不如兩唐書作者說的那麼好,他資質平平,劣跡斑斑,被後人有意拔高了。
到底有哪些才能?
史書上說李恪有才,什麼才呢?「文武才」,說的非常籠統,跟沒說差不多。古代對人才的要求,主要就是在「文」和「武」兩個方面,就好比現在的「文科」「理科」。那李恪的才能到底有多好呢?有哪些具體的表現呢?對此,除了「善騎射」一項,史書上幾乎隻字不提,這是不大合情理的。因為李恪是皇子,地位高,又擔任過幾個地方的刺史,不是個默默無聞的小百姓,要是他真有才能,不僅僅自己能夠看到,其他人同樣也可以看到。然而,史書中除了籠統的說法,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才能記錄。編撰史書的人忘了記?不會的,因為在同本書,同一篇傳記,其他王爺具體有哪些才能,獲得過哪些表彰,都寫得清清楚楚。
在文學、藝術方面,魏王李泰、魯王李靈夔、漢王李元昌比較有代表性。史書中說,李泰從小擅長寫文章,是個文藝青年,唐太宗知道後,恩准其開文學館,召集學士,著書立說。貞觀十五年,《括地誌》編撰完成,李世民高度重視,賞賜有加:「詔令付秘閣,賜泰物萬段」。漢王元昌和魯王靈夔擅長藝術,李元昌「少好學,善隸書」;李靈夔「少有美譽,善音律,好學,工草隸」。至於李恪,沒有文藝方面的相關記載,說他編過什麼書,擅長哪種書法,要是有,不會不記。
在為官方面,太宗第十子紀王李慎、高祖第十子徐王李元禮、十三子鄭王李元懿都表現突出,有明確記載。貞觀十七年,李慎「遷襄州刺史,以善政聞,璽書勞勉,百姓為之立碑」。同年,李元禮「轉絳州刺史,以善政聞,太宗降璽書勞勉,賜以錦彩」。總章年間,李元懿「累授絳州刺史。數斷大獄,甚有平允之譽。高宗嘉之,降璽書褒美,賜物三百段。」
由此可見,如果皇子具備做官方面的能力,能夠造福鄉里,惠及一方。無論是上層還是底層,都不會視而不見。作為皇帝,他會下發璽書鼓勵,賞賜物品,而老百姓則會看在眼裡,並用立碑這樣的實際行動表達感激之情。可反觀李恪,同樣在地方為官過,卻從來沒有獲得皇帝的褒獎,百姓的認可。要是他政績突出,李世民、李治怎麼可能不賞?難道還故意針對他不成?所以說,李恪治理地方的能力並不突出,他不具備這樣的才能。
說完「文」的方面,我們再說說「武」的方面,因為社會風氣、家族傳統的影響,初唐時期有多位皇子愛好打獵,善於騎射,比如霍王李元軌。有一次,李世民帶著元軌打獵,突然,前方出現一群野獸,李世民見狀,就想考考李元軌,看看他本領如何。沒想到李元軌射術驚人,竟然箭無虛發,悉數命中。看到弟弟這麼厲害,李世民十分欣慰,一邊撫摸著他的背,一邊說:「汝武藝過人,悵今無所施耳。當天下未定,我得汝豈不美乎!」要是當年打天下的時候,你也在我身邊就好啦!而李恪的武才,應該就是《新唐書》說的「善騎射」,至於什麼兵法謀略、行軍作戰,未見於記載。
遭到父皇處分
綜上所述,李恪的才能只有騎射這一項比較拿得出手,其他方面的能力,特別是文才,實在是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地方,故「有文武才」明顯是過譽了。對於這樣一位皇子,李世民是不是很看重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李恪才能平平,而且有重大劣跡,曾觸怒過李世民。據出土的李恪墓誌記載,李恪在齊州刺史任上,「春秋鼎盛, 血氣漸剛,傅相懷賜罷之憂, 宰司申切責之旨」。因為年輕氣盛,血氣方剛,沒忍住,做了些違法亂紀的事情,遭到上面的責備。
(唐墓壁畫:《給使圖》,手勢醉人)
儘管如此,李恪沒有收斂的跡象,依然我行我素。不久,調任安州都督,任內「數出畋獵,頗損居人」,「坐與乳媼子博簺」,「博簺」是賭博的一種形式,所以說李恪是個問題少年,打獵的時候踩踏居民莊稼,無聊的時候與乳母的兒子賭博,賭也就賭了,安全工作還沒做好,偏偏讓父皇知道了。李世民聞訊大怒,罷免李恪都督一職,降安州刺史,削封戶三百。之後的十二年,直到太宗皇帝駕崩,李恪一直在地方當個刺史,封戶始終沒有恢復。縱觀太宗諸子,這段時間李恪享受的待遇,也就僅僅好於李承乾這種犯過大罪的皇子。
無法成為太子的理由
了解了這些基本情況,然後再看李世民與長孫無忌的一段對話,便會覺得非常突兀。情況是這樣的,說李世民「疑太子仁弱」,秘密對長孫無忌說:「你勸我立李治,李治懦弱,恐怕不能守江山社稷,怎麼辦?吳王恪『英果類我』,我想立他,如何?」聽完皇帝這番表述,長孫無忌堅決反對,李世民就問:「因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嗎?」長孫無忌說:「太子仁厚,確實是守成之主,況且儲位這麼重要,怎麼能換來換去呢?請陛下三思。」聽完,李世民打消了念頭。
事件的起因是李世民懷疑李治懦弱,只是懷疑,沒有確定,李治是李世民從小帶大的愛子,他是什麼人,之前李世民會不清楚?什麼事讓他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呢?史書有交代。原來呀,是李治拒絕了父皇的好意。貞觀十七年,李世民下令選良家女充實東宮,李治得知消息,派左庶子于志寧推辭掉了,對此,李世民不滿意。怎麼父皇讓你多娶幾個女人,你都沒勇氣接受?因此,李世民認為,在這件事的處理上,李治缺少男子漢的霸氣。而說到性格,李恪更加果斷些,所以產生了立他的念頭,但也只是說說而已,長孫無忌一反對,他馬上就不再這樣想了。
如果李世民真的想立李恪,非常重視他,李恪的官職、封戶不會長時間保持在低水平;當初立李治,還看在李治與李承乾、李泰一母所生,且為人寬厚,不會對同母兄弟大開殺戒,若是換了「英果」的李恪,又怎能確保嫡子們的安全?更何況,李恪只不過是個庶子,不是長孫皇后生的,立他於制度不符,經歷過玄武門之變,唐太宗很希望按制度辦事,杜絕兄弟相殘的悲劇,所以提出立李恪,只是針對李治拒絕充實東宮,就事論事,權且一說,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否則,他不會只跟長孫無忌商量,應該像當初立李治一樣,與群臣慎重討論了。
有人說李世民不立李恪,是因為長孫無忌代表關隴集團,在他的脅迫下,李世民不敢立,這是說不過去的。從後面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長孫無忌手中沒有軍權,一個沒有軍隊支持的文官,如何脅迫的了李世民?要是有軍隊支持,顯慶年間李治在收拾他的時候,過程豈能如此輕鬆,連個政變都沒有發生過?再說整個貞觀年間,長孫無忌一直活著,要是沒有長孫無忌點頭,李世民就不能批准決策,那他豈不就是個傀儡皇帝?這可能么?明顯是不可能的。
還有人說李世民之所以不立李恪,是因為他的母妃系隋煬帝之女,若唐太宗駕崩,李恪上了台,肯定會復辟隋朝,給隋煬帝翻案。這就更加不切實際了,如果當初隋朝得人心,天下又怎會揭竿而起,龍椅又哪輪的到李家來坐。一個人心喪盡的前朝,李恪就算真去復辟,誰會支持?那李恪身上流淌著隋唐兩朝皇室的血液,高貴的血統會不會給自己加分呢?答案同樣是不會,因為在立儲問題上,李世民早有打算,那就是堅決貫徹嫡長子繼承製。一個皇子,能否成為太子,主要考慮兩個因素:生母地位、出生順序,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一候選人是李承乾,其次是李泰、李治,李恪作為庶長子,他想成為太子,除非三個嫡子都死了,否則輪不到他。
(出土的李恪墓誌石)
對於李恪這種,與皇位基本無緣的庶子們,李世民早有安排。貞觀七年,任命李恪為齊州都督時,李世民曾對侍臣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且令其早有定分,絕覬覦之心,我百年後,使其兄弟無危亡之患。」派李恪這些庶子到地方當官,不是我這個當爹的狠心,而是想讓他們遠離京城,早點絕了奪位之心,平平安安度過一生,不要重蹈兄弟相殘的覆轍。若唐太宗真的在意李恪的血統,因此對他高看一眼,哪裡捨得將他外放,至少應該像對李泰、李治那樣,留在身邊,給予善待,盡心培養;而且長孫無忌反對他當太子時,應該也把這個原因加進去,說吳王跟前朝有關係,不應該立。但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明顯是李世民沒把兩朝皇室血緣當回事,換句話說,人家根本不看重這個東西。
李世民決心放棄李恪
太子人選塵埃落定,李世民發現,在自己死後,三個人的命運恐怕不妙。哪三個人呢?就是李泰、李恪、長孫無忌,李泰險些被立為太子,又恐嚇過李治,雖然自己留了話,可李治真的會放過他嘛?李世民跟長孫無忌商量過立李恪,雖然沒有成功,但長孫無忌已經對李恪產生了看法,新帝登基,他和李治肯定會對李恪下手;至於長孫無忌,身為輔政大臣,與新皇帝的衝突難以避免,沒有軍權的長孫無忌,勢必會成為失敗的一方。此情此景,好比李世民是個醫生,面前坐著三位病入膏肓的患者,該如何給他們開藥呢?李世民是這樣做的:李泰、長孫無忌,「葯不能停」;而李恪,已經「放棄治療」。
唐太宗想保李泰的意圖是非常明顯的,他特意下旨,自己駕崩後,李泰雖然是皇子,但不用來奔喪,生怕他來了就回不去了;保長孫無忌,李世民臨終時囑咐了褚遂良,讓他提防小人,緩和舅舅與外甥的衝突。李恪呢?不僅什麼保護措施都沒有,李世民還告誡他:「父子雖至親,及其有罪,則天下之法不可私也。漢已立昭帝,燕王旦不服,陰圖不軌,霍光折簡誅之。為人臣子,不可不誡。」明明白白告訴他,燕王劉旦的命運就是你的命運,你要是小心謹慎,還能多活一段時間,要是圖謀不軌,馬上就會沒命。
李恪是燕王旦,殺他的霍光又是誰呢?李世民有安排,他對褚遂良、長孫無忌說:「卿等忠烈,簡在朕心。昔漢武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之後事,一以委卿。」總之,李世民暗示的很清楚了,李恪已被拋棄,劊子手已經找好,李治太年輕,沒有什麼功勞、威望,恐人心不服,處死「謀反」的李恪,就能夠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
李治的眼淚是真是假?
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駕崩,新帝登基後,再度起用李恪,封司空、梁州都督,不久改封安州都督,司空是三公之一,官銜一品,另一位王爺,荊王李元景,被封為司徒。李治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因為李元景是高祖皇帝現存的庶長子,李恪是太宗皇帝現存的庶長子,地位相對較高,給他們封官,有籠絡宗室的作用。另外,還有一點,叫做「捧的越高,摔得越狠」,李恪在皇族、官場的地位很高,日後以謀反的罪名殺死他,可以向外界傳遞一個信息:無論你官職有多高,地位有多重,只要謀反,最終的下場肯定很慘,試想李恪這樣的人都因謀反而死,其他人誰還敢以身試法?誰還敢輕視年輕的皇帝?
(唐墓壁畫:《秉燭女侍圖》)
過了幾年,高陽公主謀反案爆發,眼見機會來了,負責審理此案的長孫無忌果斷將李恪拉入,其中指證李恪的人證,就是高陽公主的丈夫房遺愛,據《冊府元龜》記載,君臣二人有過一段對話。李治問房遺愛:「朕與你有親戚關係,你為什麼要謀反?」房遺愛回答說:「臣包藏禍心,的確該死,但我告發吳王李恪,希望藉此贖罪。就像貞觀年間,紇干承基、游文芝告發侯君集、劉蘭,先帝不僅免除了他們的死罪,還給他們加官進爵。」
但李治的回答令房遺愛失望了:「卿承籍緒餘身尚公主,豈比承基等? 且告吳王反事, 無乃晚乎。」紇干承基不過一小蒼蠅,拍不拍死他,沒人在乎,你房遺愛就不同了,你是房玄齡的兒子,大唐的駙馬,魏王黨的成員,幫李元景顛覆我的要犯,大老虎級別的人物,怎麼能放過你呢?還有,叫你拉李恪下水,你還這麼拖拖拉拉,一點都不積極,實在是太差勁了。想活?沒門!聽罷,「遺愛遂伏罪」。
案子審完後,李治曾經哭著為李元景、李恪求情,但崔敦禮反對後,李治就沒有再堅持,許多人認為李治的眼淚是發自內心的,他在兄弟死亡時的無能為力,被一些人視為其「昏懦」的證據。如果真的這麼認為,那就完全被表象迷惑了。因為李恪死後,他的子女也受到牽連,李恪有一女被封為信安縣主,據她的墓誌記載,父親遇害時,年僅5歲的她,「桂苑幽居,陪奉獻陵,多歷年所」,被朝廷以守陵的名義幽禁多年,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信安縣主什麼時候嫁人呢?竟然是三十七年後的永昌元年,武則天統治時期,換句話說,出嫁當天,縣主已經42歲,這樣的年齡在古代,已經算是剩女中的剩女了。
說完女兒,我們再說兒子,吳王李恪有四個兒子,都被流放嶺南,長子李仁,後改名千里,武則天時才將他赦免召回,如果李治真的同情李恪,想要保他,怎麼在長孫無忌倒台後,不將吳王的兒子召回長安,不讓信安縣主適時嫁人?人家的父親是冤枉,憑什麼讓後代也跟著受苦?李治沒有這樣做,說明他內心中並沒有多認可李恪,當日流下的淚水,主要是出於做秀的需要。
(唐墓壁畫:《袖手女侍圖》)
那會不會是李治日理萬機、公務繁忙,把李恪的事情忘了呢?然而並沒有,因為在案發六年後,顯慶五年,李治下令追封李恪為鬱林王,並為之立廟。怎麼在這個時間點追封呢?因為長孫無忌集團剛剛被清洗了,李恪又是長孫無忌的政敵。給舅舅的政敵追封,不就可以給舅舅增加一個罪名:濫殺無辜、禍害宗室。李恪臨終前,不是大罵過長孫無忌,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嗎?現在把搞死李恪的責任全部推給死去的舅舅。告訴天下百姓:當年吳王含冤而死,都是長孫無忌乾的,現在朕給吳王追封,總算沉冤昭雪了!按理說,既然給李恪平反了,就應該順理成章,把更無辜的子女也赦免。但李治沒有這麼做,不是他不能,而是壓根就沒有這個意願。
看完整個過程,可以明白,李恪之死雖然是李治動的手,但這個基調在太宗時期就已經奠定。李世民反感李恪做官時的胡作非為,給的待遇低,且不重視他,明知道長孫無忌會對他下手,卻沒有任何保護措施,活生生將李恪的死亡作為李治樹威的工具。李治殺李恪,只是沿著先帝設定好的路線行事,日後將其追封,並為其立廟,沒有將子孫趕盡殺絕,已經算是仁慈了。一千多年後,當我們再次品讀李千里墓誌的前兩句話,就不會那麼疑惑了:
王諱千里,字仁,隴西成紀人也。神堯皇帝之曾孫,高宗天皇之猶子;實長吳嗣,別封鬱林。
提了李淵,提了李治,影響力最大、最能夠給臉上貼金的李世民卻沒提,其中蘊含的情感,盡在不言中......
(出土的李恪墓誌蓋)
【往期回顧】
這是#夢回初唐#系列第32期
上一期是:(文章鏈接)
【參考文獻】
《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貞觀政要》、《冊府元龜》
佚名:《大唐故恪墓志銘並序》
《大唐故左金吾大將軍廣益二州大都督上柱國成王墓志銘並序》
《大唐故信安縣主元府君墓誌並序》
鄭炳林等:《唐李恪墓志銘考釋與有關問題研究》
配圖來源:《昭陵唐墓壁畫》
【可愛的作者】
作者新浪微博/博客昵稱:「高勝寒1995」,裡面有更多精彩文章,歡迎關注騷擾^_^
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明代唯一的「進士總兵」,張獻忠剿川卻攻不下他的城寨
※翻新怪談——大魔法師
※中國第一所民辦大學
※清代皇帝和眼鏡---從「眼鏡控」到「用盡一生一世來拒絕」
※攤上法蘭克的爛攤子,路易再虔誠也只能是個崇禎命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