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後的「不可想像」,8位頂尖科學家企業家漫談未來科技
?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科技創新的新秩序與新邏輯」對話環節
編者按:
1月15日,未來論壇2017年會暨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在上午舉行的「科技創新的新秩序與新邏輯」高端對話環節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科技投資人,分享了那些讓他們激動和興奮的科學技術,以及對於未來10年科學成果、生活方式的改變的預想和期望。本文整理編輯了對話環節的內容,以饕讀者。
整理 | 呂浩然
責編 | 李曉明
●●●
王曉東:今天在座的八位,都是在各個領域裡閃亮的明星。首先是陳剛教授,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系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第二位是鄧鋒,北極光風險投資創始人;丁磊,網易公司創始人、CEO;李開復,創新工場創始人;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潘建偉教授;沈向洋,微軟全球研究事業部負責人;周郁,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最後一位,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人。
徐小平:我是「非科學家」。各位科學家好,剛才我們準備論壇的時候丁磊有一個偉大的發現:在座的八個人都是科學家,就我一個人不懂科學。我是學音樂出身的,我覺得音樂是人類的靈魂,我們給科學安裝上生命也不錯。但是在這裡我是感到無比謙卑,是來挑戰各位的,探討未來科學能給我們人類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今天,八位各個領域的負責人在這裡,我想請每一位嘉賓就他們自己的工作研究來談,一個科學技術的新發現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好處,或者是什麼東西使他們最激動、最興奮。我們從陳剛教授開始。
?王曉東,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百濟神州創始人,美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
?徐小平,真格基金創始人,中國著名天使投資人,未來論壇理事 討論嘉賓
科學技術的興奮點在哪?
陳剛:很有幸今天在這裡,我現在是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的系主任,已經不做具體研究了,我就給大家講一個我們系的故事。這個教授具體是做塗層的,但他的太太卻認為他所做的塗層沒用。有一天,他靈機一動,把塗層塗到了蕃茄醬的瓶子內層,這樣他倒蕃茄醬就像倒水一樣,非常順暢。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廚房所有瓶裝的東西都塗上了這種塗層。然後,又擴展到了廁所,各種各樣的化妝品、牙膏等等。
這就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我們可以想像,平常很多家用的瓶裝食物就是因為倒不出來,有10%-20%都浪費掉了。因此,用這樣小小的發明創造、創新,就會產生巨大的社會影響。隨後,比爾·蓋茨找到了這個教授,想讓他把這個塗層用到藥物中,因為很多葯平時也倒不出來。
徐小平:有什麼樣的科技在裡面?
陳剛:道理很簡單,倒不出來是因為在固體和液體之間的表面摩擦力很大。這個教授在固體的表面包了一層「衣服」,讓它倒的時候更方便。
?陳剛,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主任,美國工程院院士
鄧鋒:我不是科學家,但我投資了一些讓我激動的事情。其中一個公司發了一顆商業衛星,離天很近。還有一個公司做基因檢測、分子檢測,離人的細胞很近。但是,徐小平要求我講跟「神」最靠近的科學的東西。我想了一下,我們投資的一個東西很有意思,是通過腦科學的進展來治療疾病。
腦的很多東西是不可思議的。關於大腦的東西,比如認知,到底什麼是思維、記憶?這其實是現在為止最難的問題之一。我們投資的一家公司是目前為止在中國做得很好的,且相應的技術已經應用到了醫療領域,對中風之後患者的認知系統,包括語言、記憶的培訓,會有非常大的幫助,是一個進步。這個進步來自於腦科學,通過對腦細胞和腦電波的分析進行研究。
有一個問題我一直覺得很有意思:記憶是不是能夠轉移?我在美國念書時,一位教授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兩隻猴子,他先訓練一隻猴子按按鈕,同時他給這隻猴子裝了一個晶元感測器,將這些過程記錄下來。隨後,他把訓練這隻猴子用的晶元裝到了另外一隻猴子身上。結果發現,另一隻猴子沒有經過任何訓練便可以做同樣的動作。
那麼,人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呢?如果記憶可以轉換的話,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個大腦?今天可以做到換心、換腎,能不能換一個大腦,把記憶轉走?
?鄧鋒,北極光創投創始人兼董事總經理,未來論壇理事
徐小平:有了這件事情,我就可以很快成為科學家,只需把科學家的記憶轉移到我的腦子裡來。關於人、神的觀念是王曉東提出來的,也請他闡述一下他的出發點。
王曉東:我們在座的都是在科學、技術和傳播方面做過很多影響人類生活的工作。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人越來越不像人了。鄧鋒講到,學習記憶和行為都可以通過晶元來控制。現在我們的耳朵聽不見,可以裝人工耳蝸;心臟瓣膜關不上了,可以換人工瓣膜;關節有問題,可以換人工關節。這樣演化下去,人會越來越像《星球大戰》里的角色,神話里的「千里眼」「順風耳」都會出現。
在人類的現代生活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變化。說「人越來越像神」可能是好的說法,差的說法就是「人越來越不是人」了。
徐小平:對,不僅是科學領域,還有技術領域,人類的認知領域,引申出的倫理、道德問題給社會各個方面帶來了衝擊。接下來,我們有請丁磊談一下最近他所關注的問題。
丁磊:我是學通信的,衛星和地面、地面和節點之間的通信。我最近在關注量子計算到底是怎麼回事,量子計算機可能會比普通計算機快10倍,甚至更快。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這會對未來十年、二十年之後的人類生活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和影響?
我還比較關注電磁技術的發展。現在很多人都在用手機。什麼時候能夠讓單位體積或者單位重量的存儲硬體儲存量再提高10倍、20倍?也不用再到處找充電的地方,甚至充一次電可以用1、2年。我對計算技術和能量技術非常感興趣,也希望科學家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美好。
?丁磊,網易公司創始人、網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未來論壇理事
徐小平:有請開復。
李開復:我們最看好的就是人工智慧。我自己第一次做人工智慧應該是在1980年,比在座的人工智慧科學家做得更早一些。最近這一年,因為一些新的應用,人工智慧被顛覆了,它現在有一點「過火」。
用AlphaGo做一個例子,谷歌的10位科學家用了2年的時間做了我們這些專家都不認為能在1、2年的時間可以做到的事情。它先打敗了歐洲圍棋冠軍,又打敗了韓國頂尖高手,最近以Master的名義打敗了60位世界頂尖高手,龐大的數據量可以讓它學習的速度突飛猛進。
首先,它需要數據量更大,而且有很好的標註;第二,理性地判斷對錯,而且是有指導的;第三,大量的計算量和專家的參與其中。從投資的角度來說,這樣的領域實在太多了。先不談科研工作,僅僅把已知的人工智慧技術用在現在的應用上就可以產生這些作用。
未來,我們認為人類的工作有一半可以被已知的技術取代,尤其是計算型和重複型的工作,那些5秒、10秒的思考能做出來的工作,這包括翻譯、記者等等。當然,不是每個記者、翻譯都可以被取代,但除了那些做得最深的,都會被取代。
其次,人工智慧會影響哪些領域?我們認為最大的幾個可能應該是在金融領域、醫療領域、與識別相關的領域以及無人駕駛領域。
金融領域不難理解,因為它是虛擬的,如果可以做一個機器人交易、機器人保險,或者是我們投的「用錢保」,這樣可以幫銀行賺錢省錢,金融是無摩擦的賺錢、省錢。
對醫療也是有意義的。人臉識別技術可以用在病理切片的識別,或者用在MRI、CT結果的審視,這些病理檢測的工作機器一定比人做得好。
識別領域,Face++可以非常精確地識別大概20萬張人臉。人可能做到嗎?這個方面當然可以超過人類,這些都是小case。如果我們真的可以很好的識別病理切片,很多人的性命都可以得到救治。
我們做過研究,人工智慧領域43%的論文都是中國人寫的,我們也對中國人工智慧的發展非常樂觀。
?李開復,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未來論壇理事
王曉東:我對人工智慧持巨大的恐懼感,我正在上高中的兒子有一次語重心長地跟我說: 「爸爸,等我長大以後,全世界的工作都沒有了。可能只剩一個工作——給人工智慧寫軟體的人」。
李開復:藝術家、音樂家肯定還有工作。
王曉東:人工智慧完全可以畫畫、可以作曲,一點都不比現在的藝術家差。請劉積仁談談軟體怎樣影響我們將來的生活。
劉積仁:我是學計算機的,學得比較早,所以看到了整個計算領域的變化。實際上,今天我們談到虛擬現實、人工智慧,我在大學的時候就研究這門課題,只不過今天大家看到了它的使用時代的到來。
今天我們談到人工智慧和計算,我認為未來巨大的挑戰是人工智慧的個性化。一個演算法、一個邏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醫療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演算法,而這個演算法都來自於他自己的個性,我們叫個性和精準的醫療時代。所以,我們現在最興奮的首先就是不知道未來會怎麼算,這是一個興奮;第二,我們最興奮的是未來總會比今天要強;第三,未來大健康事業將會是一個巨大的產業,而技術和醫療之間的結合存在著無限的空間,而現在才剛剛開始。
徐小平:謝謝劉總。下面先介紹一下潘教授,剛才跟潘教授走進會場的時候,我就問去年傳說的量子衛星是怎麼回事?潘教授說已經發射上去了,而且就是他參與的一個科學成果。如今,量子通訊已經應用到國家重要的通訊之中,卻需要絕對保密。所以請潘教授講一講,您身上有很多迷,比如量子力學跟談戀愛有什麼關係。
潘建偉:宇宙當中都是物質,而物質都是信息,信息「轉來轉去」就構成了網路,網路也構成了我們今天的世界。網路出現的很早,其實就是物質在互相的交換。
今天,在網路越來越高等之後,大家很關心一些問題,第一就是所謂的隱私。剛才王曉東提到我們沒有秘密可保了,這通常指的是手機上的簡訊、出行時被人拍照等等。但鄧鋒提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如果記憶可以被複制可能還好一點,因為思想不會被複制。但如果人體也跟普通的計算機一樣,也可以完全複製出一個完全一模一樣的人,這就涉及到更深層次的倫理問題。
量子力學告訴我們,一個小小的個體,它的信息都不能被複制,物質學本身是禁止這麼做的,但是我們可以把你這個人從這個地方傳到遙遠的另外一個地方,用同樣的粒子構造出來,但這邊的人必須消失。所以,你大腦里的思想是不會被目前的人工智慧複製的,這是物理學的原理,量子力學告訴我們是這樣的。
正是利用這樣的原理,我們就可以提供一種原理上無條件的安全通信方式。量子衛星在去年發射之後,現在基本上能夠滿足一些關鍵用戶的需要,將來如果每個人都能用就涉及到成本和提供的能力。
說到人工智慧,人們覺得人工智慧很偉大,把人全替代掉了,其實不是。將一個人一天所用的能量交給人工智慧,它可能只能算一次,就把人一天的能量全部用完了。為什麼人會這麼節能?這涉及到了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原理。
剛才丁磊講到量子計算,量子計算原理不再是0和1,而是0和1同時存在的並行計算。大家非常懷疑我們的大腦是不是量子腦,我覺得隨著量子計算的研究,要真正的對物質世界的計算和模擬可能才能解決,所以人工智慧將來還要有量子人工智慧,才是對我們這個本源世界的一個真實的反應。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
徐小平:接下來有請沈向洋,微軟高級副總裁。
沈向洋:我自己是學計算機的,在微軟做了二十幾年技術的工作,短期在人工智慧的領域有很多的機會,在技術的層面我想提幾點。
第一,感知方面的問題。我覺得,在計算機語音方面,5年之內計算機語音識別的能力會超過人類,而計算機視覺,則會在10年之內。而人工智慧真正的問題,我覺得是自然語言處理。不僅僅是大家關注的一些演算法,裡面還有一些深層次的需要理解的東西,人類進化了幾百萬年,到現在之所以我們會是這樣的方式去做自然語言的交互是有很多原因的。
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每天講幾百句、幾千句話,絕大多數都是廢話、閑話,真正有用的話其實並不多,為什麼是這樣的情況?這也是我現在正在研究的。
第二,人工智慧發展的問題。我覺得人工智慧再向前發展,最激動人心的事情就是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的結合。
到現在為止,人們對人工智慧的理解還是過於片面,以及對真正的腦科學不了解。不了解的原因也很簡單,腦科學本身作為一門科學,到現在為止發展還是很膚淺,因為發展任何一個科學首先要有數據,然後做實驗、做重複實驗,今天人們還不能針對腦科學做很多的實驗。
最後一個激動人心的事情是量子方面。微軟做量子計算做了十幾年,糾正丁磊剛才提到的,量子計算較現在的計算方式將會快百萬倍、億萬倍,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所以,我經常講有計算機和沒計算機是兩回事,沒有計算機之前人們是不能想像有計算機可以做什麼的。在未來是同樣的問題,有量子計算機和沒有量子計算機是兩回事,量子計算機可以做的事情,今天在座的大多數人也是不可以想像的。
?沈向洋,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微軟人工智慧及微軟研究事業部負責人,未來論壇理事
徐小平:首輪最後一位發言嘉賓是周郁教授,他也是美國國家科學院的院士,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
周郁:我在納米技術方面做了30年,在生物和醫學診斷領域做了20年。所以我想用一點時間講兩個有最大突破的技術。
我在30年前做納米技術的時候,實際上沒人願意去做納米技術,原因是沒有製造納米的辦法。所以,你可以在實驗室做的很好,但只是一種玄想,社會上不會有人來用。隨後我發現,如果要繼續在這個領域裡做工作,就必須要發明一個辦法能夠解決製造問題。
隨後,納米壓印技術的發明打破了壁壘,但所有做科學的人仍覺得傳統性機械是不可能做納米的。但經過20年的推動,現在所有的高科技公司,不管是做晶元、基因分析,都在用納米壓印技術來做產品。因為只有納米壓印才能做出來,比如Google眼鏡,其實都是納米壓印做出的產品。所以,納米領域廣泛的被工業應用,而且還在不斷的進行新的應用,並且在迅速的發展。所以,納米領域應是未來繼續研究的領域。
在醫療方面,診斷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告訴你,你可以自己做診斷,只需將一點血粘在一個塑料片上照張相,或者早上吐一點唾液在塑料片上照一張相,所有重要的信息都會顯示在屏幕上。最近10年我一直在研究這項技術,現在已經有了產品出來,以後人們可以自己在家裡做所有的實驗或檢查你的身體健康。
這個技術肯定是有驚動性的,有驚動性的技術還是最好把它發展的更廣泛、更完全之後再發布出來。我們現在有很好的團隊,因為這個技術是很廣泛的,可以在任何地方應用。不但可以檢查你的血液,也可以檢查你的細胞,而且這個技術實際上是把好幾個不同的領域結合起來。
十年後的「不可想像」
王曉東: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們能不能想像一下比如說10年以後你每天的生活跟現在比,你認為哪一件將會是最不一樣的。
徐小平:就像周郁教授說的,我每一天吐一口唾液,就可以看我有沒有得病。正如剛才鄧鋒說他的腦科學能夠治療中風後遺症,我的想像是能夠獲得免除得四大疾病的自由。
周郁:我做了10年診斷的技術,實際上在患病之前很多身體的蛋白會顯示你要發病。但現在是人們沒有辦法測,因為靈敏度都不夠,又很貴。我們的技術使得你自己在家裡就可以監測這些蛋白,所以在中風之前你會知道你馬上就要中風了,你可以決定是不是要改變你的生活習慣。所以在10年後,這或許不是天書。
沈向洋:我大膽預測一下,10年後,從科技的角度來講,我相信第一台真正可以使用的量子計算機會出現;對日常生活來講,我自己還是比較相信人工智慧對我們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影響;對我個人來講,最有意義的一件事情就是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可以讓所有人學習的速度至少快10倍以上。
潘建偉:10年之後,我非常希望向洋講的能夠成為現實。如果量子計算機能夠造出來,在人類每天消耗大量能源的情況下,量子計算機就會幫助節省幾十萬倍的能源。量子計算機如果造不出來,10年後我們坐在這裡頒獎的時候可能每個人都得戴口罩。
劉積仁:我認為10年後技術和醫療的結合會達到更高的階段。也就是說,在未來醫生水平的差距會極大的減小,醫療要做到從治病到預防的改變,個人的醫療大數據上將會形成個人參與醫療的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就是更低的成本:人們去醫院就像到餐廳點餐一樣,糖尿病多少錢,高血壓多少錢。
李開復:我先談一下必然的事情,我對人工智慧充滿了信心,對於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癌症這些問題我覺得基本都會被解決。我跟哈佛醫學院的院長談到了人體基因的檢測加上更精準的治療應該可以使人活到120歲,所以我們人生才過半。但是他提到了一個很嚴重的病人類還沒有克服,就是老年痴呆,在人們85歲的時候,1/3坐在這裡的都將患有老年痴呆,而且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案。
丁磊:10年後蠻恐懼的,我非常擔心計算機技術發展那麼快,我們人類能幹什麼。我相信未來10年,不管在材料科學還是通信技術上都會有巨大的飛躍。我也希望每個人在技術面前能夠活得更加開心。我在城市生活中最討論的是堵車,非常希望在10年內看到更便捷的交通工具,不管是無人駕駛汽車還是飛行器都能造出來,讓我們能夠真正的實現插上翅膀的願望,這是我最希望能看到的事情。
鄧鋒:我覺得10年以後我對科學可能比今天更恐懼,因為我覺得它對人的改變不僅僅是一些方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形態上,比如虛擬和現實變得越來越模糊,今天看的虛擬可能是現實的,今天的現實也可能是虛擬的,包括性愛都可以是虛擬的,婚姻都可能變化。今天的數據使得你任何時候幹了什麼想知道都會知道,這是一方面的恐懼。另一方面的恐懼是科學的發展是很不平衡的,很多方面發展很快,但是很多方面並沒有解決問題,比如社會的問題,技術越發展我發現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都沒有解決。這也是我的一個恐懼。
丁磊:我有一種擔憂,計算機技術,包括人工智慧發展太快,再加上今天攝像頭的技術,以後可能是我要分析一個人,人工智慧很快就可以幫你分析出來,每個人變得非常的透明。包括行為、嗜好等等,完全可以通過大數據或圖像採集、分析等等得出來,我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陳剛:講一下我對10年的展望。第一,一次充電可以使汽車從美國東海岸開到西海岸;第二,我每天可以花一個半小時、兩個半小時開車工作。我也有恐懼,對AI我自己心裡是充滿恐懼的,就像一個黑武器,如果用的好,對人類會幫助很大,但如果用的不好,對人類則是毀滅。
王曉東:我希望10年之後早晨醒來能夠給各位提供一個回歸自然的簡單的早餐。
徐小平:真正的恐懼是恐懼自身,我們要直面人類的挑戰,科學能夠給我們帶來幸福的未來,我對未來的總結是十年後、百年後充滿歡樂。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ID:The-Intellectual
※盧煜明、薛其坤獲頒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他喜歡真相和客觀,他喜歡黑與白」——盧煜明和他的靈感
※流體江湖風雲錄·柯老邪篇
※雙南三問——未來究竟在哪?
※李佩先生千古:中關村三座樓最後一位第一代人
TAG:知識分子 |
※跟17位頂尖科學家學知識,拓思維,開腦洞!
※團購開啟:7位頂尖科學家的7門課,我們一起來響應居里夫人的「朋友圈教育計劃」吧
※中國當代30位頂尖人物畫家
※10位頂尖專家的新年真心話,記住了就是今年最好的護身符!
※香港有個巴塞爾:與21位頂尖藏家與畫廊家進階成為藝博會內行
※新年一定要改掉的10大壞習慣!6位頂尖科室主任多年心得
※【免費課程】跟17位頂尖科學家學知識,拓思維,開腦洞!
※馬雲與13位頂級科學家的「圍爐夜話」,一個中國「矽谷」正在崛起
※歷時9個月,精選70多封信件,16位頂級藝術家演繹
※9月去新加坡品鑒饕餮,3k 「約會」全球30位頂尖名廚
※24位頂級建築師的家,都長什麼樣?
※世界四位頂級生物學家,最後一位至今依然健在
※全球20位頂級收藏家 5位來自中國
※10位頂級名家畫的梅花,不看太虧啦!
※雲棲大會前夕:馬雲密會全球13位頂尖科學家 這是要搞事情!
※質性研究瘋狂暑期學校:6門前沿大課 9位頂尖大咖等你來學!
※曝馬雲秘會13位頂級科學家?深扒馬雲和技術的那點事兒
※3位頂尖的營養學家分享的10種減肥方法 雙倍燃燒卡路里
※20位頂級人工智慧專家最愛的機器人科幻作品