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石敬瑭的「石」和十六國石勒的「石」是不是同一個「石」?
石勒(274年―333年8月17日)是十六國時期後趙建立者,史稱後趙明帝,被稱作是世界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奴隸皇帝,他的父親石周曷朱是羯族的所謂部落小帥,自己也自然是羯人,而羯人雖然被稱為「匈奴別部」,但具有深目、高鼻、多須的特點,與匈奴並不相同。
(石勒,當時人稱「此胡狀貌奇異,志度非常,其終不可量也」)
陳寅恪先生主張羯人是月氏人(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唐長孺先生認為主要為西域胡(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譚其驤先生認為:羯人是中亞康居人統治下的索格底亞那人(譚其驤《羯考》,《東南日報》副刊,1947年);而王仲犖先生認為:羯人是石國人,這是因為羯人高鼻深目多須、崇祆教,同匈奴不是一個部落;又據《魏書》有者舌國,《隋書》有石國,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據此推斷,石勒的祖先可能就是石國人,移居中原後,遂以石為姓,其祖並為部落小帥(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冊)。
北京大學古代史研究中心榮新江教授指出:
粟特人在古代生活在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跟新疆一樣,一個綠洲養活一方人,這一方人就是大大小小的綠洲,一個綠洲就是一個小國家,漢代一個塔里木盆地有55國,後來併到36國,以後大的就是焉耆、龜茲、于闐、疏勒等等。這些國家來到中國要起一個漢姓,從撒馬爾干來的姓康,從布哈拉來的姓安。我們今天在座的如果有康、安、米這三姓的,差不多是胡人的後裔,因為中國傳統沒有這三個姓,特別是姓米,米芾是如此大的中國傳統畫家,他祖上也一定是粟特人。(榮新江:《粟特人的中國夢》)
雖然中國傳統上有石姓,但石勒顯然不是這些石姓的後裔,而是石國人,所謂「石國」,就是被稱為赭時(Chach)的粟特綠洲國家,位於今天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一帶,因此石勒就是粟特人。
(夜幕下的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塔什干也是突厥語石的意思)
粟特人,在中國史籍中又被稱為昭武九姓、九姓胡、雜種胡、粟特胡等等。人種上,他們屬於伊朗系統的中亞古族;語言上,他們所操的語言是印歐語系伊朗語族中的東伊朗語的一支,即粟特語(Sogdian),文字則使用阿拉美文的一種變體,現通稱粟特文。粟特人的原鄉位於中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澤拉夫珊河流域,即西方古典文獻通常所說的索格底亞那地區(Sogdiana),其主要範圍在今烏茲別克,還有部分在塔吉克和吉爾吉斯斯坦。
(粟特人遷徙路線圖)
在索格底亞那地區,分布著一個個大小不同的綠洲城邦國家,其中以撒馬爾干(Samarkand)為中心的康國最大,它常常成為粟特各城邦國家的代表,以布哈拉(Bukhara)為中心的安國,也是相對較大的粟特王國——安祿山父親本姓康,他因為隨突厥母親改嫁,冒姓安,與上述兩國都有淵源——此外,還有位於蘇對沙那(Sutrūshana/Ushrūsana)的東曹國、劫布呾那(Kapūtānā)的曹國、瑟底痕(Ishī t ī khan)的西曹國、弭秣賀(Māymurgh)的米國、屈霜你迦(Kush ānika)的何國、羯霜那(Kashāna)的史國、赭時(Chach)的石國等,中國史籍稱他們為「昭武九姓」,不同時期,或有分合。
(粟特人的商隊在絲路上絡繹不絕)
正因粟特人從未統一,先後臣屬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希臘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王朝、康居國、大月氏部、貴霜帝國、嚈噠國等,也正因為長期受周邊強大的外族勢力控制,鍛鍊出他們長於應變、善於經商的天性,成為絲綢之路的商業活動擔當和壟斷者,而為了促進商業的發展,保證商旅的平安,粟特人也激發出自己在語言和軍事方面突出的技能。
(史思明石冊,與安祿山齊名的他也是粟特人)
正因為粟特人曾經在不同的外族政權統治下,在這個意義上,陳寅恪、唐長孺諸先生關於羯人到底是什麼種族的說法都可以說是正確的,而譚其驤先生、王仲犖先生和榮新江先生的的論斷則更為準確,石勒是粟特人可以說是基本無疑的。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個石姓王朝,除了石勒建立的後趙,另一個就是五代時期石敬瑭建立的後晉。
石敬瑭(892年4月20日—942年9月11日),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即(後)晉高祖。
(石敬瑭畫像中也有高鼻深目的感覺)
薛居正的《舊五代史》這麼記載石敬瑭的祖先世系: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姓石氏,諱敬瑭,太原人也。本衛大夫碏、漢丞相奮之後,漢衰,關輔亂,子孫流汎西裔,故有居甘州者焉。四代祖璟,以唐元和中與沙陀軍都督朱耶氏自靈武入附,憲宗嘉之,隸為河東陰山府裨校,以邊功累官至朔州刺史。天福二年,追尊為孝安皇帝,廟號靖祖,陵曰義陵。祖妣秦氏,追謚為孝安元皇后。三代祖郴,早薨,贈左散騎常侍,追尊為孝簡皇帝,廟號肅祖,陵曰惠陵。祖妣安氏,追謚孝簡恭皇后。皇祖諱翌,任振武防禦使,贈尚書右僕射,追尊孝平皇帝,廟號睿祖,陵曰康陵。祖妣米氏,追謚孝平獻皇后。皇考諱紹雍,番字臬捩雞,善騎射,有經遠大略,事後唐武皇及庄宗,累立戰功,與周德威相亞,歷平、洺二州刺史,薨於任,贈太傅,追尊為孝元皇帝,廟號憲祖,陵曰昌陵。皇妣何氏,追謚孝元懿皇后。
(《舊五代史·晉書 ·高祖紀》,中華書局1976年5月上海第1版)
(《舊五代史·晉書 ·高祖紀》,中華書局2015年8月北京第1版)
大意是說石敬瑭是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而且是春秋時衛國大夫石碏(就是大義滅親那位)、漢景帝時丞相石奮的後代,漢朝衰亡,關中京城一帶動亂,其子孫後代流浪漂泊西部邊遠地區,定居甘州(今甘肅張掖),後來成為沙陀武裝的一份子。
歐陽修在他寫的《新五代史》中則說石敬瑭這個石姓不知道最初的來歷:
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其父臬捩雞,本出於西夷,自朱邪歸唐,從朱邪入居陰山。其後,晉王李克用起於雲、朔之間,臬捩雞以善騎射,常從晉王征伐有功,官至洺州刺史。臬捩雞生敬瑭,其姓石氏,不知其得姓之始也。(《新五代史·晉本紀第八》,《舊五代史》校注引《五代史考異》用此句)
雖然薛居正記述史實甚詳,但是考慮到朱溫在他筆下是舜帝司徒虎的後人,其參酌五代各朝官方原始史料已經是到了不加抉擇的地步,所謂石碏、石奮之後流落番邦,可信度基本為零。
與歐陽修的《新五代史》兩相對照,石敬瑭幾代祖先的名字除了「臬捩雞」,都頗像侯景七廟名諱那樣出於子孫稱帝時因為不知道或者只有「番字」只好另行編造追加,雖然我們也不能就此斷言。
安史之亂之後,由於發動叛亂的主腦人物安祿山、史思明都是粟特人,所以中原地區形成了一股排斥胡化、憎恨胡人的風潮,中原的粟特人要麼改變姓氏、郡望掩蓋自己的身份,要麼遷徙到安史舊將建立的河北三鎮,在河北沒有對胡人的排斥歧視,粟特人有官至藩鎮首腦節度使的。
晚唐時候,河北和原六胡州(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等安置粟特人的政區,名稱沿革有變化,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大部、鄂托克旗南部、烏審旗西部及毗鄰的寧夏鹽池縣一帶)的粟特人加入到新崛起的強勁的沙陀武裝集團之中,在沙陀三部落中,有兩個的主體就是粟特人,他們又逐漸成為五代王朝的中間力量。
石敬瑭的祖輩就是這樣的粟特人,到了他這個粟特人,甚至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皇帝。從這個角度看,中國歷史上出現過的兩個石姓的王朝,其開國者雖無直接血緣關係,其姓氏卻是系出同源,或者徑直可以說是同一回事。
玄奘大師在西行取經途中遇到的那位後來半途而廢退轉的胡人嚮導石磐陀,也是粟特人,他的姓氏石,和石勒、石敬瑭的石也是一樣的概念。
(墓葬浮雕上的粟特人)
石敬瑭不是所謂」突厥別部「的沙陀人,其實岑仲勉先生早就指出(岑仲勉《隋唐史》),而粟特人成為五代王朝的中堅力量還有一個例證,在石敬瑭投降契丹自稱兒皇帝時引以為恥,起兵聲討石敬瑭最後戰敗身死的後晉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雖然史書並無明文記載,也有極大的可能性是粟特人。
安重榮事迹參見朱言論史的:
一個河北小縣城,歷史上和北京並列,曾是一位牛人名將的根據地!
另外,粟特人往往在內部通婚,石敬瑭的曾祖母、祖母、母親分別姓安、米、何,都是昭武九姓中的姓氏,雖不能完全確定,但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
到了宋代,著名的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升、著名書法家米芾甚至宋太祖的開國功臣石守信,都確定或有很大的可能是粟特人,這是後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亡國邊緣傾力挽狂瀾的朝鮮王子,卻遭遇父王打壓明朝冷遇侄子背叛
※1453,西有君士但丁堡陷落,東有李氏朝鮮王叔山寨永樂皇帝
※命中會被砍頭的「朝鮮張良」,小心翼翼一輩子,死後還是一語成讖
※元順帝和16個妖嬈宮女?這故事騙了大家600多年
※神諭如毒亦如葯:一代詩聖倉央嘉措最終的結局到底是怎樣的?
TAG:談古論金 |
※五代十國的乾爹時代:從李克用到石敬瑭非常亂
※歷史上兩個著名的「兒皇帝」,一石敬瑭一溥儀,民族之恥
※石敬瑭:兒皇帝和賣國賊的最佳代言人
※繼石敬瑭之後,又一個向遼稱臣的兒皇帝的人是誰?
※被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都是哪些地方?對宋朝有什麼影響?
※背負千古罵名的「兒皇帝」石敬瑭真是歷史罪人嗎?
※每天了解一個人——石敬瑭 中國首個「兒皇帝」
※石敬瑭不是漢奸 卻襯托出朱元璋的偉大
※石敬瑭為當皇帝找了個小十歲的爹,為什麼他不把皇位傳給親兒子?
※後晉皇帝石敬瑭,為稱帝竟主動戴上「綠帽子」?
※他和石敬瑭爭當皇帝致使燕雲十六州淪為契丹之手成為千古罪人
※承擔三百年罵名的應該是宋太宗趙光義,而不僅僅是石敬瑭!
※石敬瑭的光輝榮耀的人生!
※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皇朝第一人
※除了石敬瑭,還有誰自稱過「兒皇帝」?
※被石敬瑭出賣困擾中原王朝百年燕雲十六州輕鬆被收復
※「兒皇帝」石敬瑭,到底算不算漢奸?
※為何千古罪人石敬瑭甘當契丹兒皇帝?原因其實很簡單
※寧折不彎的安重榮,以死抵制石敬瑭的賣國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